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阿尼玛卿雪山

时间:2022-10-01 01:55:31

祭拜阿尼玛卿雪山

阿尼玛卿雪山是雪域高原上的一座著名神山,在藏语中意为“黄河流经的大雪山爷爷”,迷人的传说使它具有神圣、神秘、神奇的色彩,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阿来的游记走近它——

穿过漫无边际的荒野、牛羊、帐幕,以及阴晴不定的天气,我带着朝圣的心情,要去拜望那座叫做阿尼玛卿的雪山。

1 原野深远,几种标本一般不断重复的地理样貌出现又消失。只有天气在变化。刚刚穿过一片把车顶敲打得乒乓作响的雪霰,就见一道阳光的瀑布垂落在面前,穿过去,又见风驱赶着蓝空中的云团,疾速翻卷,如海涛竖立。阳光强烈,沙丘闪烁着金属的光芒。而在低处,碧绿的草滩沉入了云影中,仿佛一渊深潭。就这样,一条公路穿过地理与天气,风景汇聚而来,又飞快流逝,陷落在身后的天际线下。

我让那座雪山的形象踱来身前:稳稳矗立时,充满心房;轻盈上升,那金字塔般的水晶宫殿就悬浮在额前。

我就用这种方法,稳定住流散的风景与心绪。只要有那样一座山从心里升起,我就知道,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似乎正四散而去的风景以及附着其上的一切,就不是在流散,而是在汇聚——向着一个洁净的高点汇聚。那个地方,平凡的生命几乎难以抵达,神性因此得以上升,从高处,从天际发出响亮的召唤。

因为这召唤而汇聚的高旷大地,叫做果洛。

高原上,560公里的行程,是漫长的一天,黄昏时分,我抵达了果洛的行政中心,大武。

夕阳西下,街道那一头,淡蓝的山岚迷离了视线,但我已经感到了那座雪山。冷冽而洁净的风从那个方向吹来,我就此感到了那座雪山。

用一句旅游杂志上常见的话来说:山就在那里。是的,山就在那里,在风的背后,可以感到,只是还未看见。

2 当地朋友好像知我心意,第二天早饭毕,就安排去祭拜阿尼玛卿雪山。

出大武镇,往祭拜点出发。大武镇海拔3700米,看着腕表上的海拔读数渐渐升高,我兴奋起来,知道只要达到某一个高点,就能看到雪山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那个高处,定是当地百姓祖祖辈辈祭拜阿尼玛卿的地点之一。我的心情变得肃然庄严,整理好了手中的哈达。与此同时,一股香气弥漫开来。是车中暖烘烘的空气使备好煨桑用的柏树枝的香气提前溢出了。

在藏语中,“桑”既是指献祭,也有以洁净香气“沐浴”的意思,我想这是指人在献祭过程中预先或同时经历的身心净化。眼下,这些四溢萦回的芳香之气,使我在前去祭拜的途中,就早早启动了这个过程。

驱车20多公里后,我们来到了可以遥望雪山的地方。

这是一个平缓隆起的山口,海拔升高到4200米,风无遮无拦地吹着。我们沿着从东边而来的那个峡谷,在升高的过程中不断收缩,终于在这里到了尽头,但是,地形又急转而下,另一道山谷向着西面敞开。在青藏高原上行走,随时都会经过这样的地理节点,尽头也是起点。脚下,正是两道从沼地中浅浅濡出的溪流的分界与起点。

云雾非但没有散开,反而挟着细雨向着山口祭台四合而来。成阵的经幡猎猎的振动声,使风显得更加凌厉。我把被风猛烈撕扯的哈达系到经幡阵中,手还没有完全松开,豁然一声,哈达就被劲道十足的风拉得笔直,像琴弦一样振动不已。而一同前来的人们,都面朝着同一个方向——山口的西南。我知道,那是雪山所在的方向。强劲的风正从那个方向横越而来,幅面宽广。我熟读过地图,知道我们所在的地方,在阿尼玛卿的东面稍稍偏南。我也把脸迎向风,朝向雪山的方向。

