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给上帝的孩子做“保姆”

时间:2022-10-01 06:18:55

天使:给上帝的孩子做“保姆”

精神病院——这冷风飕飕、冷冰冰的四个字,在多数人心中,石头般坚硬、流水般无情。也许因为我曾在精神病院工作过一段时间,文友们小聚之时,往往抑制不住好奇,打听这询问那,想通过我的嘴,了解精神病院大院内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各类神秘故事的只鳞片爪。尽管我有足够的耐心,一一细说,待朋友们听厌了,他们还是很不满足,总觉得我刻意隐瞒了什么,短缺了什么。百闻不如一见,我说什么时候带你们去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南通市精神卫生中心)实地参观一回,如何?朋友们击掌相庆。

于是,我和通城新闻界、文学界的一帮朋友,在今年5·12国际护士节10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来到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穿过三道大门,来到一群特殊病人中间,并采访到了刚被评为“南通市百名优秀护士”之一的精神三科护士——吴淑云。

吴淑云,女,1996年毕业于南通体臣卫校,从事精神科护理15年。眼前的她腼腆、平静,世界在她眼里如四月的天空一般澄澈、干净。略显宽大的白大褂难掩其一副苗条、曼妙的身姿,举手投足间尽显护士职业应遵循的礼仪规范,一举手一抬足,有一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老练。自称不会讲话的她在我们的“问询”中,妙言频出,却不失质朴,随着采访的深入,其玲珑可爱、活泼大方的一面渐渐凸显,她爽朗无邪的笑声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不长时间的坦诚相谈,一个积极向上、多才多艺的白衣天使的光彩形象,在大家心目中清晰起来。

现实与理想开了个玩笑

她在濠河边长大,与大多数孩子一样有着快乐无虑的童年。别看现在的她温婉可人,可说起童年,说起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她脸上马上飞起几朵红色的云朵,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那些与蝈蝈、知了等小昆虫“捉迷藏”的小小经历,更是如数家珍。濠河岸边遍布她童年的足印,也洒满她银铃般的笑声,至于撒野的痛快随之换来父母“赐予”的肌肤之痛,哭两声就忘得一干二净,童年,那些疼痛的碎片始终被大片的快乐所覆盖。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的她一天到晚在外疯玩,是一个十足的野孩子。有大自然的恩泽,濠河水的滋养,独生女的她无忧无虑、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那时还谈不上什么人生观、世界观。她说,自打从有记忆起,她就对穿白大褂的医生怀有好感,不像其他小孩看见医生就如临大敌,哇哇大哭。在她的眼里,白大褂如救星、似家人,众邻里乃至自己家有人遇到不适时,白大褂带来的药到病除的神奇效果,常常让幼小的她顶礼膜拜,那时的她就敏锐地感觉到医生职业的神圣。中考那年,成绩不错的她完全可以考上市区重点高中,然后继续进大学深造,可她毅然放弃了,以一直以来对白大褂的崇敬之情选择报考了南通体臣卫校。

她1996年毕业,接到一纸报到通知的刹那,心一下子凉了,白大褂梦想成真之时,却也成了她美好憧憬破灭之时。无论怎样都想不到,自己努力了三年,到头来却分配到精神病院工作,这意味着,以后日日面对的职业对象就是一群活在另一个精神世界的异类。况且,在今后大半生的职业生涯中,又该如何长期坦然面对世俗的偏见、社会的冷眼。那时的她甚至狭隘地认为,白大褂的神圣似乎要在综合性医院才能得以体现。自打7月份接到通知后,从一开始的万念俱灰,到平复心绪、父母开导、心结打开、妈妈陪同来病房实地考察,一直拖到8月底才无奈地来医院报到。这一个多月里,她在迷茫、失落中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晦暗的日子。

