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4 11:28:51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篇1

我叫××*,1996年毕业于天津铁路运输技工学校通信专业。同年9月来到神朔铁路,成为电务段的一名通信工。转眼间,十个年头过去了,在段各级领导的关怀信任和精心指导下,我团结同事,勤奋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青春。——本着以运输生产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始终贯彻版权所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我不断探索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顺利的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各项任务,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

十年来,我坚持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密围绕在各级领导周围,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为电务段通信设备的畅通、神朔铁路的安全运输、更为神华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回过头来想想这段历程,充满了艰辛、挑战,是值得回味的十年,大致可分为以下这么几个阶段:

一、努力学习,充实自己(1996年9月-1997年12月)

1996年9月学校毕业来到了神朔铁路。当时,神朔铁路正处于筹建阶段,做为刚报道的毕业生,我丝毫没有放松学习的机会。——在段领导和技术室的安排下,我虚心巩固学校的专业知识、深入钻研业务书籍,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此外我还熟悉神朔铁路即将投入的设备、仪表;为详尽解掌握神朔铁路的整体规划,熟悉神朔铁路通信线路、设备设计图纸、在府谷通信楼至工务段和施工单位的师傅学习光电缆接续,配线、做气闭、编把子上线……为后来的通信施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整整一年的时间,我向一块求知的海绵,一丝不苟地吸取着知识的营养,因为我深深感到: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只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做前提,才能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专业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较强的一线高技能操作人员。

二、不畏艰苦,参加验收(1997年12月-1998年3月)

1997年12月,神朔铁路通信进入了全面施工当中,我跟着施工单位的老同志一起早贪黑奔波在整条线路上,不畏艰苦、不畏严寒,在种种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到98年3月,基本完成了全部的施工验收任务,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完美结合。当时环境的艰苦,丝毫没有磨灭我的工作热情,我珍视和忠实于自己的事业,立足本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我十分珍惜当时这次学习机会,虚心像有关技术人员请教问题,细心琢磨、反复演练,从而掌握了一手过硬的电缆接续技能。

在此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学过的东西,这种东西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业务上的技术难点,而是师傅们和同事们对工作的态度,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那时有一句口号叫“干,为了电务段,累倒了送医院”。——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与激励下,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搞好每一项维修,做好每一次巡检,填好每一张记录,算准每一个数据。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我认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就是敬业、就是爱岗的充分体现!为后来的独立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初单重任,工作井然(1998年3月-1999年8月)

电务段成立以后,本人被分配到大柳塔电缆工区工作,于1998年3月23日正式住到大柳塔,我被工长任为安全员,工区正式展开各项工作,由于以前积累的经验,对于这份工作还是绰绰有余,工区各项管理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设备质量节节攀升,1998年底,大柳塔电缆工区被电务段评为“先进集体”,在1999年初,干线电缆被施工单位挖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电务段首次干线电缆接续任务,在同年,在电务段组织的技术比武中,获“通信专业二等奖”。同年8月被电务段领导任命为大柳塔电缆工区工长。

成绩面前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之能所以能有今天,离不开段各级领导和同志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更离不开公司大好形势下给我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我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神朔铁路的无线通信事业无私奉献!我把自己的工作信条总结成五句话:“理论学习当尖兵、作风纪律过得硬、业务天地显身手、任务面前当标兵、荣誉面前步不停。”!

四、脚踏实地,不负众望(1999年8月-至今)

1999年8月16日上任大柳塔电缆工区工长,开始了我整体工作的全面锻炼。由于种种原因,工区的各项工作不是很好,管理松散,设备故障率高,摆在面前的是任务紧,责任大。不敢有任何的侥幸心里,埋头苦干,带领弟兄们克服各种困难,将问题逐一解决,到2000年工区的各项工作已走上了正规。2000年底,大柳塔电缆工区被评为电务段评为“先进集体”。

2000年8月----2001年12月,我和电务段的总工给榆林联通和移动敷设100多公里光缆!

2002年,由于通信设备的更新换代,4-5月,参加了北京佳讯飞鸿电气有限责任公司fh98数字调度系统的学习,拿到了结业证书,并且参加了当年的成人函授考试,成为兰州铁道大学通信工程学生(在读)。下半年,全面参与了神朔铁路通信系统的改造。同年参与制定了神木北通信领工区《综合考核办法》。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并于2004年1月7日拿到了“五级职业资格证书”!

面临更大的挑战,人员少、设备点多线长,要求工作中不得有一丝马虎。但我没有在挑战面前倒下,反而更加激发了我得工作热情,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为公司、电务段全面安全、运输、生产任务,神朔公司、电务段全面工作上台阶默默的奉献,03年我被神朔铁路公司共青团评为“优秀团员.”;04年被神朔铁路公司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而且被神朔铁路公司共青团评为“青年安全示范岗”!不仅如此,在神华集团第三届职工技能大赛中,我荣获通信工工种优秀奖。04年参加了光缆接续培训,无线调度系统,环境检测和技师培训。05年参加了技师培训。同年,我被神朔铁路公司评为“先进个人”。电务段评为“先进集体”。又参加了全国成人函授考试,成为内蒙古工业大学通信工程本科学生(在读)。

