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拴马桩石雕艺术文化内涵研究

时间:2022-10-05 08:42:57

渭北拴马桩石雕艺术文化内涵研究

摘 要:拴马桩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独有类型,首先是以实用为目的出现的,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渐渐成为了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本文主要以拴马桩的石雕造型为研究内容,选取在雕刻题材中出现最多的“狮子”为切入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探索拴马桩这一中国民间艺术品所展现给我们的丰富文化内涵。

关键词:拴马桩,石狮,民间艺术,文化内涵

一、分布与起源

拴马桩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陕西、甘肃,以及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而其中最具民间艺术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应属陕西省渭北高原的拴马桩,这是我国拥有拴马桩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区。

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半坡人开始在陕西地区从事种植活动,相传农耕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授人们种植农作物,西周末年,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向外传播。农耕文明的发展使骡、马等大型家畜不仅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成了经济财富与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为拴马桩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拴马桩最初的作用仅是拴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内涵。明清时期,石刻的拴马桩已非常普遍,主要分布于农村,设置在大户人家的宅院门前,成为中国民居建筑的构成部分,即具有装饰效果,又展现了主人家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成为了石雕艺术在陕西地区的一个独特表现形式。所以拴马桩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兼具了精神与文化的双重价值,蕴涵着祈求福祉安康、避害趋吉的愿望,是农耕文明中与个人命运、家族兴衰息息相关的象征物。

二、拴马桩的结构特征

拴马桩通体由四部分组成:桩首、桩颈、桩身及桩座。桩首是进行雕刻装饰的主要部位,也是最具特色引人眼球的部分,雕刻内容常见狮、猴、人、人与兽等。桩颈连接桩首与桩身,多为圆柱形或四方形,并以浅浮雕手法雕刻花鸟走兽图案或几何图纹。桩座深深的埋于地下,起固定作用,同时又有装饰美化的效果。

三、桩首石雕造型分析

拴马桩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其艺术与文化价值主要浓缩于桩首的石雕中,涉及的雕刻内容丰富多彩,造型千姿百态,形象生动逼真。造型常见人物与动物,其中动物以狮、猴居多,狮子威武雄壮而富有震慑力,猴子生动活泼而充满灵性,这两种动物相映成趣,产生鲜明的对比。人物造型中以“人骑兽”数量最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配以狮、马、蟾蛛、麒麟、大象等,成为拴马桩石雕的又一典型主题。

拴马桩桩首石雕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在数量上以“狮子”为冠,所以通过“狮子”和“人驭狮”这两个题材为例分析拴马桩石雕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

3.1“狮”的形象

据统计,渭北拴马石雕造像有七成为狮子,反映了“狮”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俗观念中的重要地位。狮子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造型法则,但都蕴含着镇宅祈福、驱恶辟邪的吉祥意义。拴马桩的石雕狮子作为陕西民间艺术的独特符号,也继承并发扬这一文化传统。

3.1.1“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狮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常见符号,被予以吉祥、神武的象征意。石狮雕刻最早出现于东汉,其风格古拙质朴、神秘威严,被置于帝王的陵寝前,以起到镇墓的作用。南北朝时期佛教东传,狮子图案随佛教一起传入我国,是佛教文化中常见的护法神兽。宋朝时,狮子不再只限于皇室专用,更多的达官显贵也以狮子来装饰宅邸或陵墓,使狮子的形象得以广泛传播。明清时期,狮子的形象具有了更强烈的装饰性,造型威严又不失亲切感,逐步从皇宫官邸走入寻常百姓家。在镇宅避恶的同时,狮子成为了吉祥喜庆的祥瑞之兽,在民间出现了大量以狮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拴马桩的狮子雕像,受士文化及民间心理的影响,避邪、纳祥是雕狮子的初衷,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渐渐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象征符号。

3.1.2“狮”在渭北拴马桩石刻中的形态特征和意蕴

民间艺术尤其是民间石雕艺术,刻画最为广泛的形象要数石狮,在拴马桩桩首造像中,绝大多数作品也以狮子为主题。因文化和地域差异,石狮的雕刻在形体特征及表现技法上出现了南北两派之分,渭北地区的拴马桩桩首石雕是北派石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作品。北狮的躯体与四肢强健有力,威武雄壮,严肃而且具有威慑力,雕刻手法干练,风格粗犷大气。

比起明清时期官样文化中的石狮造像,渭北拴马桩上的石狮体现着别具一格的气质与形象。从整体形象上看,拴马桩的石狮一般身形较小,其做法也不受传统官方制式的约束,创作方法非常自由灵活,有精雕细琢的华美之作,有以体块动势取胜的写意之作,也有随心而为的率真之作,这些作品无不充满了浓浓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情趣。从石狮的细部雕刻来看,具备着明清时期北狮常见的装饰元素,这些狮子多有缨络项圈带于颈间,其上坠饰圆铃,足下踩石球或幼狮,毛发常见圆形或扇形。

渭北拴马桩桩首的石狮造型作为陕西渭北特有的“狮”文化代表,其造型突破常规,质朴率真,装饰性强,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延续着祈福辟邪的传统文化习俗。雕刻这些石狮的多为民间艺人,发自内心的虔诚和饱满的想象力是使这些民间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并充满生命力的根源,这些石雕狮子中寄托着底层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与期盼。

3.2“人与狮”

人物与动物组合是渭北拴马桩石雕的另一重要题材。在这类雕像中,大多数为人驭狮形象,主要有踞坐、骑坐两种姿式。人驭马、骑象、驭麒麟形象只占少数。

拴马桩中人物驭狮所表达出的内容是最为丰富的,既有对动物的表现,又有对当时人物的记录与刻画。民间艺人们通过对生活敏锐的观察了解、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纯熟的表现技法,创造出了大量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这些石雕中常见的人物有孩童、战士、乐手、猎人等,千变万化的体态特征和生动的神态表情展现了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以少数民族或西域人物为原型的艺术形象,都被创作者聚焦于面容、服饰等特征表现的精准传神。

人物与动物的组合石雕作品,传递着人们更多的社会理想。这些人物或骑于狮子背部,或将狮子驾驭玩耍,工匠们有意将威猛的狮子在这类组合中的体积缩小,同时增大头部面积并使头部强烈的扭转,产生夸张的视觉美感。这样的处理使人物更显突出,在驯服了凶猛的狮子后流露出强烈自豪感。石雕人物所表现出的特征同时也反应着创作者对艺术作品的掌控与自信。

四、结语:

拴马桩的雕刻艺术传达给了我们极其丰富的信息,这种起源于农家乡村的实用物品,由民间艺人制作完成,每一个拴马桩上都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纯朴豪放的风土民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拴马桩的实用价值被渐渐淡化,成北方民居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具备了炫耀财力、装饰建筑、辟邪祈福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

匠人们通过自己娴熟的技艺、虔诚的情怀,在石头上塑造出一个生动而充满活力的民俗世界。所以说,拴马桩的石雕艺术无一处不透露着民间艺人纯真质朴的审美情趣,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这些善良淳朴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充满智慧与想象力的艺术作品,才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柯文辉《石上逍遥――拴马桩的雕刻艺术》[M]上海市: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2] 鹤坪,傅晓鸣《中华拴马桩艺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 李芝岗《中华石狮雕刻艺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上一篇:巧用教研“四步法”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效率 下一篇:株洲市商业健身房健身教练职业素质的调查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