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传输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01 06:42:46

通信传输的有效性

【摘要】 我们现在正处于信息的时代,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人们对信息传输的有效性也有更高的要求。通信传输是现今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我国的通信传输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探讨,并且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通信传输 流量控制 有效性 信道共享

随着人们生活频率越来越快,人们对通信传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由于通信传输具有很大方便性和快捷性,所以很适合现今人民的生活需要。通信传输是信息传输的方式,决定了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发送,并且会随着信号传输的距离变长而减弱,所以要控制好信息传输的通道,才能首先保证通信传输的有效性。

一、影响通信传输的有效性重要因素

1.1 流量控制

1、流量控制中的停止等待协议。接收方收到发送端的数据帧后会发生相应的反应,会传达出已经接收到信息的信号,这是流量控制中的停止等待协议的作用。而这些数据帧往往会有很多的循环冗余对CRC进行检测,测定接受方返回的数据帧是否正确,并且其也发聩给发送端是否要重新发送信息。所以可以看出虽然停止等待协议会带来很多的方便,但是其也会降低对通信信道的利用率。2、流量控制中的连续ARQ协议。连续ARQ协议主要是在发送端发出一帧而发送端还没有接受到接收端的返回帧时,依然连续的向接收端发送信息,这就是连续APQ协议的作用,其大大提高了通信传输的效率,但是一旦出现传输错误,就需要发送端将所有的信息重新发送,即使对于已经传输过的信息也要进行重新发生,这样就会降低通信传输的有效性。

1.2 误码、差错控制

误码、差错控制主要进行检错重发ARQ和对FEC进行前项纠错。在进行检错重发ARQ时,需要保证通信两段都包含双向通道,在进行信息传输时,接收端发现接收的信息中出现错误就会发出信号,来通知发送端并且要求发送端重新发送信息,直到接收端检测信号正确为止。这种方式对纠错的能力很强,但是其导致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很差。

1.3 信道共享

在进行通信传输时,每一路信号都会占用一部分信道带宽,所以充分的利用信道带宽就能够大幅度的提高通信传输的有效性。提高信道带宽的利用率主要通过频分复用技术和通过区分相应的业务性质。频分复用技术是将多路的信号频率进行分割复用,从而就可以通过复用的路数来衡量通道传输的有效性。通过区分业务性质,可以达到减少信号宽带的目的。例如一种4kHz的语音信号的调频信号带就比条幅单边带要大很多倍,但是这样的话就会降低语音信号的可靠性。

一个信道通过的信息速率是衡量通信传输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时分复用、空分复用等多址接入方式使基带数字信号充分的利用信道带宽。也可以通过多元调制的方式来提高数字信号频带传输的有效性,复用技术是最为简单、普及的多址接入方式。

1.4 保证通信缆线的优良性

在通信网络传输系统,如果通信缆线出现形变,就会对整个通信传输系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首先要保证通信缆线的正常。在进行施工时,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工程的合格。如果发现通信缆线出现了严重形变,那么要对缆线进行更换。并且在施工时要重视通信缆线的焊接,要采取先进的熔接方式进行熔接,并且在对通信缆线进行熔接时,会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例如在溶解时,缆线的直径问题是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尺寸的偏差过大,那么对熔接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通信缆线的质量,降低通信传输的有效性。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也应该对缆线进行及时的检修,结合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并且要严格的选取缆线的材质,保证通信缆线可以更加的满足通信传输条件,进而提高通信传输的有效性。因为一部分的通信缆线材料中出现的一些色散、散射等损耗也是降低通信传输有效性重要原因。对于不同的输入信号,频率和模式也是各部相同,所以多种信号在同一个缆线上传输时,输入信号不能同时的接收端。所以不同的波形出项相互影响,进而导致波形失真现象,最终通信信号被损失。面对这种现象只能通过良好的通信缆线材质才能降低信号损失的程度。所以保证通信缆线的优良性对于通信传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总结

通信传输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信息传输方式,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传输技术也在日益更新、完善。通信缆线是通信传输的载体,所以首先要保证良好的信息通道,进而才能保证通信传输的有效性。其次要加强对通信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创新,高新的通信技术也是保证通信传输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所以必须要保证通信传输的技术和通信传输的载体,从而提高通信传输的有效性,继而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信息交流。

参 考 文 献

[1] 王亮.浅议通信传输线路质量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8):56-57.

[2] 李庆库.浅议移动通信中的OFDM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0,(08):112-113.

[3] 许侃,智若旭,李明辉.浅议通信传输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3,(17):148-149.

上一篇: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78例分析 下一篇: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