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美国的“两洋战略”

时间:2022-10-01 07:23:36

如何应对美国的“两洋战略”

每一项区域之间贸易协定的谈判或签订都会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波澜,因为它使谈判双方带来合作更自由的可能,也很自然地让谈判区域外成员感受到“排挤”。美国与欧盟首轮《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简称为“TTIP”)谈判于今年7月初在华盛顿结束,第二轮谈判也将于今年10月在布鲁塞尔举行,这项“高端FTA(自由贸易协定)”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相关评论层出不穷。本来就已紧密合作的美国和欧盟,怎么又会想到这个TTIP呢?为什么TTIP、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都让中国缺席了呢?这扑朔迷离的国际贸易形势,还真让人看不懂。

美国欲重建国际经济规则

不是已经有WTO了吗?美国和欧洲现在对TTIP的谈判是出于何种考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室主任东艳教授告诉《经济》记者:“近20年来,美国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被多次提及,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发生转变,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其在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下降。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快速增长,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增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逐渐加大。在WTO谈判中,新兴市场国家的声音加强,这对欧盟与美国在多边贸易谈判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发展研究部主任姜跃春教授也有相同看法:“近几十年WTO的规则对美国的正面效益在下降,多哈谈判始终没有进展,美国要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必须重新制定国际经济规则。”

美国和欧洲之间早就有北约等协定,政治战略关系可以说已经非常紧密,但经济上的联系远远达不到美国的要求。从东艳介绍的谈判内容来看,TTIP除了是一项高端的自由贸易协定,同时还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姜跃春告诉记者,TTIP不同于WTO,也不同于美国过去与别国签订的FTA。TTIP如果取得成功签订,不仅能使美国、欧洲双方经济关系更紧密、产品贸易规模加大,对双方的政治联盟和战略合作也大有裨益。

“实际上,TPP和TTIP是美国经济战略的‘两个轮子’”,姜跃春比喻。亚太地区,已经进展两年的TPP效果良好,由最开始的4个国家发展到现在的12个国家。而对欧洲,TTIP就是最明显的一步。在这两个轮子的共同前进下,美国对全球的经济战略才能顺利开展。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崛起,让传统强国看到了威胁。在WTO中,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诉求越来越强烈,如姜跃春所说,WTO对发达国家所起到的作用逐渐变弱了。而TTIP内容也将对WTO所体现的贸易规则带来冲击。“欧盟和美国可能通过TTIP撇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在现有的多边贸易体系外确立一种新的体现发达国家利益的多边贸易体系和规则。TPP和TTIP都致力于构建国际贸易的新规则和新制度,议题涉及知识产权、劳工条款等非关税领域,谈判的内容明显向纵深方向发展。”东艳说。

中国被孤立了吗?

如果说TTIP是美国与欧洲之间的事,中国被排除在外无可厚非,那么重点在亚太地区的TPP也没有中国参与,这就难免让人多想了。通过采访相关专家,记者总结出了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协定门槛过高。TPP协定涉及谈判国经济发展方面非常广,要求也很高。姜跃春告诉记者:“中国还处在改革的开端,TPP里有一些关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国有企业方面的要求,中国很难达到要求。试想现在杜绝国内所有WINDOWS系统盗版,你觉得可能吗?协定要求竞争中立,政府不得参与企业间竞争,那么中国国企该怎么办?不讨论这些要求是否合理,反正中国是无法达到的。”如果硬要“打肿脸充胖子”,赶上TPP这个“时髦”,那么中国一定是得不偿失。

姜跃春认为:“中国目前有困难。虽然美国提出希望中国参加TPP,但中国是否参加最终要考虑自身经济状况。目前中国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把自己事情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好、深化改革进程,才能够真正顺畅地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如果现在贸然加入TPP,我们可能会受到破坏性冲击。所以即使美国欢迎我们加入,中国也要慎重。”二是西方国家的战略考虑。东艳告诉记者,在TPP谈判开始之前,美国就已经设立了一些不利于中国的规则,其目的不言而喻。另外,姜跃春提出质疑,门槛这么高,很多达不到要求的亚洲国家都进去了,为何偏偏把中国排除在外呢?他说:“近十年来,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事件。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充满了戒心,认为中国成长起来以后会对这些国家不利,他们甚至忧心忡忡,潜意识里不希望中国取得快速发展。国际上经常有唱衰中国的人,他们在各个地方发表不利于中国的言论。”

另外,国际经济危机导致的低迷形势也是中国被孤立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经济低迷时期,通常贸易保护主义也会增加。历史给现实提供了经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后,全球贸易受到重创,伴随着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美国贸易额下降了80%。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面临贸易保护增加的压力。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加强对本国企业竞争力的保护,实施了缩减普惠范围、减少新能源补贴、修改贸易防御体系等政策。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与争端增多。”美国金融危机、欧元区债务危机,让世界两大“巨头”的经济发展屡屡受挫,中国的崛起就难免格外碍眼了。

总体说来,中国确实被孤立了。如姜跃春所说——“TPP没有中国参与,那它就不是一项健康的协定。”但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是否被孤立的问题,而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到底还有多少差距的问题。苦练内功,真正提升实力,方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赢得尊重。

中国应该积极应对

在中欧经贸关系逐步走出困境、迎来曙光的时候,TTIP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对中国与美国、欧洲之间的贸易关系造成冲击?

FTA、关税协定等关于国家、地区间贸易的协定都会对区域外国家或地区造成挤压效应,美欧一旦签署TTIP,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在东艳看来,TTIP给中国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重塑体现了美欧联合维护在全球经贸关系及规则制度中主导权的意向,这种意向与行动也促使发达国家加快推动全球战略。“从目前全球FTA谈判的格局来看,中国已经略显被动。中国应从防御性的反应转向积极应对,将外部冲击作为推动中国构建开放新战略及国内改革的动力。”

在姜跃春看来,中国没有必要对TTIP感到恐慌。他认为:“美欧签署这个协定之后对中国的产品出口会有一定影响,但不至于特别严重,因为美欧之间产品贸易对中国的外贸产品结构来说并没有完全冲突,实际上还是互补的。我们出口的初级产品与第一附加价格产品较多,美国与欧洲在这个方面是缺乏的。即使美欧有了FTA,在这个方面对中国的影响未必很直接。中国应该注意TTIP的进程,但是也不要恐惧,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我国还有广大的内部市场,目前主要面临结构调整的问题,中国的内部模式、经济转型、市场潜力等因素都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东艳告诉记者:“目前,中国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态度来对待TPP、TTIP等协定谈判。”对于具体如何应对,东艳给出了如下建议:

首先,加强对美国、欧盟贸易投资规则的研究,积极推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研究中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可行性,与TPP谈判保持信息沟通,并考虑适时加入TPP谈判,在中欧经济关系中,加强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和中欧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可行性研究;

其次,在亚太区域一体化“亚洲路线图”的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RCEP谈判进程,并促进协定向具有较高标准的深度一体化协定发展;

第三,以外部开放作为国内改革的动力,研究现有国内法律法规、企业经营行为与发达国家主导的新规则之间的差距,如在国有企业经营行为、公平竞争、外汇资金转移、劳工和环境标准、投资市场准入等方面,通过对外开放,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国内改革;

最后,加强上海自贸区等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建设,在实验区内创造更加开放的投资经营环境,探索高标准规则在中国的适应性。

上一篇:“阻碍发展的关卡要逐一突破” 下一篇:四海股份信披违规 财务问题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