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的手艺人

时间:2022-10-01 03:28:58

编辑笔记:农耕社会的远去也带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许多应那时而生的行当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现在偶尔见到这些出品,人们会很好奇很惊讶它们的工艺,殊不知这些当时工匠们赖以生存的技艺,需要经过家传几代人经年磨炼才能掌握。这些技艺和造型,承载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密码和信息,是值得人们回忆的习俗。 本期连续登载上期(2016年4月上半月)的后续内容,敬请关注。

织匠

即“织口袋匠”也叫“合绳匠”

一般由3-5个人组成一个小集体,作业流程是严谨科学的,丝毫不浪费工时。先把各种原毛(麻)料,整理成腰鼓状小捆,约3公斤,用包皮扎捆,露出两头,斜挎腰际。由一人转动木制大轮纺车,二人同时各捻出两股毛(麻)线,面向纺车倒退逐渐拉开距离,一般捻出30-40米为限,加以固定,往返若干次,直至将所用毛(麻)线捻够。把捻好的毛(麻)线合拧成双股线,接着,按经、纬分别整理。经线按所需尺寸的股数拉直,分成上下两排,提交打叉,上好提交钩针;纬线缠成玉米棒状,俗称穗子。编织开始,由提交钩针带动经线,上下交替一次,用铁质长型砍刀砍紧纬线。这样反复交替砍织,直到胚料织够,最后用针线缝制口袋、褡裢、籽种袋等物什。织匠作业大多在户外宽敞的场地、或场院、或道路,这样便于纺车上劲均匀,毛(麻)线捻得粗细一致,长短间距好掌握;再则固定方便,一目了然。口袋和褡裢是乡村居民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品,春耕时节,往地里装运肥料,秋收季节用其往回装运果实。乡下人一年的收成好坏,收获多少,是以口袋为计量单位的。冬季农闲,人们赶集上会多用口袋、褡裢盛物装货。

从八十年代开始,乡村所用的毛(麻)织口袋、褡裢,逐渐被帆布、塑料编织袋代替,畜毛则成为走俏的外贸商品,乡村种籽麻的农户也越来越少。织匠的手艺消失,这行也随之被淘汰了。

毡匠

一坐官二打铁,三弹棉花四擀毡

在乡下人的心目中,毡匠是相当有地位的。过去民间有句顺口溜:“一坐官二打铁,三弹棉花四擀毡”。那时三百六十行的经济收入里,毡匠处在第四位。渭北农村畜牧业繁荣,毡匠的生意相当兴隆。

毡匠主要制作毡帽、毡靴,以及乡下居民炕上铺的毛毡。以黑白羊毛为主,也用牛、驼等家畜杂毛。毡匠一般由二人组成一组。工具主要有特制的弹羊毛大弓、铺胚料用5×7(尺)规格的竹帘一块,扇状竹弹子一付,弹弓弦用的臂博子一具,木质五尺(尺子)一根等。他们是这样做的:找一向阳避风场所,架好弹弓,先将原毛弹好备用,再用扇形竹弹把弹好的羊毛,按所需尺寸摊洒在竹帘子上,薄厚要均匀,再喷上一些小麻油、黑豆面和少量清水,接着卷帘。用长条凳斜支两块木质门板,系上两根皮条绳,把卷好的胚料竹帘置于门板上,两人并排坐凳上,赤脚踩蹬竹帘,手持绳头,有节奏地上下滚动,反复蹬搓,俗称洗毡,直至合格为止,然后放开竹帘,修整边沿即成。

毛毡,是乡下居民家家户户不可少的家当。在那个年代,各家经济状况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毛毡有多少。毡的名称根据用料命名。用山羊毛擀的毡,叫沙毡,用绵羊毛擀的叫绵毡,用杂羊毛擀的称灰毡。为了美化生活,毡匠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作出丰富多彩的花色品种。有挂面毡、堆花毡、贴花毡,纹饰有黑白相间、红绿相间的“富贵不断头”、“勾连万字”、“单双宝葫芦”以及变形雷云纹、花卉瑞草等吉祥图案。毡的规格根据主人的需要而设计,一般分为“四六”、“五七”、和“满炕”三种。