五、提升素质、武装头脑

工作之余,我认真学习段工会下发的文件,积极参加段工会组织的“安康杯”等版权所有各类活动。有针对性的选读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认真学习当代工人许振超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要象许振超那样,爱学习、肯钻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岗位成材。今后,我将更加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不移地贯彻“十六大”精神,在政治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更加强修养,在技术领域里不断学习,勇攀高峰,紧紧围绕上级制定的目标开展工作,为神朔铁路公司的安全生产作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

——回顾这十来年的工作,成绩属于过去,重任还在前头。希望与困难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急剧攀升的生产运输任务,我会认真完善、落实标准化管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继续发扬爱岗敬业、奉献神华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过硬的本领为电务段、神朔公司运输任务的完成作出应有的贡献,为神华集团公司“开疆拓土、重整山河、作大作强、打造辉煌”的愿景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篇2

就业的几大方向都不乐观。另一方面,传统的通信专业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很多课程的实验课都难以开设,因为实验设备都很昂贵,动辄就几万几十万,所以学生们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这样学生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就是应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所以说高职院校的通信专业很难达到培养目标。学生们的专业能力不容易培养,再加上就业市场不乐观,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通信专业很难办。

2高职院校中通信专业的核心技能的改革方向

面对上述的问题,通信专业就需要改革,转变专业的核心技能——数据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简言之,就是利用常用通信接口在计算机之间或者计算机与其他工业智能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传输的一门技术。在工程应用上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利用数据通信技术(如:开发环境是VB,通信接口是串行接口或网络接口),可以使计算机与某种工业设备(如:智能仪表)互连,采集设备中的数据传回计算机,计算机可以发出数据控制设备动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设备的信息、远程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通过数据通信技术,还可以把普通的功能单一的仪表设备变成有通信功能的智能的设备,让通信技术渗透到仪表设备中去。可以看出这项技术,更加的贴近工程应用。这项技术理论易懂,实验设备较为便宜,实践性很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项技术就业市场很广泛,各种工业中均可用到。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通信专业在保持传统的专业基本能力之余,可以把专业的核心能力转变到数据通信技术上。这项能力不但容易上手,而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档次。

3通信专业的核心技能改革的实施方案

3.1数据通信技术在其他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没有把数据通信技术作为通信专业的核心技能,只是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VB语言、通信接口技术等课程,但是VB语言只注重语法格式、计算方法和编程技巧,通信接口技术只注重接口原理,并不注重如何通过接口进行通信。所以VB语言和通信接口彼此独立,鲜有结合。即便结合,也没有合适的教材,对于利用通信接口进行数据通信的教材往往都是工程案例,都是笔者根据自己在某项工程应用中的使用情况和所得经验来编写的,对高职学生来说,难度很大,难以入门。有些教材内容不够全面,要学习数据通信技术的应用,往往要在多本教材中选取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教材东拼西凑,自然无法形成完整的培养数据通信技术的这一核心技能的教育模式。

3.2在我校数据通信技术作为核心技能的优势

在我校,经领导和老师的认真研究决定,在保持专业基本能力之余,把数据通信技术作为通信专业的核心技能。努力做到利用VB的开发环境,通过串行接口和网络接口,实现在计算机之间或者计算机与其他工业用智能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传输。优势有4方面:(1)VB语言是通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有使用VB编程的基础;(2)工业用智能设备,应用广泛,具备该能力后,就业面更广。(3)目前工业中常用智能设备大多数都有串行接口,一些有网络接口。(4)在学习中,可以不购买工业用智能设备,可以用单片机技术模仿电器设备,单片机技术也是通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们可以自制简单的电器设备,所以在实验环节上,可以节省很多资金。

3.“3一主一次,软硬结合,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

根据多年的总结和经验,我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培养数据通信技术的这一核心技能的教育模式——“一主一次,软硬结合,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下图是该教育模式的示意图。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数据通信技术,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软件方面方面是数据通信技术,硬件方面是嵌入式技术。其中以软件方面的数据通信技术为主,以硬件方面的嵌入式技术为次。这两个方面的课程同时开课,在3个学期内完成。真正做到了“一主一次,软硬结合,双管齐下”。为培养软件方面的技能,开设了VB程序设计、VB与数据通信技术、VB与数据通信实训等课程,为培养硬件方面的技能,开设了单片机原理、单片机实训等课程。上述课程分别在前两个学期完成,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分别对软件以及硬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认知和掌握。在第三个学期,开设了数据通信技术训练,使同学们统一的对软件以及硬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和加强。即前两个学期分别学习软件和硬件的技能,在第三学期进行软硬件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软硬件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4总结

目前,国内的工业改革正向着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很多工业的生产流程都需要改造。想要把工业的生产流程改造的自动化、智能化,那就离不开数据通信技术,所以就业市场对具有数据通信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这也正是通信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契机。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共管;专业发展双轨制;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为了适应通信产业的迅猛发展,探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海南工商职业学院与深圳中兴通讯NC教育合作中心中兴新思教育合作,于2012年在我校正式创建了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NC学院以培养移动通信及信息化人才为宗旨,引进中兴通讯与现网一致的实训平台、配套实训教材、企业讲师授课、完善的企业培训教学体系、企业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等等,确保人才培养与通信产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作为海南省第一家与中兴通讯全面深度合作的NC学院,“校企联办,深度融合”是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最大的特色。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从此迈上新台阶。