给上帝的孩子们做保姆

经过一年门诊的打磨,她被分到如今的精神三科。知女莫若母。妈妈在她刚到精神科上班的一段日子里,早晚总是不忘在她耳旁千叮咛万嘱咐,说精神病人和我们正常人不一样,对他们的言行要包容,对他们的护理要耐心,不要和他们计较,遇到不愉快时,千万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伤害他们……

刚开始来到他们中间,她其实很害怕,因为实施必要的治疗护理时,需要达到护理专业术语所要求的“亲密距离”,通常情况下与他们也多是近距离接触。妈妈的嘱咐,医院的岗前培训,同事的鼓励和帮助,病区护士长无微不至的关心,加上初到精神科病房时,看到住院环境和病人,比自己预想的要理想很多:病房面积虽小,但整洁干净;病人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但着装整洁,见到护士很是礼貌,“阿姨、阿姨”地直叫到你答应为止,心里不免滋生一股暖流。渐渐地,她走近了他们,并试图去真正地了解他们,时间稍长,她就适应了这个特殊环境。

听说她与精神病人为“伍”,便经常招致亲朋好友的异样目光,甚至是鄙夷的神情,有时真难以接受。渐渐地,她悄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已然释怀,能坦然面对那些冷言冷语了,世俗的偏见不能再左右她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了。她认为,精神病人不过是身不由己地患了一种疾病而已,疾病造成了他们邋里邋遢的模样,可他们有完整而独立的人格,理应受到与正常人平等的待遇,得了精神病已是他们的最大不幸,应当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关心,作为医务人员,更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甚至放弃他们,更要以满腔热忱帮助他们战胜疾病,要不然,他们真的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抓不着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俯身做精神病人的保姆,并不丢份。

她说,做好“保姆”谈何容易,和综合科不同,精神科病房没有陪护,除了必要的治疗护理工作外,病人的吃喝拉撒全部需要护士去倾心照料,所以,精神科护士护理病人的覆盖面非常广,非综合科护士能比。病人大多失去理智,不配合治疗,所以,精神科护士实施工作的难度,又显然比综合科护士更大。在精神科,要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取得病人配合至为关键。

精神病人有诸多症状,躁狂病人行为冲动,抑郁症病人自弃行为,木僵病人不吃不喝,精神分裂症病人思维、情感、行为失常,可谓丰富多彩。每天面对症状迥异的各类病人,护士需要掌握各种沟通技巧,要有好的眼力见儿,否则,很难胜任或顺利实施治疗护理。

学会接触病人,融洽护患关系,显然是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的关键第一步。为此,她刻苦学习精神科护理知识,把护士长和老护士视作偶像,虚心向她们请教。工作中,处处做个有心人,积极探索,及时总结,逐步积累起工作经验,初步掌握了接触各类精神病人的种种妙招,如:接触躁狂冲动病人时,尽量两人配合,做到不单独行事,同时避免言语激惹,必要时给予保护,以防意外发生;抑郁症患者因为极度“低调”,容易被大家忽视,所以要将病人安排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以防病人趁工作人员不备发生自弃行为……当上临床带教老师以后,她同样把这些临床经验和护理心得,悉数教与她带教的见习生、实习生、进修生。

她说,医务人员的爱心换来病人的“恩将仇报”在病房里是常事,病人突如其来的冲动行为常常让工作人员猝不及防,记得在结婚前几天,她的面部无端被病人抓伤,留下的疤痕,连再浓的妆容也遮掩不了,成了她结婚时的小小遗憾。那时,她心里也满是怨恨,但面对这些“上帝的孩子”,只能将不满藏在心里自己慢慢消化。让她欣慰的是,付出也有回报之时,有一次,那时她怀孕在身,一病人突然冲动,向她挥拳而去,周围几位康复期病人看势头不妙,拉的拉、护的护,助她躲过了一劫。当时,她惊魂未定,事后想想满是感动,感动恢复期病人的出手相助。栽什么树,终究会结出什么果,终于,她尝到了甜头。

上一篇:浅谈智力落后青少年的沙游特点 下一篇:新课程校本教研下的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