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独特的艺术:马尾绣

时间:2022-10-01 08:53:54

水族独特的艺术:马尾绣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322 类别:民间美术

编号:Ⅶ―23

项目名称:水族马尾绣

时间:2006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

简介: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

马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一种有着特殊功能的动物,它可以用来耕田,变“耕牛”为“耕马”;我还在那里见到几匹秃尾巴马,原来,那白色的马尾是被女人们剪去做马尾绣了。自家用不完的,还上市场出售,四五元钱一斤。

在中和镇姑引村,几位中年女子正在切磋技艺。她们先取三四根马尾做芯,将白丝线紧紧地缠绕在马尾上,预制了形如琴弦的绣花线。她们将这种制作好的绣线盘绣于剪纸纹样的轮廓上。接着用7根彩色丝线编成带子,填绣在马尾线盘出的花纹轮廓的中间部位。最后再用各色彩线、各种绣法,填绣在其他部位。这种复杂细致的工艺,是多少年来水族女子代代相传的。

女孩子们从小跟着妈妈学绣,经受了严格的训练。她们自己做嫁妆,嫁妆由绣花鞋、背带、围腰等组成。到了出嫁的年岁,一个个新娘便都操练成为马尾绣能手了。这种美妙的技艺,不论社会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它都在水族女子中传承着。一位老太太告诉我,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过端节一个人只能分配到二两酒、三两肉的时候,自己还是丢不下马尾绣。做完集体活路,回家总要做上一阵,好像才过完了一天的日子。

在一些地方,农村女子只要上学读书或是担任了一定的社会工作,她们的手工技艺就生疏了;而在马尾绣技艺绝佳的姑引村,却是另一种境况。40多岁的石美英只有初中文化,是全镇唯一的女支书,又是马尾绣的高手。她一年能抽空做3条精致的马尾绣背扇;而一个坐在家里、精于此道的老太太,也只能做6条。有了她这位“带头羊”,马尾绣在这里就愈发兴盛。她告诉我:“三都县中和镇,早在1987年就被文化部命名为‘水族马尾绣文化之乡’。寨上的人口1300人,有100多人能做马尾绣,而其中30多人做得最好。”我问她,是老年人吗?“是比我年轻十来岁的人呢,她们做得最好。因为她们出门见得多、眼睛好呵!”她随手拿起一条背带说:“这个上面绣了水书,也绣有汉字‘寿’。水书我们女人都不认识;但‘寿’字呢,老人不认识,只能照着做,有时还会做走样;而读过书的年轻女孩都认识这个字,她们就会想,怎样能把这‘寿’字绣得更好看又不走样呢?各种好主意就出来了。”在各种刺绣技艺的民间传承中,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新鲜的观点,于是有种莫名的兴奋。一种艺术只要能够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她们喜欢,愿意钻研,并且将其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就不会失传了。

不过,马尾绣的“领地”依然在一步步退缩着。现在,水族女子普遍已经不再自己织布,而是用买来的化纤布料做衣裳,衣襟上已经没有马尾绣的一席之地了;绣花鞋也不为年轻人所青睐。

如今马尾绣的最集中展示之处,还是在背扇上。现在孩子少了,女人们就有了把背扇做得精益求精的功夫;而且,一个孩子会拥有几条甚至十几条背扇。背扇成为最精致的马尾绣艺术品。我看到了几条清代古老的背扇,用它与现代流行的背扇相比较可以发现:清代,黄色是皇家的专用色,民间不得擅用;而水族生活的这一隅“山高皇帝远”,水族女人全然不在乎朝廷的规则,一个个把背扇都做成了绚丽的金黄,上面再配洁白的马尾绣,极有审美眼光。建国以后,红色成为流行色,水族背扇又大多改用了红色,只有“点睛”的马尾绣依然是白色;红白相间的这种配色方式,使得绣品更加喜庆艳丽,更受水族民众喜爱。

马尾绣的绣品具有浮雕感,构图大气,绣工又特别精致;各种花鸟虫鱼和小草图案,都有抽象的夸张、变形。我常常能够见到比较粗糙的一般平绣绣件,却很少发现粗制滥造的马尾绣。这也许是因为粗制滥造者大多半途而废了;能够走过那么多细致的工序做出马尾线,距离精品就不远了。

上一篇:“改土归流”的成功与失败 下一篇:三下惠水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