二与中兴通讯校企合作的创新与实践

(一)构建共建共管专业发展双轨制的全面深度合作新机制,实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校企深度融合

为探索实践与岗位要求无缝对接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底我校与中兴通讯NC教育合作中心旗下深圳清大协力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合作协议》,构建了共建共管专业发展双轨制的全面深度合作新机制,找到一条校企合作双赢的新路子。双轨制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基本理论与文化修养以大学教育为主,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以企业为主的教学双轨制;第二,大学为主体的教学与科研突破与创新,与企业为主体的教学与技术应用突破与创新的发展双轨制[1]。为充分发挥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合作机制的作用,根据合作协议按照一院四基地的合作目标和共建共管专业发展双轨制的合作机制,2012年3月成立校企合作领导机构,每年研究和决定合作中的重大事项,为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的发展把握方向。同时细化了协议执行方案,制定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合作专业五年建设规划,包括:①信息咨询服务。②合作专业教学计划执行保证。③设备技术支持保证。④学生NC专业认证。⑤学生职业规划与实习就业保障。在共建共管专业发展双轨制合作机制下,自2012年以来,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深化合作内容,不断创新合作形式,持续推进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校企深度融合。

(二)共同打造校企一体化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零距离整合

具体做法是:与中兴新思教育实施专业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办学,由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制定培养人才计划,共同开发教学教材,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在深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与中兴共同制定校企一体化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方利用中兴通讯企业资源和优势,对通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岗位技能进行细分,总结出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长期发展的核心课程,实现课程及教学内容与岗位的零距离整合。图1为企业岗位需求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案序化整合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如图2所示企业主导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几年来,每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经修订,但始终遵循企业主导的核心课程体系基本不变。借助合作企业中兴通讯新思教育平台,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做到按当前企业需要培养人才。

(三)合作构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与中兴全面深入合作后,按照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思路,我们遵循“市场需求、就业导向”高职办学要求,主动适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构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二年级下学期安排三周时间3G核心课程集中实训(实践),三年级一开始安排八周职业技能集中式综合实训(实习)。这些集中实践教学可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提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在解决企业用工困难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对于这样的实习,学校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实施方案,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实现“做学合一、工学交替”,保证学生的课程学习与顶岗实习两不误、双丰收[2]。

(四)合作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优质教学团队,实行双主体管理

(1)双师型师资团队的组建与培养创新:校方教师送到企业定制化培养,校方师资需要通过企业讲师认证。在满足企业、学校双方需求的条件下,师资调整灵活化,混编师资的协议一年一签。(2)专业课教学过程管理体制创新:NC学院、教研室和教师三个层面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管理”,共同构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的优质实施。

(五)引入先进的中兴NC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实施双主线教学

(1)专业核心课程推广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兴通讯NC教育管理中心携手清华大学教育学专家,运用最先进的“ICARE”教学理念设计出的一套适合通讯专业实际教学的MIMPS教学法。如图3所示,MIMPS代表5个核心思想,即Modularization、Interlacement、Mission-driven、Practical-research、Self-evaluation。(2)按企业职业素质线+职业技能线实施双主线教学。其中,职业素质线对应三个阶段三类课程,如图4所示。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工种分析,提炼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本专业所需开设课程类别,最终形成职业技能线。

(六)努力构建社会、行业、学校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由原来单一的最终评价转化为全程评价;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由学校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校企共同评价[3]。同时,在围绕职业技能开展专业建设中,嵌入中兴通讯S.M.A.R.T职业模式,做好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校和中兴企业共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三结语

总之,在这种深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我们双方共同搭建起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包括中兴实训平台、中兴企业教材、中兴实习基地、专兼结合教师、合作专业学生、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网络资源、中兴NC认证和多元评价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改革经验与教学成果。今后,我们将按照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总结经验,大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地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培养更多企业和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通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海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动因、障碍及促进政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6,(9):46-50.

[2]孙文缘,戴聪腾.校企合作下的技能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上海翻译,2016,(3):72-76.

[3]吴立军,吴晓志.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行为的博弈分析——基于企业和社会收益的不同视角[J].高教探索,2015,(10):102-107.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篇4

关键词:智能配电网;通信;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15.853文献标识码: A

1 智能配电网业务及通信需求

智能配电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过程,提出了现有电力通信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智能电网模型的业务主要是体现在分配领域,一个典型的新的业务领域,包括网络纵向配电自动化,配电网保护,配电网络视频监控,配电网络设备监控,分布式能源站的管理和控制,微电网的控制管理,用电领域的典型新业务包括专变用户负荷管理,配电变压器监测,低压集抄,家庭用电,电动汽车充电桩管理等智能化管理。

电网业务根据其功能属性,可分为保护类、控制类(遥控)、信息监测类(遥信、遥测)、视频类(遥视)。智能配电网业务属性分类见表 1 所列。

表 1 智能配电网业务属性分类

Tab.1 Business categories of the intelligent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1)保护类业务:对通信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在《微波电路传输继电保护信息设计技术规定》(DL/T5062-1996)中规定微波通道(光纤通道参照执行)传输主保护信息时对通信的时延应不大于5 ms,路由要求也非常严格(必须确定路由,不允许随便更改路由);通信的失效可能影响电网的保护跳闸动作执行,导致电网事故扩大,严重时可能导致电网瘫痪;

