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之非常“6+1”

时间:2022-10-01 08:32:36

有效课堂之非常“6+1”

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原校长朱清时在介绍南科大自主招生时说,南科大招生成绩是由三部分组成,高考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10%。在解释为什么平时成绩占10%时,他这样说道,只有让师生重视平时的成绩才能保证教育改革的成功。可见平时的成绩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平时的学习,高考、中考的成绩将无从谈起。平时的成绩哪里来?那就是来源于有效的课堂中。对于初中的思想品德,特别是实行中考开卷考试的思想品德,人们往往看中的是中考如何考个等级“A”,而忽略了平时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继续枯燥、无味、死气沉沉,不但体现不了思想品德课的功能,也无助于新课改的实行。如何扭转这种“近利”做法?我觉得应从课堂抓起,从“有效”做起。要让一节课真正有效,我认为要做到下面的非常“6+1”。

非常之一:老师。课堂中充分发挥老师“导”的作用,不能包办一切。“导”即导向、引导的作用。在当下考试的压力下,思想品德课堂很容易走上老师包办一切的老路:老师很费劲地讲,学生很费劲地听着,最终师生都没有实现教和学的目标,老师没有成就感,学生也不知所以然。那么在有效的课堂上老师该扮演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导”。它一方面要求老师更新观念,改变老师是课堂“讲主”的身份,而只是“导演”。另一方面是如何按照“剧本”(课本)“导”好这出戏。要让短短的45分钟的戏演得精彩,老师这个“导演”就必须有宏观的掌控,要采用什么形式,分为几个步骤,设计什么问题,实现什么目标等,“导演”的心中必须有数。

非常之二:学生。在课堂中,除了老师,剩下的就是学生,这是人的因素。传统课堂中的学生唯有听的份,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记什么,不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在课堂中学生没什么积极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其实这种状态的出现与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说老师是“导演”的话,那么学生就是“演员”,在这45分钟的戏里,如何让“演员”演出精彩并有所收获,这和“导演”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是“说戏”,即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让他们就课程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问题带到听课的过程中来,这样听起课来也就很有较强的指向性了。另一方面要及时喊“CUT”。有效的课堂是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他们对学习才有热情,才有主动性。

非常之三:课堂。这里的课堂指的是课堂的形式。有效的课堂必须是一个“活”的课堂,即有活力、有激情的课堂,不是一个“死水潭”。俗话说一厢情愿的姻缘不幸福,课堂也一样。老师一厢情愿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既挫伤了学生听课的热情又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真是吃力不讨好。所以要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一方面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感觉。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有效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通过老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听课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达到师生间、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是有效课堂之表现。

非常之四: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最常见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 “灌输式”的课堂无味,让学生生烦,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拦路虎”。我们经常倡导“教无定法”,“法”就是方法、方式。不同的模式就表现为不同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除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外,我们在实践中也可以不断地去探索一些新的模式,比如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者设定主题,开展课堂小辩论,或者利用不同的环境实践探究等。

非常之五:教学内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有效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掌握有价值的知识,这就必须要求老师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体现出层次性。一方面,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取舍。统一版本的教材是宏观的,面对的是全部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环境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围绕教学目标,让教学内容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我们可以大胆利用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等学生熟悉的内容,既可以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让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

非常之六:课堂训练。课堂训练是巩固课堂的关键。课堂训练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巩固课堂知识,凸显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首先要把握课堂训练内容的方向性,使之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如果课堂的教学目标都不能实现,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其次,要把握课堂训练的时机。课堂训练经常性的做法是集中在课堂快结束的时间进行,我们可以改变这种做法,把它穿插于课堂中进行,这样有利于知识链条的形成。最后,应把握课堂训练的方法。思想政治的训练经常是等学生做完后老师再评讲,不利于解题方法的有效形成,我们可以在课堂训练的时候就及时介入。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放性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非常“6+1”中的“1”即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现在的评价准则唯中、高考为上,一考定水平。然而,中、高考和课堂有效性之间不矛盾,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完善评价机制,才能给平时的有效课堂教学正确的指挥,促使老师们注重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六中学)

上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 下一篇: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