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病习俗如今还剩几许?

时间:2022-10-12 03:23:02

百姓在长期与瘟疫斗争中,把一些当令预防措施发展为民俗节日,不仅点缀着一年的工作节律,也引领着生活情趣,包括饮食、起居、服饰、旅游等,从中也展示了高雅的民族文化,除疫祛灾成为民俗节日的常见活动。

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除国之祭天、家之祭祖之外,民间每岁首要饮屠苏酒以除疫气。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过年时人们有喝屠苏酒去病强身的风俗。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酿方为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疠疫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

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上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农历二月二为“引龙回”的“熏虫日”。农历二月二多在惊蛰前后,此时龙欲升天开始活动。《千金月令》记载:“惊蛰日,取日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明代刘若愚的《酌中态》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传说这一天是黄帝生日,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之引龙虫不出也。”除有“龙抬头”和“引龙回”的卫生习惯外,和正月三十“送穷”相接,二月二为“迎富日”。农村从这天开始田间劳动,家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农历三月三为上已节,起自周公。汉成帝时,官民皆祓禊于东流水上,以水盥洁,祛邪疾,祈福祉。这一天住城中人踏青,在唐代上已节皇帝赐侍臣细柳圈,云:“戴之免虿毒瘟疫。”后世小儿在清明戴柳圈也来源于此。

农历五月五为端午节。古代在端午日午时,切菖蒲以泛酒中,饮之可辟瘟疫之气,故约蒲节。《帝京岁时纪胜》曰:“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以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间帐,以避毒虫。”这一天,士人还于郊野或演武厅走马较射,谓之藉柳。传说师旷在这一天采艾占病,为采艾日。又传说因五日午时,头柄星正掩五鬼,送药行业在此时制百药,无不灵验,是古代的制药日。这天以五彩丝系臂上,谓之“续命缕”,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栀子花插瓶中谓之五瑞,可辟除五毒(蛇、壁虎、蜈蚣、蝎子、蟾蜍,民间百姓多用此说)。“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之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

农历六月六为天贶节。传说这天为大禹的生日,故又称神诞节。《燕京岁时记》曰:“京师于六月六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据《宋史·真宗记》和宋·赵升《朝野类要》所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天书降,诏以此日为天贶节。这一天要辟恶驱蛊。

农历七月七为乞巧节。历史上许多名士在这一天晒衣、晒书,遂成卫生民俗。古人还认为,这一天为化生之日。以蜡做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也有做泥孩儿,巧饰金珠,七夕用以馈送,为天仙送子之祥。

农历八月初一以朱墨点小儿额,谓之天炙,以厌疫。

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汉代时有宫人在九日这天饮酒和茱萸酒,后得长寿,此后民间也在九月九日饮此二种酒。

至除夕,即是年底请傩神驱逐疫鬼,每家又有门神,传说黄帝时,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郁垒,能执鬼除疫,后世祀以为神,便画成两幅图像,贴在两扇门上,后世演为对联。传说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恶鬼,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热,畏爆竹声。除夕,人以竹烧火中,噼啪有声,则惊走,火药发明后,以鞭炮代之。故除夕放鞭炮,意在祛除瘟疫。

上一篇:真宋本《淳化阁帖》的价值 下一篇:尼泊尔活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