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01 03:23:58

中文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文教育在少数民族中是以第二语言教学的方式进行的,具有知识上的区别性和方式上的特殊性。与对汉族学生的普通语文教学不同,针对少数民族的中文教学必须考察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习惯、民族心理、认知兴趣等众多因素。在中文教育实践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中文教学一直是一个普遍难题,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教学障碍,除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进行改善外,还要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入考察。

关键词:民族特性;中文习惯;文化涵养;

一、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中文学习中的困惑

在我国,对少数民族的中文教育已经有数十年的发展,对少数民族的教育主要是以汉语教学的方式进行。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汉语教学开始作为学科性建设,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形来看,中文对少数民族来说仍有许多学习障碍,与母语学习相比适应性较差。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文时,存在认识和方法上的许多困惑。

由于少数民族的中文教学大多依照的是本民族语言的习惯和思维,在教学方法、素材采用、课程安排等方面基本以母语教学为蓝本,使得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和价值目标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中文作为民族母语来教授,而在许多方面既无法发挥母语教学的优势方法,又难以适应汉语的思维模式,到最后只能围绕字词句进行机械式教学。如此汉语言的文化特性被掩埋,中文教学的丰富性内涵没有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文时,一方面会感到吃力乏味、效率低下,无法准确把握汉语字词的丰富含义,另一方面则会在枯燥的教条式教学中逐渐丧失思维拓展能力,学习兴趣减退。

二、少数民族中文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教育理论上的重合性使中文教育和母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产生了混动,出现了一些矛盾,特别是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内容和课堂教学上出现了对汉语言教学理念的背离。中文教学中对少数民族的语言习惯了解、对民族心理的把握及对第二语言教学与母语教学的相互关系处理上都不太合理,在教学实践中造成了许多潜在问题。

首先,教学过程刻板僵化,语言学习缺乏趣味性。由于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教学时,使用的仍然是母语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在内容上缺乏创新,使汉语教学大多变成了教师对字词句的生硬灌输。而由于教学模式的僵化和考试上的功利原因,教师往往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强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使得汉语的学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过程感到枯燥无味甚至认为是一种折磨。作为学习主体的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学习动力的丧失,对汉语教学来说是一种失败。[2]而汉语其实是具有丰富内涵、高概括性和表现形式多样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转换方法,在语序、语法和字词运用上灵活一些,注意语言的形象生动,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文的心理缺乏足够的了解。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受到母语习惯的影响,母语的学习方法和语言逻辑对他们在学习汉语言的过程中会潜在地影响学习进度。在学习积极性上学生起初会比较关心,但由于他们缺乏基础,只要遇到挫折和困难便会丧失学习信心,在这点上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韧性较普通学生薄弱。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从小生长在本民族语言塑造的环境下,受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认知心理的影响,对语言含义的理解往往会有其独特性,在学习汉语时这些母语思维便会运用到汉语学习中。而汉语具有自己的语法习惯,在词素组合和拼音语法等方面都不同于民族语言,这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是一种挑战。

最后,教师素质知识水平难以达到民族中文教育的实际要求。对少数民族进行中文教学,不仅仅需要有深厚的汉语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汉语技能,还需要对少数民族语言习惯和语言心理有一定了解,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学习上难易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设身处地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作考虑,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才能使汉语教学不脱离实际,使师生关系良性发展,为少数民族中文教学的课堂提供一个稳定活跃的环境。而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都是汉族教师,虽然汉语知识基础扎实但是对少数民族学生了解甚少,而民族教师则对汉语理论的学习不够积极,割裂了两者间的联系。[3]

三、汉语文化传输——对少数民族学生中文教育中的关键点

中文教育离不开汉语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文化则是语言的生存环境。少数民族中文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母语有自己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汉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在渗入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习惯中时,如果单单重视工具性的知识教授,放弃汉语文化这一核心内容,就会使中文教育陷于空洞形式化的处境。现实中在对少数民族进行中文教育时,往往忽视了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文化传输,忽略了语言教学的环境塑造。

笔者认为,语言的教学不可与文化的教学分离,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中文教育的时候,

应该适时进行汉语文化的补充教学。如在课堂上,当学生运用汉语遇到概念模糊的情况时,可以加入旁白来填补文化空白;在课外可以多多开展一些延伸性的诗歌朗诵、古诗词比赛、书法阅读等含有丰富汉语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活动;在课程的设计上,可以考虑开设一些专门介绍汉族的农耕文化、饮食习惯、儒家思想和节日风俗等有中国元素的文化课程,帮组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宏观认识,形成汉语学习的大环境。[4]

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文化教育的均衡化,不能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对立起来,顾此失彼。汉语文化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为他们形成语言技能提供辅助,而不是纯粹地进行文化熏陶。其次还应把握理解难度上的适当性,对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要分层次逐步进行,过于抽象和复杂的文化系统会使少数民族学生短时间内无法理解而影响其积极性,在效果上适得其反。最后还要注意比较分析,在进行汉语文化的传播与民族语言文化相比较,在二者的结合教学中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葛爱华.浅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8)

[2]包晓华,包双喜.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阿依古丽·肉孜,郑彩霞.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之“怪”现象分析[J].成功(教育). 2009(04)

[4]李慧兴.非智力因素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影响[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上一篇:探讨临床型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用PPT制作精美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