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影响和渗透

时间:2022-10-01 12:46:36

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影响和渗透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中的渗透和影响,从人对环境的应激性入手,分析环境和人的统一和谐关系入手,探索环境心理学理论原则在建筑及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建筑及室内设计 行为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分析环境和自身,同时也不断利用改造环境,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心理的感受,人们通过心理的感受改变利用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中,建筑及室内环境当属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建筑在满足人们功能需要的同时,更看重的是建筑本身及室内环境对人心理上满足和影响。

一、环境心理学的内容与发展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环境心理学有多种名称:建筑心理学、环境与行为、人―环境研究等。从概念来说,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环境心理学的重点讨论人工环境,尤其是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事实上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圆柱的粗细与地基的凸起等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

二、心理学和建筑环境设计

80年代前后,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曾简称为环境―行为研究(Enviroment-Behavior Studies)。近年来,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已日益意识到行为因素对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

上世纪20至60年代,很多建筑师抱着环境决定论(建筑环境能形成和改变人的行为)的这种信念进行设计构想。勒・柯布西埃的“明日之城市”、“印度昌迪加新城”、“马赛公寓”或多或少都反映出建筑决定论的影响。但是,这种观点却忽视了人与建筑环境的相互作用。当建筑环境影响改变人时,人也会影响改变建筑环境。设计在满足功能和组织结构之后,设计更需要的是符合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的需要。如一个符合功能设计的大型百货商场:自入口望去大厅里柱子四五十个,柜台八九层,货位几百个,远远超过顾客所能把握的范围,极难识别不说,而且嘈杂拥挤和杂乱无序,令顾客透不过气,自然无法激发更深层次的审美反应。从顾客的认知和体验角度看,这类商场设计不符合心理和行为的需要。它违背了设计“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设计原则。如果让使用主体感到不舒服,建筑客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缺乏人性心理感受考虑的设计是失败的设计。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原则就是要扩大和深化经典的功能设计的同时,要考虑生理需要、人体尺寸及其动作规律、可观察到人流流线和活动,而且还要外延和深入人至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需求。

三、人的重要的心理感受和认知的理论原则

我们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目的在于:了解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创造一个人们喜欢的、愿意停留和驻足的生活环境;一个能给予人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也是我们设计的基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在可以挑选床位的条件下,他们总会愿意挑选房间尽端的床铺来尽量减少受干扰成度。同样,挑选就餐座位时,进门或人流频繁处不会被选择。而靠墙设置的卡座,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人们“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对于大型德室内空间,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好,人们通常更愿意依靠有所“依托”的物体。 在火车地铁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相对散落在大厅站台上的柱边,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总是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四、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现代住宅的室内设计,住户的生活活动已从单一的居住展为居住――休闲――阅读――会客等行为。居住环境要求尽可能体现主人的生活习惯、个人喜好、文化背景等因素。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运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城市街道的环境小品,如休息座椅、健体设施、指示牌、电话亭、庭院灯,功能上能起到方便市民又能美化环境。在设计上造型简洁出新,尺度宜人,不仅对使用者的行为进行引导,而且能起到活跃空间气氛的作用。

五、总结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是不可回避、也永远不会过时的问题。尤其在当代城市建筑环境,已日益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环境设计和管理人员,提高人类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认识,建立和谐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环境-行为研究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 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世界建筑[J]. 1983

[3] 许平,潘琳.绿色设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M] . 2001

上一篇:如何规范工程签证控制工程造价的探讨 下一篇:黄河水资源与山东引黄灌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