杭州绕城高速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时间:2022-10-01 09:25:55

杭州绕城高速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在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状况,对此路段交通安全保障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从交通事故空间分布与速度变化规律出发,在无条件设置避险车道情况下,提出了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保障设施的设置和交通安全管理设施的改善;研究结果对我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障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交通安全保障;连续下坡;道路交通管理;速度变化;交通事故;

0 引言

国内外山区公路存在长下坡路段的情况比较普遍,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情况开展了相关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纵坡的坡度和坡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修订规范、限制纵坡坡度和坡长的指标在较安全的范围内;通过工程措施降低交通事故率;完善车辆的性能,使之适应连续的长坡路段;对驾驶员进行技能教育。德国高速公路统计资料得出交通事故率(AR)与纵坡坡度(G)的关系,并观察坡度与事故率的对应关系可知,下坡方向,坡度越大,事故率越高,即下坡方向事故率与坡度近似呈现线性关系。由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体系还不完善,缺少历史数据等原因,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连续下坡路段系统地进行交通安全与道路纵断面参数关系的定量研究。

杭州绕城高速公路是国家和浙江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至龙坞段(K69+500~K75+500)为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段中的一段,位于龙坞互通式立交与留下互通式立交间。K69+627.5~K71+765.5段为连续上坡,相对高差54.44m,平均纵坡2.546%,其中包括3.614%/360m和3.907%/408m两段陡坡,K72+317.5~K74+527.5段为连续下坡路段,平均纵坡3.377%,其纵坡和坡长分别为-2.75%/400,-3.892%/640,-2.003%/1170m。杭州绕城高速公路留下至龙坞段近年来交通量增长速度快,交通量大,表1是2006年~2008年留下至龙坞段双向交通量。

该路段2007年至2009年11月的35个月时间中,共发生交通事故627起,其中上报事故16起,共造成9人死亡、57人受伤。该路段仅占绕城高速公路全线总里程的5.71%,但其事故总数超过全线事故总量的11%, 各项交通事故指标已明显高于绕城高速公路的其他路段和省内的其他高速公路,已经成为浙江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最突出的路段之一,且发生过多起运输危险和化学品车辆侧翻或车辆穿越中央分隔带护栏的交通事故,已严重影响了整个杭州绕城高速公路的畅通和安全。

1 连续下坡路段速度变化和事故率的关系

通过杭州绕城公路留下至龙坞方向速度实测得到表2所示的小汽车和大货车运行速度的V85和标准差,其中,龙坞至留下方向K72+317.5~K74+527.5段和留下至龙坞方向K71+765.5~K69+627.5段为连续下坡路段。通过实测速度发现,在两个连续下坡路段,超速行驶的比例都较大。不仅大小客车速度高,而且大货车的速度有很多车辆超过80km/h,接近其最高速度;从连续下坡路段的坡顶到坡底,车辆的速度不断累积,直到坡底速度基本达到研究路段的最高值。

图2 留下至龙坞方向实测运行速度分布图

留下至龙坞方向K70+000~K72+000是事故高发路段,共发生交通事故127起,占留下至龙坞方向整个路段交通事故的44.7%,其中死亡事故1起,伤人事故1起,共造成1人死亡,19人受伤。该路段事故空间分布见图2,从图中可看出,事故主要发生在连续下坡路段的中间路段和坡底路段。

龙坞至留下方向K72+000~K75+500是事故高发路段,共发生交通事故178起,占龙坞至留下方向整个路段事故的70.6%,其中死亡事故1起,受伤事故1起。该路段为连续下坡路段事故空间分布见图3,事故主要在3.892%的陡坡及之后的路段。

从图5的留下至龙坞方向尾随相撞事故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连续下坡路段是发生尾随相撞事故的高发路段。发生尾随相撞事故,除车辆间未保持安全距离外,很大一个原因是有的车辆的制动性能差,特别是超载货车的制动性能。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中型货车所发生的交通事故在研究路段事故总数中占有较大比例,超载货车在连续下坡行驶过快,需要更长的制动距离,同时,频繁使用制动,易导致车辆制动性能下降,更易导致交通事故

制动性指汽车行驶中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制动性能越好,汽车才能以较高的车速行驶,在下长坡时保障行车安全。杭州绕城高速公路龙坞至留下方向K72+317.5~K74+527.5和留下至龙坞方向K71+765.5~K69+627.5连续下坡路段,其主要的事故形态为尾随相撞。发生尾随相撞事故,除车辆间未保持安全距离外,很大一个原因是有的车辆的制动性能差,特别是超载货车的制动性能。

