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宋本《淳化阁帖》的价值

时间:2022-10-01 03:05:42

古代影印技术还未发明时,对钱袋传下来的法书、名画,想要留一个副本,最早只有用透明的蜡纸罩在原件上,映着窗户外的阳光,仔细钩摹。这种办法,叫做“向榻”。向,指映着阳光,榻,指照样描摹。“向”(繁体字为“嚮”)曾被人误写为“响”(繁体字为“響”),“榻”,后来通用“拓”。又因碑帖多是刻在石头上的字,对碑帖的捶拓本多用“拓”,蜡纸钩摹的向榻本,则多用“榻”。这是后世的习惯用法,容易混淆,先作一些说明。

今天可见的唐代向榻法书,首先应推《万岁通天帖》(王羲之一家的名人字迹),是武则天时精密的摹榻本。笔有枯干破峰处,原件纸边有破损处,都一一用极细的笔道画出,足见摹榻人的忠实存真。其次是《快雪时晴帖》等。日本所传《丧乱帖》、《孔侍中帖》等也属唐代向榻本的精品。

向榻虽然精美,但费力太大,出品不可能多。人们看到碑刻拓本,也很能表现书法的原型,刻法精致的碑,也有足和向榻相媲美的。如今日所见敦煌发现的唐太宗《温泉铭》,有些字,几乎像用白粉在黑纸上写的字。古代人大概由这些刻拓手法受到启发,即用枣木板片做底版,把钩摹的古代法书贴在板上,加以摹刻,刻成之后,用薄纸捶拓。这样一次便可以拓出若干张纸。后来因枣木易裂,改用石板为底版。据宋代官书《宋会要》记载,北宋人曾受到南唐刻的一段帖石,但今天这段石上的字,已无所流传了。

今日所见把古代自魏晋至隋唐的“法书”摹刻成一整套的“法帖”,(性质类似近代编印的《书道全集》之类),始于宋太宗淳化年间所刻的十卷《秘阁法帖》,因为刻于淳化元年,所以普通称它为《淳化阁帖》(或简称《阁帖》)。北宋时《阁贴》中的古代名家字迹,社会上已经不易见到,所以《阁帖》最初拓本一出来,便有许多地方加以翻刻。山西绛州翻刻本号称《绛帖》,福建泉州翻刻本号称《泉帖》等等,无论各翻刻本或精或粗,总都不是最原始的拓本。原本《阁帖》在元代已不易见到全套。书法大家赵孟頫记载他所得到的《阁帖》十本,已是几次拼凑而成的。到了明代,行草书非常流行,《阁帖》中绝大部分是古代名家的书札,行草字体为主要内容,所以习行草的书家没有不临习《阁帖》的。明中叶翻刻《阁帖》的,有最著名的四家,是袁褧、潘允亮、顾从义和甘肃藩王府(俗称肃府)的翻刻本,其中以肃府本摹刻的最得宋榻本的原貌,但其中第九卷已经是用《泉帖》补配的(册尾缺三行可证)。可见以明代藩王所藏,据说是明初分封时皇帝所赐,尚且不能没有补配,这时宋代原刻原拓本的稀有已可知了。

传到今天,可信为宋代内府原刻原拓的《阁帖》,只有三册留存于世,这三册是第六、七、八卷,都是王羲之书。明末清初藏于孙承泽家,每卷前有王铎题签。并没提到共存几本,即便是十本,其余那七卷是同样原刻原拓,或是其它刻本补配,都已无从考查。但这三册中即有北宋佚名人跋一页和南宋宰相王淮跋一页,都说明它是北宋原刻原拓。即从以上几项条件来看,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已足充分说明了。

这三卷在民间初年,曾归李瑞清(清道人)藏,有他的跋尾。上海有正书局曾影印行世,后来就流出国外,毫无踪迹。此外现在还流传着藏在博物馆中或私人手里的,从一些字迹精彩程度和特有的痕迹如银锭纹、转折笔、断裂缝等等考证,够得上宋刻宋拓的也还有二三本,但流传有绪,题跋证据确凿的,终归要推这三册占在最先的地位。以上所举的其它宋拓二三本中,虽不如这三本中即具有两个宋人题跋,但在其余的证据条件,一一充足的,要推第四卷一本。这本现在也藏于安思远先生处,这次一同展出,真使我们不能不深深佩服安先生鉴赏古拓本石墨的可贵的眼力!

其它各时各地的翻刻本,原来并没有伪装原本的意图,由于鉴赏者盲目夸耀,或牟利者的有心作伪,都会造成以后来翻刻本冒充宋本。这也并不影响真本的价值,伪本愈多,愈显出真宋本的可贵。

以摹刻的技术论,任何宋拓《阁帖》,都比不过真本《大观帖》,但人类学家,发现一部分原始人的头骨,那么珍视,并不在后世某些名人的画像之下,因为稀有甚至更加贵重。正如我们看到虽今天科学技术长足进展,瓷器以及其它更高级的日用器皿那样发达,而对上古的彩陶不但不加鄙弃,反而更加重视,岂非同样道理!敬请我们的文物鉴定家、爱好者、研究专家,对这三本彩陶般的魏晋至唐书法的原始留影回到祖国展览而庆幸吧!

(白云女士荐稿)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此文原载于《安思远藏善本碑帖选》,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出版)

上一篇:宣纸为何非泾县不可? 下一篇:祛病习俗如今还剩几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