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林郎知淳化县事吕至山碑》

时间:2022-07-18 07:33:12

2006年10月,笔者在周至县老县城村考察时,发现一通宋代石碑,石碑59厘米见方,厚18厘米,石灰岩质。碑文录《知府郎中王公诗》和《通判朝散于公诗》两首,并有文林郎知淳化县事吕至山题记。

碑文如下:

知府郎中王公诗

允中依韵奉和

怀古纪事之作

高榭层台迹欲平,年年芳草逐春生。

更无仙掌擎新露,只有龙泉涨旧泓(按祀典淳化县东三十里有湫潭曰白龙泉)。

堪叹英雄随逝水,空馀鸦鹊噪荒城(甘泉县旧城仅有存者)。

何人好古收残瓦,刮去苔痕篆空开(故宫篆瓦有长生未央字)。

通判朝散于公诗

淳化知县纪事之作巽上

乐府当年盛得名,梨花无复此时生。

士传篆瓦民传曲(淳化之民至今多知音律者)。宫废仙台水废泓(解见首唱)。

烟草萋萋空有处,云山寂寂更无城。

我来感古多兴替,唯对关河眼暂明。

甲申冬至山尝赋纪事拙诗不意误经

采目继奉

琼瑶之报实增糠秕之愧恭惟

二公德学深醇,并推当世,文章高妙,乃其馀事至山何人猥辱,宠贶不特使山谷遗迹发扬不泯,而区区孤陋,亦有与荣之幸焉,辄敢刻之,坚珉传示永久。崇宁四年(1105)十月十七日,文林郎知淳化县事吕至山谨记,将仕郎县尉兼主薄事白圃立石。

从碑文内容可知,此碑为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十七日,文林郎知淳化县事吕至山谨记,将仕郎县尉兼主薄事白圃立石。碑应该在淳化县,后来为什么流传到周至县,没有根据,无法证实。

《秦汉瓦当图论》(王培良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一书中提及此碑,并录碑上两首古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把《通判朝散于公诗》第三句录为“烟草萋萋空有处,云山寂寞更无城。”“寂寞”应为“寂寂”,“萋萋”和“寂寂”对偶。原碑文“寂寂”两字写法各不相同,只不过是“寂”字的两种写法而已。此书录此诗的原因是想说明在宋代,文人已经开始关注瓦当。

淳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陕西通志》(清雍正十三年敕修)载:“有云阳氏是为阳帝,厥化混混,厥生蒙蒙都于雍之甘泉①。”秦朝时,在淳化县北建“林光宫”,修“直道”。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刘彻在此修“甘泉宫”作为行宫,又称“云阳宫”。昭帝之母钩弋夫人死后,葬于行宫之南方,名为“云陵”②,当地人称为“大疙瘩”。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显著,方圆十里之内可以清楚地看到云陵。淳化民间流传这样一句描绘云陵的话“淳化有个大疙瘩,离天只有丈七八”。淳化县以宋代年号“淳化”为名,《淳化县志》(三秦出版社,2000年)载:“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始置淳化县(以年号取名),辖金龟、平泉、古鼎、甘延、温丰、威远等六乡。县置设梨园镇(今淳化县城),隶属耀州。”

“秦皇汉武”真是独具慧眼,能发现这样一处风光旖旎、环境清幽之地。杨雄写出《甘泉宫赋》,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对此地赞不绝口,感情激昂之下,他提笔写出《上林赋》。淳化在秦汉最为兴盛,此后两千年间,都是默默地前进。

“高榭层台迹欲平,年年芳草逐春生”,“秦皇汉武”的雄风吹过之后,当年气势恢宏的宫殿都化为废墟,“烟草萋萋空有处,云山寂寂更无城。”只有鸦鹊还在荒城上飞来飞去,叫个不停。“唐宗宋祖”,他们谁也不再对这块沟壑相连的地方感兴趣,只有百姓还在守护着这片肥美的土地。

“何人好古收残瓦,刮去苔痕篆空开”。林光宫遗址、甘泉宫遗址出土了瓦当、陶罐、鬲等文物,数目最多的,就是瓦当了。由此可见当年这些宫殿规模之宏大。文字纹瓦当有:甘泉宫、甘林、千秋万岁、长生未央、长毋相忘、卫、宫、汉兼天下等,纹案瓦当有:蟾兔纹(嫦娥奔月)、龟蛇雁纹、云纹等。

宋代文人面对淳化,因为英雄随逝水而去,他们唯有感叹万分。今天我再去探访秦汉的遗迹,怀着一颗文化人的心态,虔诚地去了解、体味这段令人瞩目的历史。记录淳化林光宫、甘泉宫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为主),至今发现最早的文献就是这通宋代《文林郎知淳化县事吕至山碑》。然而,这通石碑现在却流散于民间。淳化县博物馆堂而皇之地成立了,石翁仲、石马、石羊、石狮等站成一排立在了博物馆的院子里,下方都标有年代,文物陈列厅里大多是复制品,而淳化出土的一些有着重要意义的文物却流散在民间,甚至流散至境外,如淳化出土的最为珍贵的“甘泉宫瓦当”现在流传于海外,真是令人心寒不已。

逝者如斯,英雄已去。经过千年风雨冲刷留存下来的文物和遗址得不到有力的保护实在令人感叹。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条件,文物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方式,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文物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作为一个文化人,更是责无旁贷。(责编:石晓)

上一篇:大画幅相机和镜头的选择 下一篇:周明:面对上海,别样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