龙坞至留下方向撞固定物事故主要集中在路段K73+000~K75+500,共发生撞固定物事故为68起,占该路段事故的63.0%,平均每公里交通事故为27.2起。该路段为连续下坡的坡底路段和之后的平直路段。

2 道路安全设施的改善

2.1护栏等级及设置

通过杭州绕城高速留下至龙坞方向交通事故统计得到,在此期间,发生过多起车辆失控后与中央分隔带或路侧护栏发生碰撞并穿越护栏,说明该路段设计的部分中央分隔带或路侧护栏的防撞等级偏低,当车辆驶离连续上坡路段进入平直路段或下坡路段时,速度得到充分释放,这时车辆易超速行驶,雨天路面湿滑时,碰撞固定物和侧翻事故高发,并根据碰撞固定物和侧翻事故的空间分布和沿线的速度分布提出提高原有路侧和中央分隔带的护栏等级。护栏等级的提高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的破坏程度,另一方面,在高填方路段,也能降低车辆坠落的几率。

2.2交通标志标线的改善

根据对杭州绕城高速留下至龙坞路段的平纵面线性的分析、速度预测、实测速度的统计分析以及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评价路段连续下坡和平直路段小客车速度超过100km/h、大货车速度超过80km/h的现象较严重;上坡路段大货车低速行驶,与小汽车间的速度差大,这也是本路段事故高发的原因所在。因此,需要进行分车型限速限制标准,小型车限速100km/h,大型车限速80km/h,所有车型限低速60km/h,如图7(a)所示。并在事故易发的连续下坡路段设置“事故易发路段”的标志,提醒驾驶人在连续下坡路段保持注意力集中。

为了加强和发挥限速标志的作用,路段需要设置区间测速系统,加强连续下坡路段的速度监管。可在中央分隔带和路侧设置“前方区间测速200m”的标志,以告知驾驶员该区间不要超速行驶,(如图7(b)和7(c)所示)。并与分车型限速标志共同作用限制驾驶人在连续下坡路段超速行驶。

在进入连续下坡路段时,设置防滑震颤减速标线可以提醒驾驶员保持安全车速下坡,同时提醒疲劳的驾驶人保持注意力集中。

2.3路段路面改善措施

杭州绕城高速公路留下至龙坞段尾随相撞和撞固定物事故高发,占事故总数的约74%,其原因除了连续上坡车辆间速差大、连续下坡路段超速和车辆间未保持安全距离外,还与路面摩擦系数相对较低有关,根据杭州绕城高速公路留下至龙坞段的线形和尾随相撞和撞固定物等事故的空间分布,对连续下坡路段进行改性乳化沥青微表处(MS-3型),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并要求微表处采用耐磨、抗压、与沥青粘结性好的矿料(如玄武岩),降低路面抗滑性能的衰变。对微表处路面应定期检测,当摩擦系数降到较低导致交通事故上升时,应及时进行处理或重新微表处,确保安全行车要求。

2 道路交通管理措施

(1)加强交通信息工作。充分发挥可变情报板、可变电子屏、紧急电话广播系统,根据交通信息规范要求,及时道路交通宣传信息、即时异常路况信息及其他特殊信息,让司乘人员及时了解路况。

(2)路政人员和高速交警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对于只是车辆发生刮,车辆还能开动的情况,应指挥车辆靠边处理,现场勘查与施救同步进行,以最快速度处理现场,并保证后面的交通畅通。

(3)加强交通流量组织和疏导,提高通行力,防止二次事故发生。当在上坡路段发生交通事故时,高速交警应及时对事故车辆进行处理。并利用可变电子屏通知后来车辆前方发生交通事故,并加快道路交通的疏导。

3 结 语

连续下坡路段是公路不可避免和常见的道路,他也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事故和速度变化资料,得到下坡时车辆速度的变化与交通事故率的关系,在没有条件设置避险车道的情况下,提出道路安全保障设施和道路交通管理措施的改善可以使大交通量下的下坡路段在增设避险车道和降温池不成熟的条件下交通安全得到改善。本文从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的改善出发,对大交通量下的连续下坡路段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最终提出了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浙江省地方标准).人民交通出版社

[2]赵一飞,.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若干问题研究. 西安,长安大学.2009

[3] 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JTG D82-2009.人民交通出版社,

[4] (JTJ074-94)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 [S].

[5] (JTG/T 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S].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论生态城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黑龙江省东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