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荆棘丛中的北极熊

时间:2022-10-01 12:25:53

随着叙利亚紧张局势持续升级,11月25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乔治・布什”号核动力航母已靠近叙利亚近海一带。随之,12月2日,俄罗斯权威媒体援引俄军总参谋部消息灵通人士的话,曝出猛料:俄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联合派遣舰艇组成的编队将赴地中海地区。这个舰队包括“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还包括“恰巴年科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一艘护卫舰和一艘补给舰。一时间全球瞩目:美俄两国正在叙利亚“展示肌肉”吗?相对此前在利比亚等问题上的“低调”,俄罗斯为何“力挺”叙利亚?

苏联奠定的基础

时间追溯到冷战时期,中东地区是苏联和美国博弈的重要战场。中东地区与苏联的南部边境相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苏联的国家安全,又是苏联控制地中海和南下印度洋的必经区域,对于与美国争霸具有重要意义。于是,在二战结束英美军队撤出伊朗之后,苏联还试图维持在伊朗的军事存在,并在苏占区扶植建立了“阿塞拜疆自治共和国”和“库尔德人民共和国”,后迫于国际压力才撤出伊朗。而苏联在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建立陆海军基地的企图也在美国干预下未能实现。

此外,苏联还积极介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执,与美国争夺中东的主导权。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不久,苏联即予以承认,但很快又举起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大旗,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在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中,苏联旗帜鲜明地支持埃及,对英国和以色列予以指责和威胁。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苏联不但明确表示帮助阿拉伯国家维护,还给予阿拉伯国家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员方面的援助。由于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代言人,所以苏联极力削弱以色列的力量。当得知以色列的核技术研究取得巨大突破后,苏联极欲摧毁之,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与此有一定的关联。

但意识形态分歧等因素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恶化。埃及弃苏投美,苏联和其他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关系也陷入低谷。但苏联与叙利亚的关系一直很好,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上半期。苏联给予叙利亚强有力的支持,武装其军队,培训其军官,并提供大量财政援助。因此,苏联在叙利亚长期保持了自己的影响力,将之作为在中东对抗美国的重要阵地。苏联与利比亚的关系本来一直不冷不热,1969年卡扎菲掌握政权后,苏联第一个予以承认,两国关系迅速火热起来。在70年代和80年代,两国高层领导人频繁互访,苏联向利比亚提供了总额120亿美元的军火,利比亚则为苏联提供海军和空军基地,成为苏联扩张势力的另一个重要前沿阵地。

“收复失地”

但在苏联存在的最后阶段,它在中东的影响就开始出现反复。早在1988年利比亚制造洛克比空难后,苏联就被迫和利比亚划清界限,两国关系不再像之前那么密切。而1991年苏联与以色列恢复外交关系,被认为是对阿拉伯人民的背叛,为此,叙利亚与俄罗斯关系长时间停滞不前。此外,两伊战争后期苏联支持伊拉克,更使得原本就比较冷淡的与伊朗关系进一步恶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国内局势动荡和实力显著下降,收缩其外交战线,加上叶利钦在执政初期奉行对西方“一边倒”的外交路线,因此,中东在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其在中东影响力也不断减弱。就像俄罗斯前外长伊万诺夫所说,90年代初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和经贸阵地几乎丧失殆尽。

随着政治局势的日益稳定,俄罗斯于1993年在对外政策上做了重要调整,由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转换为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政策,俄罗斯开始重新重视中东,大举“收复失地”。

对利比亚“大变脸”

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利比亚与西方关系缓和,这时的俄罗斯已经从最初的混乱中摆脱出来,急欲恢复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与利比亚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特别是2008年,这年4月普京访问了利比亚,10月底卡扎菲访问了俄罗斯,两国关系迅速升温。俄罗斯先后与利比亚签订了总额约40亿美元的军火合同,而且在利比亚进行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2011年年初利比亚局势动荡后,西方开始对利比亚进行制裁,3月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一开始普京将其与中世纪的联系在一起,并指责授权西方国家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的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是“有缺陷的、不正常的”。但在不久之后,总统梅德韦杰夫站出来公开批评普京的发言,称一说“不能令人接受”,并表示1973号决议没有什么错误。此后,俄罗斯公开对卡扎菲政府进行制裁,其中包括冻结卡扎菲亲属和亲信的资产、禁止其中某些人员进入俄境内。5月27日,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梅德韦杰夫更是公开与卡扎菲政权决裂,明确表示卡扎菲政权已经失去合法性,卡扎菲必须下台。9月1日,俄罗斯外交部声明,称俄罗斯承认反对派组成的“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合法政府。

