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什么写作?

时间:2022-10-01 09:19:22

【前言】我们用什么写作?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刚刚看到一则消息,有一本据说是“裸裎写作”的“80后”新书的宣传词是这样写的:“××万的点击量,请相信网上骄子们的选择。”我想请教,网上骄子都是些什么人?谁能告诉我他们有什么眼光?除了起哄还是起哄,起先迷恋好莱坞大片跟星巴克,现在又迷上了郭德纲相声跟茶馆...

我们用什么写作?

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了。作家同志们拿来写作的元素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了。但是,沉下心来细想,元素虽然是多了,但写作的题材其实说来说去并没有脱离以往的窠臼,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像比从前更加狭窄、更加缺少创新了。作家们无非是在讲大故事和二故事,叙述上婆婆妈妈,感觉上腻腻歪歪,唯一不同的只是所谓“80后”们的寡廉鲜耻。这些人在网络、商人以及帮闲文人的共同努力下,上演着一幕幕“作家秀”。他们没受过什么苦,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恋,却总让我感觉恶狠狠的,好像恨不得把血糊糊的心脏掏出来挂在胸前,既让人惊心又令人恶心。写作被冠以越来越多的标签和定语,比如某些女子的用身体写作,用胸口写作,用下半身写作;比如“80后”的“裸裎”写作;比如某些出版商操作的“用脚写作”,等等。这些,本来只关乎炒作,不关乎褒贬,但说得多了,就混淆了社会的视听。钱钟书说过,所谓文学,就是大家读书,不要管作者,就像吃鸡蛋就好,你不必管是哪只鸡下的一样,你可以由书进入作者,至于作者是什么长相,实在无关“读书”的要紧。这样的观点,在当下显然是不适用了。自古以来,文学的经典都是按男人的眼光选出来的,女性是弱势群体,“美女经济”是商人开发出来的,目的在卖“美”、卖“女”。同样,“80前”也好,“80后”也好,原本都是商人们炒作时的说法,却被我们搞文学的人很认真地拿过来,好像“80后”的写作、生活乃至××方式都与其他人有什么明显不同。文学的本质应该是对人类精神的考古,对人类和自我心灵的探险。文学史需要的文学,是那些对心灵有所帮助和超拔的东西,是那些能够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的东西,而不是出位的言行和文字。

我们用什么写作?当然是用手写,或者是用手在电脑上去敲。其实手尽管能写字,却不能写作。真正的写作,是要用心去写,而心是思想和思考的代名词。“下半身”和“胸口”尽管连字也不能写,却也是提出用之写作口号的先生女士们思想的代称。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以写作为业、以美色卖文的美女不多,但文采斐然的美男子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嵇康。这个人精通文学、玄学和音乐。同时英俊潇洒,别人形容他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最有说服力的一件事是,他去森林里采药时竟被樵夫误以为仙人下凡,其风姿可见一斑。然而,我却从来没见谁把他叫做“美男作家”,更不可能有人说他“用身体写作”。在我看来,一个文人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写好自己的文章;而作家最成功的时刻,就是用自己的文字征服了别人。脸蛋是无法真正创造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更谈不上征服了――充其量也就是取悦而已。一个写字的倘若沦落到卖脸的地步,那实在是很悲哀的,虽然几乎所有被冠以“美女”、“美男”标签的人都会用不同方式来择清自己,但明眼人都能从他们既暧昧又露骨的语言中,读出他们真正的心思――既想靠炒作迅速窜红,又不敢否认自己用思想写作,只是他们别有用心,脑子里的兴奋点不断游移罢了。说到炒作,虽然有出版商也固执地坚信某些孩子和女子成不了大气候,但是,他们仍然愿意给他们进行“精装修”。事实也教育了我们,不可小视这些精心炮制大部头的同志们,虽然他们被诟病着,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迅速的方式为自己攫取名利和话语权。而在当下这个文坛,一切传统――包括优秀的和不优秀的,都被“怀疑、重建、解构”这样的词汇颠覆后,所谓的少男少女美男美女们在方方面面各种利益群体的帮助下可以堂而皇之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的领地,然后分一杯羹,然后自我感觉良好地和古往今来的大师们平起平坐。

“裸裎”写作是某位评论家专为“80后”提出来的,他的观点是:一个生活在新世纪的“80后”,写作的速度和数量是一个透明化的硬指标。韩寒郭敬明们不仅勤奋刻苦,而且“透明化”(每写一部书都事先被网络和媒体炒作),同时他们还敢于暴露自己所有见得人和见不得人的想法,敢于和粉丝们“裸裎相对”。这让我想起日本作家安部公房说过的话,他说:“有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到无人的地方游游荡荡,不写一个字,什么事情也不做,把我的写作速度慢下来,把我的内心敞开,只给我一个人看,享受慢条斯理地独自品味内心世界的乐趣。”没错,慢的确是一种乐趣,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是一种乐趣,对于写作和阅读都是如此。米兰・昆德拉在他的《慢》中这样写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里去了呢?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那些漫游在各地的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昆德拉也是一个很有自醒意识的作家,他常常一个人到法国南部乡村和自己“裸裎相对”,而不是用作品去跟读者“裸裎”,所以,读昆德拉的小说,你永远看到的是作家的思想,而不是作家的“私”生活和阴暗心理。

慢和快本是一个相对概念。乔伊斯二十多年才写出一部《尤利西斯》,普鲁斯特一辈子写了一部《追忆似水年华》,更不用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艾利亚斯・卡内蒂,他至今只出版了一本小说。按照某些评论家的标准,他们都应该改行才好。这就要提到另一个问题了,咱们的一些作家和适应和融入商品经济社会的能力极强,舆论宣传,网络炒作,时刻准备着朝文、影、视三栖发展,文而优则影视甚至歌舞,都属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类型,把一个原本寂寞的事业变成了热闹无比的一种产业。

还有“用脚写作”。有人说“用脚写作”的所谓“行走文学”是对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学者型而封闭在:书斋内的创作的一种反驳,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嘛。这是“用脚写作”最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支撑点。但问题是,读书就怕不求甚解,观光就怕走马观花,出版商组织作家十天半个月去“到此一游”,就能解读一个地方千百年的文化吗甲说实话,这样的“用脚写作”简直混同于儿戏。一些人即使去了西:藏、新疆这样的地方,行走也有“沙漠王”代步,餐饮也有当地有关部门接待,回来后说一些闲话,写:几篇闲文,就算是“用脚写作”了?就算是行万里路了?余纯顺只有一个,但愿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刚刚看到一则消息,有一本据说是“裸裎写作”的“80后”新书的宣传词是这样写的:“××万的点击量,请相信网上骄子们的选择。”我想请教,网上骄子都是些什么人?谁能告诉我他们有什么眼光?除了起哄还是起哄,起先迷恋好莱坞大片跟星巴克,现在又迷上了郭德纲相声跟茶馆,上网读小说,对:付一种比好莱坞还要模式化的娱乐制品,需要什么眼光?

劈腿滥情、利己主义、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无聊郁闷、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些构成了我们现在:很多“80后”的“掌中利器”,在这样的背景中所产生的“大作”只能是非驴非马的东西,而我们用:什么写作倒在了其次。

上一篇:人类别让老鼠异化 下一篇:我与岩画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