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前我是这样进行语文复习的

时间:2022-10-01 01:20:24

中考前我是这样进行语文复习的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曾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不重视复习。面对即将中考的九年级学生,复习尤其重要。那针对此阶段语文复习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应该怎样有效地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呢?笔者根据不少老师和自己长期的探索和成功的经验,认为在此阶段语文复习应做好以下三轮工作:

一、第一轮复习:以“标”为本,以书为主

尽管现在中考题大多来自课外,但这些题大部分是课文中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因此,在这一轮复习中,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来复习。这也是命题者命题的依据。又因为整个中学语文知识系统分散和包含于各册课文之中,所以又存在着知识点零碎,覆盖面广和不系统等特点。因此,在这一阶段复习中,应把初中阶段的课文分类复习。总体上可分为:现代文、文言文和诗词三部分。在现代文部分,又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来复习。在每种文体复习时,应让学生先掌握这类文体的常识,让学生弄清从哪些方面复习。然后,老师再从这类文体中选二至三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章精讲作示范。

二、第二轮复习:研究考题,把握方向

此轮复习时要对近年来的试题进行研究。中考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试题发端于课内,延伸到课外;关注焦点,聚焦热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试题大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模拟生活场景,创造交际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既检测学生平时的学习基础,又考查了考生在考场上主动发挥,随机应变,运用语文知识答疑解难的能力。明确了考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再从考试题型方面入手。现在的中考题型,一般由语言积累运用、阅读和写作三部分组成。语言积累运用部分,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包括常见字词的音、形、义。对汉语知识如词性、词的感彩、短语、句子等的理解和运用,对句子修辞的理解,对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对课内外常见古诗词和名句的积累,这些内容尽管占的分值不多,但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对这一部分的复习不可忽视。阅读部分的复习可分为文言文和现代文两部分。这一阶段文言文部分的复习,是第一阶段文言文复习的强化和系统总结。这一阶段要打破每册的界限作系统的总结。比如,通假字,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常见文言虚词如“之”“者”的用法,特殊的句式等等要引导学生归纳,使其条理化。现代文阅读应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局部揣摩,研究规律。写作部分这一部分占的分值较多,所以在最后复习中不能忽视。若使作文能力得到提高,一是靠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不能靠死记硬背,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尽管复习时间短,还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读好的文章和原来做过的读书笔记。二是作文的形式的创新。作文形式的创新应从各个方面进行“包装”。首先是文章的题目,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古人曾把拟题比作“点睛”,由此可见拟题的重要性。拟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富有诗意型的标题,如《梦里飘来一片红叶》。(2)引用型的标题,可以引用古诗词,流行歌曲和成语等。如《春蚕到死丝方尽》、《阳光总在风雨后》。(3)仿用型的标题,可以仿用古诗词,流行歌曲和成语等。如《生命诚可贵,亲情价更高》等。(4)修辞型的标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其次是文体的选择。可以采用童话体,小说体,日记体,戏剧体等。再次是在结构形式上,可以根据构思的需要采用题记,后记,小标题等。最后就是在内容上,要让我们的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中的热点,尤其是近段时间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对这些热点进行思索,体会,必要时运用到文章中去。

三、第三轮复习:整合资源,精选精练

在复习过程中,要及时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多渠道地引进各种模拟试卷,从引进资料中捕捉中考的最新信息。但面对纷繁芜杂的复习资料,不盲目使用,要甄别资料的质量,选出真正高质量的题让学生做,有时一套题可能就选一道题。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的“回炉补火”。 通过习题练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积累做题技巧。

复习阶段,只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采取有效的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考中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来。

上一篇: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圆周运动教学中的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