近十年来一直和卡扎菲政府关系较好的俄罗斯突然翻脸,放弃了对卡扎菲政府的支持,再一次使人领教了俄罗斯人的善变。俄罗斯认为,在西方和国内反对派的双重打击之下,卡扎菲政权迟早要,而俄罗斯自己又无力直接与西方国家对抗。如果死死抱住卡扎菲不放,就会得罪利比亚反对派,等利比亚反对派建立政权后,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大量利益将无法保证。反之,如果及早支持反对派,那么其在利比亚的利益将能得到反对派的保护。而利比亚反对派曾对俄罗斯许诺,如果俄罗斯放弃对卡扎菲政权的支持,其先前与卡扎菲政府签署的所有合同将继续生效。此外,如果俄罗斯选择支持反对派,在利比亚重建中也可发挥重要影响。而为促使俄罗斯与西方站在一起,欧美也给了俄罗斯一些好处。在梅德韦杰夫公开表示卡扎菲必须下台之前,法国宣布向俄罗斯出售其渴望已久的直升机航母和两栖攻击舰。不久之后,美国也宣布将向俄罗斯采购总值3亿多美元的米格军用直升机。美国还承诺在2011年年内促成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正如俄罗斯中东研究所所长萨塔诺夫斯基所说,俄罗斯之所以对利比亚进行制裁,很可能是因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进行了重大交易,西方通过在某些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换取俄罗斯的支持。

会“力挺”叙利亚吗

2000年1月普京接替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同年6月,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去世,其子巴沙尔・阿萨德继任总统。两国领导人的更换为俄叙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2005年1月巴沙尔访问俄罗斯,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叙利亚保证购买俄罗斯的军火,俄罗斯则免去叙利亚拖欠苏联的绝大部分债务。2006年5月前后,叙利亚与俄罗斯签署了购买俄三架伊尔96-400、四架图-204飞机的协议。2008年,巴沙尔再次访问俄罗斯,向莫斯科表示愿意为俄罗斯提供反导导弹基地。2010年,俄罗斯向叙利亚出售了81枚制导导弹。叙利亚塔尔图斯港现在仍然供俄罗斯海军使用。

2011年年初以来,叙利亚不断爆发大规模抗议政府的活动,政府和反对派之间多次的冲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引来了国际社会的制裁。11月27日,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的阿拉伯联盟外长会议决定对叙利亚实施制裁。12月2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强烈谴责叙利亚安全部队实施的“大规模和系统性暴力”。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决议草案表决时投了反对票,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指责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是不公正的。早在10月,俄罗斯就已经对制裁叙利亚的决议投了反对票。当美国“乔治・布什”号航母驶向叙利亚邻近海域后,俄罗斯惟一的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号据称也紧急向叙利亚海域驶去。

俄罗斯之所以支持叙利亚,是因为叙利亚对于俄罗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在的中东各国中,能算得上是俄罗斯盟友的国家也就是叙利亚和伊朗。一旦巴沙尔政府、亲西方的反对派在叙利亚掌权,俄罗斯在中东将失去一个重要盟友,其战略空间将受到很大挤压。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是俄罗斯在前苏联范围之外惟一的一个军事基地,是俄罗斯在地中海的惟一立足点,对于俄罗斯具有重要的地缘价值。此外,俄罗斯在叙利亚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重要市场特别是军火销售市场。