大户人家还附带擀制一些畜用的鞍垫,其形状呈椭圆。普通人家则只做一些毡帽、腰带等小件什物。

皮匠

皮匠,以加工各种兽皮、家畜皮为生。按照动物皮特性加工成两种皮革材料:熟毛皮、熟板皮。熟毛皮的原料有羊皮、狗皮、狐狸皮、兔子皮等;熟板皮的原料有牛、驴、骡、马、猪等。要用到不少工具:泡制皮张的大缸、裁刀、剪刀、铲子、刮刀、缝针。先清理皮张,后入缸浸泡,进行化学发酵处理,缸内装有清水、食盐、麦麸等按比例制成的化学发酵剂,民间称这种发酵剂为“芒硝”。浸泡发酵三周后取出晾干,用铲子去除皮板上的附着物,再用刮子加工成不同厚度的毛皮,最后漂洗干净,晾干稍加整理就可以待用了。

好的熟毛皮用途很广,用来缝制皮裘、衣裤、鞋帽、手套、褥垫之类的是上等原料。板皮的用途更是繁多,用于生产方面的,可做皮绳、皮鞭、系牲口用的笼套、车具缰绳等,用于生活方面的可做皮衣、皮囊、皮包、皮带、皮鼓等等。

皮张的用途不仅仅是民用皮的加工,在历代统治者的国防军事装备方面也显示出它重大的作用,是颇受人类青睐的物品。如今,由于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从事皮货加工的个体经营者已经不多了,国家与集体一起开办的皮货加工企业却如雨后春笋,生产规模和工艺也日趋先进。

银匠

是一门高贵小五金手工业

银匠,是一门高贵小五金手工业,专门进行金银首饰品的制作。银匠的起源,是在人类发明金属冶炼技术之后的事情,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夏文化遗存中就有一定数量的红铜制品。在商文化遗存中,发现并出土了不少成色很纯的金银质地的物件。可以肯定地说,银匠这门高贵的手工艺技术,在商代就已经形成,距今约4000年的历史,和白银的应用年限相当,不过那时的银匠艺人,大多集中于宫廷,服务于贵族。在数千年进程中,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提高,银匠们的工艺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我国的盛唐时期,唐王朝在中央政府中曾设立制作金银器的专门管理机构“金银作坊院”、“文思院”,这也是我国金银器生产制作最发达的时期。以后,金银器制作手艺逐渐扩展到民间,银匠们的服务面也越来越宽。

民间的银匠,一般由师徒二人组成。银匠把自己的手艺传给有血缘关系的后人,多数不传外姓人。银匠们用的设备有:熔化金银的小炉,风箱、坩埚,形状各异的锤、钳、台、锉、刀。先熔化金银料块,金块的熔点为1760℃左右,硬度为4.3左右,密度为21.45g/cm2,白银的熔点为960.8℃,硬度为2.7度,密度为10.53g/cm2;然后把溶液倒入模具内,冷却后加工造型,最后进行抛光处理。他们造型技法很多,有拉、拧、锻、锤、锉、吹、雕、刻等。大人、小孩的装饰品,妇女们的头饰、耳环、戒指、项圈,孩子们佩戴的麒麟锁、长命锁、脚绊圈、手镯,以及男人们用的牙签,耳勺等都是出自这些银匠之手。

现在从事银匠手艺的已经寥寥无几了,来自南方的手艺人居多。他们以铜币、合金铝等为加工原料,偶尔也用少量银币,做些戒指、耳环之类的饰物,消费者多是城镇男女青年或者新婚夫妇。活动范围限于旬邑县城、城镇,穿街走巷村者甚为少见。这些人的工艺远不如前,花色品种很少。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对金银质地的装饰品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希望正宗的手工精细的银匠能重新起炉立灶,过去祖传绝活的银匠更是让人怀念和期盼。

铁匠

一坐官、二打铁

铁的发明与使用比铜、金要晚。铁业生产、加工技术也相对落后。据说铁的冶炼始于周。春秋战国是铁器走俏的时期。渭北民间铁匠手艺始于何时,尚无考证,但估计不会晚于商周代。

渭北的民间铁匠一般不需要走街串巷找活计,只要在人口集中的城镇安炉设摊,坐地经营就有上门客。过去在工业不甚发达的农村,铁匠的手艺可算得上门赚钱生意。无怪乎民间把铁匠列为三十六行生意之首:“一坐官(渭北方言将做官称为“坐官”)、二打铁”。可见其收入在当时不比坐官差多少。

铁匠打造范围极广。农民们生产用的锄、镰、镢、锨、铲、犁、耙等;生活用的斧、剪、菜刀、锥、勺之类;修建用的铁马环、箍条、泡钉;石匠用的锥、錾、撬杆、曲尺等;木匠用的大小锯条、推刨刀、凿子、斧子、钻头、刻刀等;总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用品中,有一半属铁匠打造的。另外还有官用的刀枪、剑戟、刑具之类也是铁匠的杰作。

