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北农村自乐班走访见闻

时间:2022-10-18 10:12:09

陕西渭北农村自乐班走访见闻

迎着初冬有些凉意的微风,我们踏上了渭北平原,开始了走访活跃在农村文化第一线的民间自乐班社的旅途。关中俗语有“同朝的影子合阳的线,二华曲子耐人看”之说,所以我们此行的第一站便来到了陕西地方戏与自乐班社发展颇为兴盛的合阳县。

坤龙村剧团

成立于1952年的合阳县坊镇坤龙村剧团,开始时只有七八个成员,伴奏乐器很少,也没有服装道具,大家凑在一起只是简单清唱。后来在一些热爱戏曲的村民的倡导下,大家共同出资购置了演出的戏箱,开始上演“袍子戏”。历经半个世纪,如今的坤龙剧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46名成员、文武乐队齐全,完整的演出戏箱,室内、室外两个剧场,并且演出活动频繁,演出剧目众多,在当地方圆百里颇具影响的剧团。

剧团的发展壮大与村民对戏曲的热爱是分不开的。当年剧团成立时入团的几位老艺人李根宗、李成业、李志明都已年至耄耋,但仍活跃在舞台上。87岁的李志明老人是村里当年排演《梁秋燕》时第一代梁母的扮演者,他年轻时就爱唱戏且场场不落,一部《梁秋燕》就演了几十年,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81岁的李根宗二十多岁开始唱戏,作为杂角,他的演出场次非常多,并自学掌握了吃面和顶灯的绝活。很多村民都是一家几代人都参加剧团,团长李振国祖孙四代都在剧团演过戏;而贾志民一家三代人都曾扮演《火焰驹》中的王良,就这样爷爷教孙子,把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保留了下来。

村党支部书记李根兴、村长李自业都非常重视剧团的发展,在村上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剧团的困难,每年平均拨款都在万元以上,剧团购买乐器、服装、道具等费用都是村上出资,2000年投资一万多元为剧团修建了室内、室外两个剧场,举办“群众演唱会”,展开擂台赛,同时积极鼓励优秀演员参加县级、市级的比赛,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发现戏曲人才。村党支部为剧团制定了经常性、群众性、义务性、无偿性几个原则,秉承这四个原则,剧团每年都无偿演出几十场,既有折子戏,又有完整的本戏;传统戏现代戏兼顾,取得了很大成功。

剧团成立至今,先后排演了《荆轲刺秦》、《铡美案》、《苏武牧羊》、《小二黑结婚》、《梁秋燕》、《三世仇》、《沙家浜》、《郭秀明》等剧目。现任团长李振国还自己创作排演了《秀美的合阳代代传》、《植树风波》、《老两口赶集》、《赞坤龙》等小戏小品,剧团1952年排演的《梁秋燕》是这部戏在基层最早的演出,更有“坤龙那《梁秋燕》,唱红了东半县”的美誉,村长李自业对我们说:“剧团的演出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抑制了、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搞好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

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村委会把每年的庙会改成了“古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积极向上,更加丰富多彩。今年既是建团55周年大庆,又逢村上第八届古文化艺术节,我们也期待剧团有更好的发展。

西清村自乐班

坊镇西清村自乐班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班社,五十年代,村里爱唱戏的民众自发组织成立了“贴盆油家社”――每个来参加自乐班活动的成员都要自带一斤煤油以供点灯排戏用,凭着这种艰苦创业、顽强生存的精神,他们从清唱到演折子戏,再到排演本戏,这个自乐班一直活跃在农村文化的舞台上,并且不断地发展壮大,由最初的七八个人发展到今天的46人。50余年来曾上演过几十部折子戏,排演过本戏《王宝钏》、《白毛女》、《海港》、《沙家浜》、《梁秋燕》、《穷人恨》等,自编自演的《第一个浪头》还在县级比赛中获了奖。剧团以唱秦腔和眉户为主,兼唱合阳线腔,很受当地民众的欢迎。90年代恢复了展示民间文化的古庙会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会邀上各兄弟村的自乐班演戏,每逢乡邻有红白喜事,自乐班也总是随叫随到,唱到主人客人尽兴为止,从来不收取任何报酬。