在众人诵念祈祷文的声音里,堆在祭台上的柏树枝点燃了。一柱青烟还未及升起,就被风吹散,融入了四周凄冷的云雾中。当我们绕着祭台念诵祈祷文,每转到下风处,充满香气的烟就扑到身上,让我接受圣洁香烟的强劲沐浴。我念诵的是一段刚刚学来不久的对于阿尼玛卿雪山的赞颂,非关祈请,只是赞颂它的圣洁与雄伟。风继续劲吹,把我们手中扬起的风马纸搅成一片稠密的雪花,在头顶上升,在四周旋转。然后,熏烟的柏枝被风吹得燃烧起来,变成了一团红红的火焰。火焰被风吹拂,旗帜般招展。

3 车到了下一个山口,我再次回望,灰色的云雾仍然严严实实地遮断天际。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果洛之行中,我还会环绕它,还会再次靠近它。这不只是指地理上的接近与看见。接近一座雪山还有更重要的途径,那就是从居住在雪山四周的人群中获得关于雪山的一切知识与解释。从歌唱,从传说,从不同时代不同教派的僧侣们写下的关于这座雪山的祈请与赞颂的文字。

“信民们点燃桑烟,摆上丰富的五色供品,虔诚地念诵祈祷祭文,雪山渐变为洁白宫殿,祥云霭霭……以阿尼玛卿山神为主的神族,从彩虹装饰的庄严宫门列队而出……”

是的,阿尼玛卿是山,同时也是一个神。

在藏语安多方言中,“阿尼”的意思是祖父。据当地的民间传说,这位老祖父名叫沃戴贡杰。和很多民间传说一样,果洛原来妖魔横行。而拯救了这片大地,使人们脱离苦海的正是来自远方的英雄。在果洛,这位英雄就是有8个儿子的沃戴贡杰。他派出儿子去征服远方。等到妖氛肃清,他们一家也就定居于此,这个家族自然就成了当地的部落酋长。随着部族的代代繁衍,这位祖先(阿尼)成为部族的集体记忆,他的故事开始代代相传,并且在这种没有固定文本的口传故事中,时时刻刻地被改写,终于,祖先成为神。一位创世的神。当他的部族人口增长,在宽阔的草原上星罗棋布,分出一个又一个新的支系,这个部族便需要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象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上,这样的具象中心只能是一座雄伟的雪山。在果洛,便是玛卿雪山。于是,口传故事中越来越了不起的祖先,终于与雪山稳固超拔的形象合二而一。

山神的故事便这样产生了。

大地,因为雪山而汇聚。星散在大地上游牧或家耕的人群,因为山神的信仰而凝聚在一起。

这位祖先,不止开辟了部族最初的生息之地,成为神灵后,还继续以他超常的神武与愿力庇护着这片大地和后世子孙。于是,他又从一位创世之神变成了一个庇护之神。每年,人们都要在祭山过程中,向他供奉利箭和骏马。这样的供奉当然是象征性的。箭是经过装饰的木杆,在专门的仪式上插到高峻之处的箭垛,骏马则印在一块块方形纸片上,让风飘送到天上。人们相信,在每一个夜晚,山神还会跨上骏马,挽强弓,挎箭囊,乘风逡巡,肃清一切妖魔鬼怪。后来,印度佛教在化的过程中,在民间庞大的山神系统也纳入本土神体系,山神又演化成为佛教的护法,这就超出我关心的范围了。

山神,就是神格化了的人,就是人格化了的山。

山,因为向背的不同,决定了众水的流向。所以,是神。

山,因为高度与纵深,决定了让大气流动还是延宕。所以,是神。

山,高度人格化后,因为人一般情绪的变化造成了天气的变化。所以,是神。

青藏高原的雪山,不只是阿尼玛卿,都关乎着这里的人群对于自然的深沉感受,也关乎着族群对于有建树的领袖的强烈情感。

离开大武镇,我往果洛大地的南方而去。仅仅过了一个短暂的晴天后,雨水又接踵而至了。我穿过那些已经无人游牧的曾经的牧场。雨不停地下着,落在草滩,落在河面,落在沼地当中那些正在重新恢复生命的湖泊上。平地而起的冷雾遮没了所有山冈。阿尼玛卿真的是越来越远了。我说,我还会来,一定要在一个天朗气清、艳阳高照的日子,看见阿尼玛卿,头顶冰雪冠冕,闪闪发光地矗立在蓝天下面。

上一篇:西方“普世价值”不是灵丹妙药 下一篇:李延声——僻壤荒村画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