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时间:2022-10-01 01:05:01

借鉴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道德发展观、道德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渗透观和德育方法论,主要贡献在于它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倡导道德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为我国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对高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创新,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德育教育;实效性

劳伦斯・柯尔伯格(1awrence kohlberg)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1969年和1973年,其名著《阶段与继续:对社会化的认知发展》及《儿童对道德准则的定向的发展》相继出版,由此奠定了道德的认知发展学说的基础,成为了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认为,学校德育承担着两大任务,一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二是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并最终使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很多国家把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的依据。探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有选择性地借鉴到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柯尔伯格个体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个体道德发展具有主体性特征

在柯尔伯格看来,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个体主动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思想品德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二是道德判断能力内化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成熟而不断发展。因此,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既不是由于外物的一种简单复本,也不是由于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积极互动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套结构。

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这一规律向我们学校的传统德育教育敲了一个警钟。传统德育忽视了个体主体性的发挥,甚至完全剥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现代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道德水平的他律走向自律,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判断。

2.个体道德发展的进程具有阶段性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是人在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柯尔伯格从道德判断的结构入手,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1)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和服从阶段、互为手段阶段;(2)习俗水平包括人际关系的相互协调阶段、法律和秩序的维持阶段;(3)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个体道德认知都遵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规律。除了有严重的身心缺陷外,发展总是依序向前的,并且是不可逾越的。文化和教育可以加快或延缓个体的道德发展,但不能改变其阶段顺序。

柯尔伯格认为不同的道德观反映了道德发展阶梯中的不同层次,不应当等值地将各种道德观教给学生,应该促进学生发展,使他们达到最高的发展阶段。

3.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是关键

认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柯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人的道德判断对人的道德行为有较大的预示性,道德判断的成熟水平能较好地预示道德行为的成熟度,道德发展的阶段越高,道德行为的成熟度就越高,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也就更具有一致性。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上,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而不是进行机械的行为训练和具体的道德规范的灌输。因为,一方面道德判断具有稳定性,不像道德情感那样会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现实的社会情境要比具体的道德规则包含更为丰富、更难以预测的内容,即便是同一情境中有时也会包含尖锐复杂的道德冲突,为解决这些冲突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远比灌输具体的道德规范更重要。

柯尔伯格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他发现,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也就越高。因此,柯尔伯格得出了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4.不同的教育方法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手段

柯尔伯格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出发,提出了两种道德教育方法,即“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道德讨论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柯尔伯格为了保证道德讨论法的有效性,特别强调讨论要由教师精心设计和策划,所讨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意见不一,具有特定性质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公正团体法”是指将学生置于一个充满民主道德气氛、成员间相互平等、共同管理和相互协作的集体中,通过参与集体事务,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道德讨论法的运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自主性、能动性,而公正团体法则弥补道德讨论法的不足,互相补充促进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5.隐性课程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上,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不应只以学科和课程的形式实施,而应融合于所有课程中,重视学校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建议将道德教育渗透进历史、文学、法律、科学及职业教育的所有课程中。所谓隐性课程,是指除了学校正规课程外的对学生的一切非正规影响的活动,它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作用影响学生。是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柯尔伯格看来,“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和团体氛围中,常常会制约个人的道德决策”。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观念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规课程,而是来自隐性课程,为了充分利用隐性课程,学校需要建立一种民主的环境,学生在一种重视合作的、民主的、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生活,能促进道德自律的发展,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教师自身的言行、思想、品格修养都可以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1.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要个性化

现代德育观念中,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个体品德的产生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主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是品德形成的主源。而个体的道德行动又是其道德认知的全方位外化。每个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受其性别、年龄、智力、性格、环境等各方面相互作用的影响。不考虑个体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而以成人的主观意志从外部强制地压给学生的教育方式,其效果之差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尽最大可能实现系统化教育和法制化管理,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实现个性化教育,给学生个性发展以足够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个体潜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注重研究个性特征差异,从而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并针对个性实行深入细致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的形成在“具有健全人格”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个目的只有实行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和方式才可能达到。例如,心理咨询将成为思想道德教育新的生长点。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加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日趋激烈,也越来越全方位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学习工作的压力,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针对个人的心理教育和咨询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2.在教育模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品德形成是在其与社会道德环境(包括各种教育因素)的积极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或建构起来的,而不是道德规范从内部自然出现的过程,更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灌输的结果。他认为,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他我、忽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者比较注重教育内容的说教和灌输,不太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和能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忽略了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自主判断和情感认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遏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与社会实际距离相差甚远,致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认知,很容易被社会生活的现实所否定。道德教育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强调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给学生提供可以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充分交往的活动机会;重视学生参与,使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理解、思维、体验等内在心理活动和倾听、分享、合作、操作等外在行为。因此,改革单向式、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教育方法上应倡导灵活多样式教学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规范不会自动地作用于人,它必须在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合作的活动中,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得到传递。他是极力反对将灌输作为道德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家之一。实践证明,那种不顾学生思想实际和认识水平的、机械的、单纯的政治理论的灌输,不仅没有效果,相反还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倡导引导式、参与式、讨论式、咨询式、案例式教学,可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回答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二是开展咨询式教育,解决学生思想的认识问题;三是收集典型案例,特别是来自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给学生提供一个分析探讨问题的活教材,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观察力。

4.在教育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利用有关资源

完整的教育课程,应当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事实证明,在专业课教学中,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任何一门自然科学中都充满着哲学和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中都散发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光辉,这些都是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关键要靠教师去发掘、去提炼;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身上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科学伦理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柯尔伯格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很大程度上是从隐性课程中获得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在隐性课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和校长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因为这两样东西会转化成一种动态的环境,而这种社会环境则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因此。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教师的政治责任感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门专业课教学中。此外,学校要选派政治素质好、热心学生工作的老师专门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践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一个有待于不断检验、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目前的德育发展方向,绝不是在西方德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与西方德育发展接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最终还只能以各自特色化的理论为指导。对西方德育理论,我们只能在借鉴中吸取其精华,以促使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实现现代性转变,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张旭.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05,(12).

[3] 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 陈桂香.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启示[J].学术交流,2006,(6).

上一篇: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 下一篇: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供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