团长贾有杜是一位退休音乐教师,他热爱戏曲,并且精通多种乐器,他利用自己的优长搜集各种戏曲谱例,对演奏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自乐班的演奏水平。71岁的贾妥夫1966年加入自乐班以来,参加过数百场演出,曾在《王宝钏》、《海港》、《沙家浜》、《梁秋燕》等剧目中饰演过角色,还自编自演了眉户小戏《水落石出》、《阿毛变蝴蝶》、《乌金带子》等,这些贴近农村生活的小戏颇受当地群众欢迎,收到很好的演出效果。既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进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又提高了演员自身的文化素质。

东清村自乐班

坊镇东清村自乐班1963年10月成立,时期改为文艺宣传队,后由于种种原因停办,2000年恢复,剧团有50多人,如今正在发展完善之中。

村长颜玉民充分认识到戏曲对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所以积极支持剧团的建设;贾泉勇是县剧团的一名退休人员,他酷爱戏曲,擅长合阳线腔,给予自乐班演员很多专业上的指导。村民贾建方是一位成功的乡镇企业家,他慷慨出资为自乐班置办了乐器、道具、服装等物品,并在2006年捐款重建了戏楼,使自乐班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地。

自乐班演出剧种丰富,包括线腔、秦腔、眉户;演出剧目繁多,除了传统戏《王宝钏》、《铡美案》,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梁秋燕》等,还经常自编自导自演一些小品、快板等小节目。自乐班除了在自己村里演出,还代表坊镇到县里参加汇演,2001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录制了东清村自乐班的演出节目,作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典型进行了报道。

北雷村自乐班

黑池镇北雷村自乐班十分有特色,据村长李永昌介绍北雷村唱戏的历史从五百年前就开始了。

相传汤王、文王、武王的母亲都是合阳人,所以嘉庆十一年就在北雷村修建了“三后娘娘庙”(村民雷成业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的碑文),并把农历三月十五定为庙会的日子,从此,赶庙会、拜三后娘娘庙、看戏成了当地重要的民间活动,后来因三月十五是农忙时节,于是把庙会改在了正月十五,每年正月十五村里就会组织本村的、外来的自乐班唱戏,同时还会举办一项特殊活动――“放炮”,北雷村的花炮有其与众不同之处,炮皮是用绣着美丽图案的红绸做成的,这样的炮皮有一个“吉祥”的寓意,只要谁家捡到,就可以“求子得子,求女得女”,乡亲称屡试不爽,每每灵验,每年慕名而来捡炮皮的人都非常多,第二年因为愿望实现来还愿的更是不计其数,还愿的人们总是会捐些钱物来感谢当地的民众,每年仅这项捐款就可以达到五六千块钱。村里把这项资金全部用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这也是北雷村自乐班一个独特的集资方式,再加上村民自发的捐款,北雷村自乐班置办了乐器、服装、道具,每逢村民家中有喜事,都会去助兴,并且从来不收取一分钱。

北雷村自乐班成员众多,行当齐全,演员演唱水准高,剧团总导演雷吉昌是渭北有名的导演,现任团长雷积仓参加合阳县富士杯群众秦腔大赛还获得了一等奖,并被邀请到陕西电视台参加演出。多年来,他们排演了《周仁回府》、《十五贯》、《五典坡》、《金沙滩》等戏。

顶着点点繁星,我们离开了合阳县北雷村,踏上了下一站采访的路程,尽管相聚是短暂的,但村民的热情却让我们十分感动,他们对于戏剧的热爱让我们深受鼓舞。

要想更好地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就要给予活跃在基层的自乐班社更多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使村民从看电视、听广播、聊天的单调文化生活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到建设活跃、和谐、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中来。组建农村自乐班,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也促进了社会和谐,为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做出了积极贡献。民间自乐班历来都不缺乏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缺乏的是支持与引导,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农村自乐班一定会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的主力军。

寻访在继续,感动在继续,下一站我们将去哪里呢,敬请关注。

上一篇:当代陕西地方戏曲传播的三种型态 下一篇:地域文化与戏曲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