2)控制类业务:对通信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对通信的时延(秒级以下)、路由要求较严格(必须是相对固定的路由,可以根据需要在备选路由中切换);通信的失效可能影响电网的控制执行,导致电网运行故障;

3)信息监测类业务:对通信安全性要求较高、对通信的时延(秒级)、路由要求相对较宽松(无需确定路由,信息在要求时间可达即可),通信的失效对电网运行存在一定管理方面的影响,但不会导致电网故障或瘫痪;

4)视频类业务:与信息监测类业务类似,但对通信的带宽需要较大,每路信息需要 2 Mbit/s 以上的带宽。

综上所述,保护类、控制类业务必须采用专用的电力通信专网;信息监测类、视频类业务应优先采用电力通信专网,在电力通信专网暂无网络覆盖的区域,可选择租用公用通信网络。不同属性业务对通信的需求见表 2 所列。

表 2 不同属性业务对通信的需求

Tab.2 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business

2 配网常用通信技术特性分析

配网通信网常用通信技术包括光纤通信技术、中压载波通信技术、无线公网通信技术和无线专网通信技术(如 TD-LTE)等。通信技术的特性包括多个方面,但在业务应用上,通信技术的通信时延、带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是最主要的特性。

2.1 光纤通信技术

配网光纤通信技术主要采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和 EPON 技术,两者都基于以太网技术,因此两者的网络性能基本一致。

1)通信时延。网络时延指数据帧从源到目的地址所需要的时间,交换机以太网的时延由帧收发时延(F)、交换时延(S)、线路传输时延(L)、帧排队时延(Q)组成,存储转发最小的时延等于交换机传输一帧所用的时间,100 M 以太网帧收发时延与帧长度成比例,从 5~120 μs 不等;交换机本身带来的交换时延在 5~10 μs,总的网络时延 = ∑(F+S+L+Q);一般情况下,100 Mbit/s 工业以太网经过 15 个网络设备100 km 传输的总时延小于 2 ms。

2)通信带宽。工业以太网交换机、EPON 均支持百兆或千兆以太网,因此网络带宽可根据需要达到百兆或者千兆比特每秒。

3)通信安全性。电力配网光纤通信网络是专用数据网络,可以采用一定的网络安全措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总体上通信安全性很高。

4)通信可靠性。电力配电网光纤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很高,主要体现为:专网专用,保证网络通道的高可靠性;采用成环组网,具备 1∶1 保护能力;采用工业级设备,确保设备的高可靠性。

2.2 中压载波通信技术

1)通信时延。目前适合长距离通信的、采用窄带调制技术的中压电力载波通信系统的通道建立时间和单个数据报文传输时间通常在几十和几百毫秒。受频率干扰、环境影响,时延波动较大。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中压载波技术采用主、从载波轮询方式通信,一般每个节点的轮询间隔根据字节长度设计为 2 s 以上。

2)通信带宽。采用窄带调制技术的端口传输速率可根据要求设计为 1 200,2 400,4 800,7 200,9 600 Band,实际网络速度与传输距离、环境情况等有关,一般 5 km 左右的距离,传输距离只有几 kbit/s或者更低。实际应用中,一般设置主、从载波之间的数据发送间隔为 2 s,数据包长不超过 200 B。

3)通信安全性。中压载波通信属于电力通信专网,且传输媒介为高压电缆,具有较高的防接入安全性。另外由于该产品在技术实现上可采用复杂的编码和加密措施,因此业务接入的安全性很高。

4)通信可靠性。中压载波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较低,主要存在以下风险。①网络结构风险:中压载波的应用主要采用“1 个主载波机 +N 个从载波机”的树形、星形(物理上看像链形)组网方式,存在单点故障风险;②电缆线路迁改导致系统失效风缆线路的迁改将导致中压载波系统无法通行;③电缆线路开关开合、用户负荷变化、电缆沟积水等情况下,可能导致通信故障。

2.3 无线公网通信技术

当前,配电网中常用的无线公网主要采用 2G 技术(GPRS/EDGE/CDMA)。

1)通信时延。无线公网通信的网络时延与网络负载有很大的关系,网络负载大时,时延长,网络负载轻时,时延短。无线公网技术由于存在资源的竞争性、处理节点较多、且易受环境因素干扰,一般平均时延在几百毫秒。

2)通信带宽。2G 无线公网的通信带宽具有不确定性,从 0~200 kbit/s,如 GPRS 的理论带宽为171.2 kbit/s,但由于信号情况、网络负载等情况,一般 GPRS 网络的上行速率在 10~20 kbit/s,下行速率在 30~50 kbit/s。

3)安全性。2G 无线公网数据传输加密技术面向所有业务,其现有的鉴权规则已被破解,且与互联网互通,网络安全性较低。根据电监会要求,“公用数据网”在传送生产控制大区业务时,仅承载信息上传业务,不能承载控制类业务。

4)可靠性。无线公网的可靠性低,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无线信号干扰或遮挡导致的通道中断;②基站的基础设施故障导致的通道中断:无线公网的基站建设在民用建筑上,基站传输、电源,基站防偷盗、人为破坏等可靠性较差;③计费方式(如超过流量)导致的网络中断;④学校、政府机构、保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有意制定的信号屏蔽等;⑤应急情况下网络拥塞导致的数据业务不可用。以上安全风险,导致无线公网的总体可靠性较低。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无线公网的 GPRS 网络在线率在95%~99%。