不过,正如俄罗斯在利比亚问题上“脚踏两只船”,同时和政府与反对派保持联系,俄罗斯在支持巴沙尔政府的同时,也与叙利亚反对派保持着联系。因为俄罗斯无法确定巴沙尔政府是否一定能够维持统治。如果不与反对派保持联系,巴沙尔政府一旦被,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利益将得不到保证。2011年6月以来,俄罗斯多次邀请叙利亚各反对派代表赴莫斯科交谈。叙利亚反对派“全国委员会”代表访俄时曾承诺,一旦叙利亚政权更替,他们将尊重俄罗斯在该国利益。俄罗斯对利比亚的态度表明,在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同样不会抱住巴沙尔政府不放,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它就会适时转圜。

伊朗“尤其显得重要”

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几年中,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并没有实质改善。上世纪90年代后期,俄罗斯加强了对中东事务的介入。此后,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迅速升温。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与伊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这与俄罗斯追求战略安全的需要有紧密的关系。2001年后,美国利用阿富汗战争之机,把军事力量渗透进中亚,在中亚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占领和对中亚的军事渗透,对俄罗斯的腹部地带构成了严重威胁。伊朗与美国关系向来不睦,对于美国有强烈的敌对情绪,因此,在俄罗斯应对来自美国的威胁方面,伊朗具有很大价值。此外,冷战结束后,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迅速发展,俄罗斯国内伊斯兰极端分子在国外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的支持下,不断制造恐怖活动,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与伊朗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俄罗斯南部边境的安全,因此,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普京特别注重发展与伊朗的关系。

普京上台不久就着手加强了与伊朗的关系,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继续帮助伊朗修建核电站。2000年12月,俄罗斯宣布废止1995年与美国达成的不向伊朗出售军事技术的秘密协议。2001年伊朗总统哈塔米访问俄罗斯时,两国签订了伊朗向俄罗斯购买军事武器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俄罗斯向伊朗出售了导弹、飞机等大量武器。2005年2月,俄罗斯与伊朗签署协议,俄罗斯向伊朗布什尔核电站提供核原料。2005年底,俄罗斯与伊朗签署协议,向伊朗出售29套“道尔-M1”型防空导弹系统,以提高伊朗抗击美国的能力。2007年10月,普京顶住西方的压力和冒着被暗杀的危险出席在德黑兰召开的里海五国首脑会议,在会议上警告“任何里海国家不能帮助外部势力攻击另一个里海国家”,这实际上是在告诫美国不要对伊朗动武。

梅德韦杰夫上台以后,俄罗斯对伊政策有所调整。在伊朗核问题上,梅德韦杰夫对伊朗的支持不如普京那么坚决。2010年以来,俄罗斯不仅在联合国投票时赞成制裁伊朗,还明确拒绝向伊朗交付 S-300反导系统,布什尔核电站也迟迟不予交工。2010年7月,梅德韦杰夫又公开声称伊朗正逐步具备制造核武的潜力,进一步对伊朗进行施压。梅德韦杰夫如此做的动机,除了不希望因伊朗的关系而与美国交恶外,也不希望伊朗拥有独立的核研发能力,因为这样并不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当然,梅德韦杰夫并非要放弃伊朗,毕竟伊朗是俄罗斯在中东应对美国威胁的最重要帮手,这在利比亚的卡扎菲政府和叙利亚的巴沙尔政府风雨飘摇时尤其显得重要。

最近,伊朗再次成为国际热点,俄罗斯对待伊朗的态度再次表明俄罗斯仍然把伊朗当作重要的盟友。11月21日,英国表示有证据表明伊朗正在开展核武器项目,要求英国所有金融机构停止与伊朗所有银行及其子公司之间的交易或商业往来,引起了伊朗的强烈不满。不久之后,伊朗议会通过决议,要求伊朗外交部驱逐英国驻伊大使并将伊朗驻英大使召回。11月29日,伊朗示威者打砸英国驻伊使馆。伊朗的行为引发了英国和欧盟的强烈反应,英国宣布关闭伊朗驻英使馆,德国、法国、荷兰宣布召回驻伊大使,欧盟宣布要对伊朗进行制裁。美国和加拿大也宣布进一步制裁伊朗。面对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强硬态度,俄罗斯政府12月1日表示,不要让伊朗的紧张局势升级,否则将阻碍重启伊朗核计划对话,暗示了对伊朗的支持。

上一篇:南海:中国崛起压力的作用点 下一篇:发达国家“再工业化”颇多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