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科技教育机制探讨

时间:2022-10-01 06:16:04

基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科技教育机制探讨

摘要:科技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必须从国家层面完善科技教育顶层设计,形成明确的国家战略导向,不断加强科技教育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结合,着力推进科技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协同创新,发挥政府在科技教育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科技教育质量,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技教育;机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76―04

科技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但与国家竞争力密切相关,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世界各国都把科技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全力推进,努力发挥科技教育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导向、激励和培育功能和作用。

一、强化科技教育对公民素养提升的促进作用

科技教育关注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是个人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也是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科技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具有基本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公民。科技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而且能够使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有效发挥。一个国家的科技教育水平越高,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也会越高,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力也就越强,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把科技教育与国家科技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使得科技教育成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公民科学素养是建立国家科技自信的重要基础,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发达国家把科技教育作为重要支撑手段,坚持不懈地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方面收益显著。近年来,我国科技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教育在帮助公民树立科学观念、培养科学思维、确立科学价值、形成科学信念、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加强科技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在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应该成为重要的优先选项。科技教育高度重视人的因素,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养培育,高度重视全社会科学发展的协调性,因此,科技教育既能够促进公民内在创新潜能的拓展和延伸,也具有在更高层面上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功能。科技教育不但为社会公众认识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帮助公众增强科学认同感,树立科学意识和科学理念,而且能够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从而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由于科技教育强调将科技知识导人公民教育过程,从而形成一种渗透并弥漫于社会群体和个体的科技氛围,不断强化全社会的自主创新热情和潜质,达到引领和支撑国家科技竞争力发展的目的。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5年,我国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人口占比为48%,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口占比为52%。对于科技教育而言,前后两者属于既有关联又有差异的系统,正规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可以通过有组织的系统化学习来推进,而继续教育则必须以非系统化的柔性方式开展。目前,我国正规教育的高中到大学阶段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占比高达29%(见表1),按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既是科技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突破口,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正处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加速了人类社会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型。一个国家的公民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将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应对挑战的有效之策就是加强科技教育,努力培养公民科学思维,挖掘公民科技智慧,激励自我超越意识,建立科技发展愿景,通过共同的科技价值观为引导,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公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形成持续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明确科技教育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导向

在现代社会,国家科技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培育效率和培育质量已成为当代科技教育改革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和推进科技教育变革,到80年代已经形成世界性的科技教育改革高潮。1983年,美国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NCEE)发表致美国人民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机之中”;1985年美国着手“2061计划”,旨在改革美国科技教育状况,全面提高美国人的科学素养。按照该计划的设计,1985年和2061年分别是哈雷彗星两次接近地球的时间,而这76年的跨度正好是目前美国人的期望寿命,届时所有美国人将成为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公民;1992年,联合国提出建设“有科学素养公民的世界共同体”目标,并通过实施“2000+计划”,力争到2001年所有国家都开展全民科学素养培育工作;1996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及实施方案;1989年,澳大利亚推出了“提高公民科技意识计划”;1992年,印度开始“学科学”科普教育计划;1994年,英国启动了“公众了解科学、工程和技术计划”;法国提出了“开展科学文化运动”;1997年,韩国实施“科学技术大众化计划”;1999年,法国开始推行科学教育;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教育大会提出:科学教育改革要作为重要议题列合国教科文组织议程,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一项宏大计划,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

在全球科技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国于1992年、1994年、1996年(0.4%)、2001年(1.4%)、2003年(1.98%)和2005年,分别开展了六次大规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逐年提高,但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如2001年我国成年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占比为1.4%;美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者占比1990年为6.9%,2000年为17%;欧盟国家1989年为4.4%,2000年超过5%;日本2000年约为10%。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

上一篇: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及问题探讨 下一篇: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