2.4 无线宽带专网通信技术

1)通信时延。与无线公网一样,无线专网通信的网络时延与网络负载有很大的关系,网络负载大时,时延长,网络负载轻时,时延短。然而,由于无线宽带专网通信一般采用两层结构,且专网专用,险:中压载波系统依赖于电缆线路作为传输介质,电资源充裕,一般时延较固定且相对较短。但在环境影响、干扰影响方面,也难以保证固定的时延。根据某供电局 TD-LTE 试点网络的实际测试结果:下行接入时延最大 11 ms,平均 8.8 ms;上行接入时延最大59 ms,平均 36.9 ms。

2)通 信 带 宽。 无 线 宽 带 专 网 通 信 技 术(如TD-LTE)在 10 MHz 带宽情况下,上下行峰值吞吐量能达到 20 Mbit/s 以上,但实际网络吞吐量与网络的信号强度、信噪比等有关。根据某供电局 TD-LTE 试点网络的实际测试结果,在信号接收强度≥ 80 dBm 时,上行带宽为 4~5 Mbit/s,下行带宽 7~13 Mbit/s;信号接收强度在 –120~–115 dBm 时,上行带宽为 0.1~0.2 Mbit/s,下行带宽 1.2~1.8 Mbit/s。

3)安全性。无线宽带专网通信技术的认证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几个方面具备很成熟的标准、技术和加密算法,总体安全性好。根据电监会相关要求,“专用数据网络可以采用多种通信方式,如光纤通信、一点多址微波、无线电通信、电力线载波、屏蔽层载波等;不具备专网条件的可采用公用通信网络,如 GPRS,CDMA,TD-SCDMA,

ADSL 和无线局域网等,应当采取虚拟专网、防火墙等安全防护措施,并禁止与调度数据网互联”,“专用数据网”可以承载具备“控制”功能的双向业务。

可靠性。电力无线专网的可靠性较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可靠性风险。①设备故障导致的通信故障。电力无线宽带专网的典型组网结构是树形,1 套核心网接入多个基站,1 个基站接入多个终端,在核心网或基站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其下所有终端将无法通信。②无线信号干扰或遮挡,导致网络不同或信号强度弱而使通道中断的风险。

3 配电网通信技术应用原则

一般情况下,配网通信技术应用遵循以下原则。

1)配网通信网络业务接入须满足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监安全 [2006]5 号令和 34 号文的规定要求,生产控制大区控制类业务应采用电力通信专网承载。

2)需要支持配电网保护类业务的,采用光纤信技术。

3)需要支持配电网控制类业务的,可选择光纤通信、中压载波、无线宽带专网技术,同时考虑区域特性、网络建设、运维和成本情况,选择如下:新建区域(一次线路新建)、重点保障的区域,选用光纤通信技术;老城区、高楼密集的区域,优先选用光纤通信技术,中压载波技术作为补偿;一般城区,适合无线网络覆盖的区域,以光纤通信和无线专网相结合,无线专网覆盖效果好的,采用无线专网技术;无线专网无覆盖的区域,采用光纤通信补充;郊区、农村区域、架空线路,以无线专网为主,中压载波为补充。

4)仅需要支持配电网信息监测类业务的,优先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具备优先专网覆盖的优先选择无线专网技术,否则选择无线公网技术。

5)需要支持配电网视频类业务的,优先采用光纤通信技术,慎用无线专网开展视频类业务。

4 结语

智能配电网及相应的配电网通信网络是当前电力行业的重点建设内容,本文分析并研究不同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用电网中的应用场景、特性,规范不同技术在智能配用电网络中的应用模式,对于提高智能配电网通信的网络质量、促进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 〔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 ( 17) : 38-41.

[2] 吴新平. 新一代电力通信网规划的思考[J]. 电力系统通信, 2010, 31(8): 17–19.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通信;课程;电子技术;项目载体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开启了通信大发展的时代,使社会对高职通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电子技术课是高职通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领域课程,是完成好通信技能培养的奠基石。开展电子技术课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电子技术课开设的现状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高职通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电子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电工电子应用职业能力,包括熟悉元器件与性能、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熟悉电工电子一般应用、熟练使用常见仪器仪表;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专业领域课的学习奠定电工电子基本理论知识。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囿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方式和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电子技术课普遍采用了“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的分设方式。仍然遵循着课程、实验、实习分离开设,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验,另一学期再实习;一位老师讲授理论,另一位再指导实验实习。在教学内容上,电路分析、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的理论知识体系严谨慎密,但实验基本以实验箱验证测试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生常常是为完成实验而实验,很难将实验上升到知识;实习则用1~2周,完成某单一电路安装为主。在教学考评上,一般以单独的理论笔试、实验验证操作、实习操作等终结性考核为主,辅以平时出勤与纪律的考核。与本科相比,高职学生底子相对薄、基础相对弱,对单纯的知识讲授感到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倦电子技术的学习。学科化的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和授受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精英教育时期,以及在学生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较好的学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职进一步放宽入学门槛,高职学生普遍趋于行为导向能力和感知能力较强,对策略性体验型知识易于掌握。因此,电路与电子技术课就亟需改革传统学科化的课程组织模式和授受式的教学模式。