渭北民间铁匠多数由师徒二人组成,也有活计多、善经营者,多收几个徒弟、伙计,开个铁匠铺。铁匠铺一般都有炉台、风箱、锻锤、钳子、砧子、裁铁剪刀、砂石磨轮等设备。到了近现代时期,因黄河水灾与战乱兵灾,大批河南人西迁。渭北当地的铁匠的活计逐渐被外地铁匠所代替,河南籍铁匠手艺高出当地匠人,后来发展到占领了全渭北大小城镇的铁器打造领域。他们大多来自中原沿黄河一带。建国初期实行“一化三改造”以及化的运动中,大部分民间铁匠,在政府的组织下,走集体经营道路,成立了铁业社,农具厂之类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生产形式。

木匠

渭北的木匠起于何时,尚无定论 。据散存于渭北各地的建筑来看,在元、明时期已有一批手艺高超的民间木匠。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保存完整的唐家古民居等建筑,体现了古代渭北民间木匠的工艺水平。

渭北地处偏僻,木匠的手艺施展在大型建筑方面的只能局限于佛庙、道观、儒教学院。而官署衙门与民宅用具的修造显得活路多一些,也就形成了渭北木匠独特的手艺风格。

修造门窗是渭北木匠的拿手好戏。渭北民居的门窗由园墙、平墙、斜窗、小窗、天窗、门框、门扶、门板、门坎、门栓、门墩组成。大户人家修造门窗讲究美观华丽,构成精雕细刻的棂格。一般人家修造门窗注重省工耐用,多修造成“么三慢二”的棂格。在用料上,前者讲究多用椿木,俗称上木,后者多用杂木,但园墙与平墙必须用椿木,这也是古传遗俗吧。

修造渭北人的生活家具,同样是木匠得心应手的活计。什么八仙桌、太师椅、长条凳、小炕桌、木水桶、平箱立柜、割交木床、木勺箩筐、穿衣镜框、灯笼木盘、床、面案、擀杖、风箱、罗面柜等是一般家户的必需用具。农户的生产用具也离不开木匠的手艺。骡马驮的鞍具、木架子、耕耘土地的犁、耙、耱、牛头,打场用的木锨,杈把、木刮板、锄、镰、镢把、木扁担,大小升斗、风车架,是农户所需的手头用具。还有一些特殊用具,如纺车、织布机、娶亲花轿、丧葬棺材。总之,木匠的手艺在渭北人生活生产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木匠被人们尊称为上等匠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渭北木匠多由师徒二人组成一个生产单元,有正统的师徒关系。据说他们敬奉的始祖是公输班,俗称鲁班。拜师学艺是一件庄重严肃的事情,先由大人们交涉好,领上学艺的孩子登门拜师,在师傅家庭院设坛拜师。设坛内容有一定规程,有香案、米斗、太师椅,米斗内盛满黄金小米,插一用黄裱折叠成的排位,上书氏族名讳,明香三柱。受拜师傅正坐太师椅,徒弟跪前,行三叩九拜大礼,有司仪主持。学艺孩子的家长向师傅上拜师礼,用数目不等的现钞表示。师傅给学徒见面礼。拜毕,吃一顿师母准备的拜师饭,宣告师徒关系确立。学成一名好的木匠,得跟师三年,期间学徒不取酬劳,吃穿花销全由师傅开支。学艺期满,师傅要给徒弟赠送一套木匠工具。徒弟带上工具离开师傅,正式出师,另找活计,但师徒关系是终身不变的。

木匠的工具有锯子、刨子、斧子、钻子、凿子等,合计重约二三十公斤,巧妙地组合成工具担子,行走时由徒弟担挑,不过做师傅的也有时换一换脚。开春和秋季是木匠活路旺盛期。每到一村都能做上两三个月光景的活计。春天,修造门窗和农具者多;秋天修造婚嫁妆的箱柜或生活用具。只要你的手艺高,人缘好,就有做不完的活计。

如今,渭北木匠不但在农村有广阔的市场,在城镇居民间也有做不完的活计,在城镇干活的木匠,得购置一台多功能的木工车床,以适应搞家庭居室装潢的需要。机关单位的办公桌、椅之类也是木匠的修造范围。社会在发展,渭北木匠的手艺也在变。

(未完待续)

上一篇:教师,请不要“惜字如金” 下一篇:探究性教学在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学中的应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