二、通信类专业的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需求

通过对高职通信类专业面向的主要从业岗位职责进行调研,分析提炼岗位工作典型任务,湹清通信类专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分析核心职业能力所在的专业领域课程,建立通信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对电路与电子知识技能的主要需求关系。

三、以项目为载体的电子课体系建构设计

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就是把项目作为学习载体,教学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开展。重构以项目为载体的电子技术课基本思路是:先选择合适的载体,即设计出能承载图1中技能和知识点的项目。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教师对项目任务进行“布置、引导、提问、检查、小结、反馈”,从而达成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电路电子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四个部分: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路和常见仪器仪表。但高职通信类专业一般只包括图1所列的24个基本知识点。为此只需对应选择相应的有效载体,如图2所示,可选择7个项目24个子任务,来承载24个知识点并完成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电子课教学模式构建

选定了7个载体24个子任务,逐一明确每个任务引导知识点,其设计思路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还需站在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去组织教学。先引导知识点,再采取“关联、主动、合作、对话”的方式去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即在在关联方面,情境化的设置,体现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主动方面,让学生领受任务任务阅资料制定计划,分析解决问题并进行具体实施。在合作方面,小组讨论提升团队能力。在对话方面,学生展现项目,书面和口头总结策略、步骤,展现成果。实现电子技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路径:一是要设计编写项目任务所需的引导讲义;二是要准备项目任务书材料;三是要建立任务所需的教学情境并做好准备;四是要合理教学调度安排。通过项目设计、任务引导、情境设置、学生咨询决策计划、讨论实施总结、教师点评、布置作业等步骤,达到“让我去做,我会理解”的目的,从而实现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五、构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考核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过程必备的重要环节,既要达到考核目的又要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后,需要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也需要知识考核和项目动手技能相结合。考核方式的设计,着重要体现完成任务与掌握知识并重,知识融于任务过程。避免改革后出现轻知识的情况,考核方式建议包括:平时成绩由任务引导的准备与提问、分工与提交的任务方案计划、任务总结发言情况、作业练习等环节构成;项目成绩由任务进程中的观察记录、制作项目结果情况、操作规范情况等构成;笔试成绩由单元知识测试、半期笔试、期末笔试等构成。

六、结语

实施高职通信类专业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着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过程评价和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设计。突出学生参与电子项目后再上升到知识的过程,契合了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愉悦度,从而提高电子技术技能和知识素养,为后续通信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爽,朱凤武,郭瑞娟,孙上媛.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高教学刊,2016(9).

[2]庄晓燕.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5).

[3]韦泽训.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方法[J].继续教育,2011(9).

[4]刘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5(27).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 银行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省际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2-0113-04

一、引言

有关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广泛开展起来的。相关研究综述见张杰和刘志彪(2007)、江春和滕云(2010)等。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传统融资渠道,商业银行能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既有文献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商业银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观点认为,银行能够利用自身的业务规模和内部规则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保障的金融支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强有力的银行体系会利用自己在金融交易中的强势地位侵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收益,从而削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得成长机会的激励动机,并且有保护现有大规模企业、阻碍创新企业进入的内在动机[4,5]。另外,银行特有的风险谨慎性又使其对于高风险的创新性投资项目具有内生性规避动机,从而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商业银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应也取决于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垄断性的银行结构对企业创新租金的掠夺程度较大,从而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动。相反,适度竞争的银行结构能够有效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融资需求。可见,商业银行是否能促进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整体上,大部分研究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而且认为银行业结构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很大影响。

在典型的实证研究中,Ana Maria Herrera and Raoul Minetti(2007)以主银行信贷关系的时间长度作为银行发展指标,发现信贷关系时间越长,主银行拥有的企业信息越多,越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Luigi Benfratello, Fabio Schiantarelli and Alessandro Sembenelli(2008)以银行业分支机构密度作为银行发展指标,认为银行分支机构密度的增加会降低甄选成本和监督成本,从而使信贷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和促进银行业的竞争,因而能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林毅夫、孙希芳(2008)以银行业结构的演化来代表银行发展,该指标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来度量。认为中小商业银行数量越多,越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上述研究为分析我国银行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参考,本文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指标来检验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并得到了支持银行发展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结论,但其作用效果取决于市场化程度等非金融因素的影响。

二、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

根据前述分析,银行发展将被视为实证分析中的自变量,而企业技术创新则作为因变量,具体的衡量指标及控制变量分述如下:

1.银行发展指标。

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银行业结构状况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作用发挥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数据,截至2011年,我国的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机构数量上仅占商业性银行金融机构的0.13%,但是总资产却占到商业性银行金融机构的62.68%。可见,几家国有银行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单一结构还没有完全改变,银行业的全面市场竞争尚未形成。

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状况则是为数众多、规模较小的非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据了过半的份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截至2010年,私营工业企业家数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家数的13.49倍,私营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15倍。银行信贷投放结构中向非国有经济投放力度的增加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

因而,本文选取以下两项指标近似地衡量各省(市/区)银行业发展状况:(1)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全部金融机构吸收存款(YJ1),该指标反映银行业结构,该比例越大,说明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2)非国有企业贷款/金融机构贷款总额(YJ2),这一指标反映我国银行信贷向非国有企业投放的力度。该比率越大,说明银行信贷投向非国有企业的越多,越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两个指标同时也反映了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

2.企业技术创新指标。

专利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替代指标虽然有缺陷,但是由于数据获取的便利性,目前仍是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领域中使用最频繁的指标。专利指标可分为申请量与批准量,由于二者有极高的相关度,而后者更能体现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最终选择专利的审批量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变量(T1)。技术市场是从事技术中介服务和技术商品经营活动的场所。企业是我国技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技术市场成交额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良好替代指标,而且可以克服专利指标经济价值难以衡量的缺陷。因而选取技术市场成交额(T2)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另一变量,该值越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越高。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3年第2期2013年第2期(总第182期)朱欢:银行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3.控制变量。

除金融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因而设置以下控制变量: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企业负担、商品市场上的地方保护及外商直接投资等。由于前三个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负向的,因而对其进行反向处理,使处理后的数据与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分别记为K1、K2、K3,连同外商直接投资(K4)一起作为分析我国各地区银行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控制变量。

(二)数据说明及实证方法

文中数据来自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国市场化指数》。到目前为止该研究报告共出版六期,本文使用数据的时间跨度是2000~2009年,包括31个省(市/区)级地区。数据类型为面板数据。

实证方法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经平稳性检验之后,分别用两个银行发展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线性回归结果来测量其作用效果的大小。

(三)实证结果

平稳性检验结果说明原序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之后各序列均平稳。协整检验结果说明,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与银行发展指标和控制变量之间均存在两两的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模型检验结果如下:

1.在不考虑控制变量下,两个代表银行发展的指标都能很好地解释专利数指标T1(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分别达1.45和0.70。YJ1对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标T2的增加有正的贡献(回归系数为0.21),YJ2对T2的作用不显著且系数为负。

2.加入控制变量后,所有模型拟合优度(R2)均提高,且指标YJ1和YJ2对T1的解释力度下降,但基本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YJ1对T2的贡献度提高,YJ2对T2有显著负向作用。

3.银行发展对专利数(T1)作用效果的地区差异非常显著,地区贡献度最大的前五个省市分别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和江苏,地区差异贡献度最低的省市分别为河南、河北、陕西、云南和宁夏。银行发展对技术市场成交额(T2)作用效果的地区差异也非常显著,地区贡献度最大的前五个省市分别为天津、北京、上海、重庆和,贡献度最低的省市分别为贵州、宁夏、河南、吉林和山西。

4.从时间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的银行业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在不断地改善,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力度整体上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作用效果多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有力地说明银行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三、讨论

(一)银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在不考虑各控制变量的模型中,无论是银行业结构(YJ1)指标还是信贷资金向非国有经济的前期投入力度(YJ2)指标都与专利数据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银行业结构指标对技术市场成交额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贷投放结构对技术市场成交额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且,随着金融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银行业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不断地改进,银行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力也在不断地提高,作用效果显著。这些说明商业银行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原因在于:给定内部投入的质量,银行发展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创新的产出,这是因为银行发展会影响被选项目的风险属性、企业内部投入的数量以及这些因素对产生创新的有效性;此外,银行发展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研发和投资支出规模;最后,合理的银行业结构和信贷安排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那些信息不透明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融资约束。

然而,加大对非国有信贷投放力度会增加专利批准量,却对技术市场成交额产生了负向影响。其原因可能在于:当向非国有的中小企业投放更多的信贷资金时,会降低它们的资金使用成本(信贷市场上的利率由ro降低到r1),中小企业将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活动,并导致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专利市场上的专利供给由So增加到S1),但由于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转让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供给增加会导致专利价格大幅下降(即专利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从而导致专利市场的总成交额下降(即P1Q1

b.中小企业专利市场

图1银行信贷结构改变对专利数量

和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影响虽然如此,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应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因为非国有企业都是各行业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和发展,纷纷加大创新力度。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二)银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力受制于企业所处地区

从区域差异来看,技术创新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看,市场经济发展快的东部省份企业自发的技术创新水平比较高,而市场经济发展较慢的中西部省份企业自发的技术创新水平比较低。市场经济发展越完善,市场竞争越充分,越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普通高校对信息化相关专业培养趋之若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是以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类信息及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所需的人才培养的专业。目前,各普通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都要参照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录的要求,在符合教育部下达的专业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办的历史较短,各高校教师所拥有知识结构的不同以及对该专业理解的不同,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重点大学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应有所不同。因此,普通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上在与教育部下达的专业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保持一致性前提下,更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保证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合理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之根本。其中,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了知识、能力、市场和未来四个方面的导向作用。课程设置的主要任务在于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据专业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目标设计一套最优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方向和目标,又满足信息时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多方面的需求。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当充分理解和把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教育部在下达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曾明确指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据此,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包括: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专业课程是核心,计算机与网络课程是主要技术支撑手段。很多学校忽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分强调计算机和软件等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这样会导致培养的学生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但又不能真正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相媲美,这样会使该专业的毕业生陷入技术误区。

课程设置要尽量结合本校特色优势学科,满足地方建设需求。专业课程中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要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可设置信息管理学、运筹学、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等课程;选修课程设置中,要根据本校自身优势学科开设相关课程,如带有化工行业背景的学校可开设化工原理、化工生产运作管理、化学工艺学等课程,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为企业节省后续培养成本。在课程设置与制定中要认真听取企业和行业专家意见,对课程结构、比例、学分、内容衔接等方面进行推敲,力争做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管理科学知识相统一。确保在课程制定方面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形成更完备的教育课程体系。

三、走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的起点在高等学校,人才的使用在企业。通过二者合作,能很好地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在校企合作中,可从共建实训基地入手。将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企业管理一线中,按照企业的真实需求,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很多学校花费了大量精力与财力进行了专业建设,但由于行业技术的不断变化,原有专业教学远远滞后于现有的市场需求。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正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符合企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标准。这对于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进行校企合作后,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组织相关专家、教授、教研室老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另外,还可以通过外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专家的方法,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益的补充。

四、自我创新发展能力的培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该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信息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这就要求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强一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活动中,针对“拔尖”学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优创”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教师努力为他们提供创新训练环境与条件。“针对性”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挑选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针对性”培养,对其理论学习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在创新能力培育中,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校园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正以其资源丰富、资料搜寻快速和圈子互动等特点逐步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网络在学生的学习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总之,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人才的应用型。培养模式的选择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还要保证学生有较好的实践技能及较强的自我创新发展的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群.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陈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通信专业技术总结篇8

关键词:通信;课程;电子技术;项目载体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开启了通信大发展的时代,使社会对高职通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电子技术课是高职通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领域课程,是完成好通信技能培养的奠基石。开展电子技术课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电子技术课开设的现状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高职通信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电子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电工电子应用职业能力,包括熟悉元器件与性能、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熟悉电工电子一般应用、熟练使用常见仪器仪表;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为专业领域课的学习奠定电工电子基本理论知识。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囿于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方式和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电子技术课普遍采用了“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的分设方式。仍然遵循着课程、实验、实习分离开设,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验,另一学期再实习;一位老师讲授理论,另一位再指导实验实习。在教学内容上,电路分析、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的理论知识体系严谨慎密,但实验基本以实验箱验证测试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生常常是为完成实验而实验,很难将实验上升到知识;实习则用1~2周,完成某单一电路安装为主。在教学考评上,一般以单独的理论笔试、实验验证操作、实习操作等终结性考核为主,辅以平时出勤与纪律的考核。与本科相比,高职学生底子相对薄、基础相对弱,对单纯的知识讲授感到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倦电子技术的学习。

学科化的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和授受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精英教育时期,以及在学生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较好的学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职进一步放宽入学门槛,高职学生普遍趋于行为导向能力和感知能力较强,对策略性体验型知识易于掌握。因此,电路与电子技术课就亟需改革传统学科化的课程组织模式和授受式的教学模式。

二、通信类专业的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需求

通过对高职通信类专业面向的主要从业岗位职责进行调研,分析提炼岗位工作典型任务,登逋ㄐ爬嘧ㄒ蹈谖坏暮诵闹耙的芰Γ分析核心职业能力所在的专业领域课程,建立通信类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对电路与电子知识技能的主要需求关系,如图1所示。

三、以目为载体的电子课体系建构设计

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就是把项目作为学习载体,教学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开展。重构以项目为载体的电子技术课基本思路是:先选择合适的载体,即设计出能承载图1中技能和知识点的项目。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教师对项目任务进行“布置、引导、提问、检查、小结、反馈”,从而达成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电路电子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四个部分: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路和常见仪器仪表。但高职通信类专业一般只包括图1所列的24个基本知识点。为此只需对应选择相应的有效载体,如图2所示,可选择7个项目24个子任务,来承载24个知识点并完成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电子课教学模式构建

选定了7个载体24个子任务,逐一明确每个任务引导知识点,其设计思路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还需站在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去组织教学。先引导知识点,再采取“关联、主动、合作、对话”的方式去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即在在关联方面,情境化的设置,体现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主动方面,让学生领受任务任务阅资料制定计划,分析解决问题并进行具体实施。在合作方面,小组讨论提升团队能力。在对话方面,学生展现项目,书面和口头总结策略、步骤,展现成果。

实现电子技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路径:一是要设计编写项目任务所需的引导讲义;二是要准备项目任务书材料;三是要建立任务所需的教学情境并做好准备;四是要合理教学调度安排。通过项目设计、任务引导、情境设置、学生咨询决策计划、讨论实施总结、教师点评、布置作业等步骤,达到“让我去做,我会理解”的目的,从而实现电子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五、构建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考核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过程必备的重要环节,既要达到考核目的又要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后,需要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也需要知识考核和项目动手技能相结合。考核方式的设计,着重要体现完成任务与掌握知识并重,知识融于任务过程。避免改革后出现轻知识的情况,考核方式建议包括:平时成绩由任务引导的准备与提问、分工与提交的任务方案计划、任务总结发言情况、作业练习等环节构成;项目成绩由任务进程中的观察记录、制作项目结果情况、操作规范情况等构成;笔试成绩由单元知识测试、半期笔试、期末笔试等构成。

六、结语

实施高职通信类专业电子技术课教学改革,着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过程评价和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设计。突出学生参与电子项目后再上升到知识的过程,契合了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愉悦度,从而提高电子技术技能和知识素养,为后续通信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爽,朱凤武,郭瑞娟,孙上媛.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高教学刊,2016(9).

[2]庄晓燕.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5).

[3]韦泽训.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方法[J].继续教育,2011(9).

[4]刘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5(27).

上一篇:造价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