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分析

时间:2022-10-01 12:19:50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分析

摘 要:作弊是当前大学生考试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它的存在,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与教学效果的检验,更是毒害了学生心灵、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重要因素之一,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结合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考试作弊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提出从学生自身、考试管理、试题等角度预防考试作弊。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诱因;预防途径

考试作弊行为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是指在监考者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时,参试者通过不正当途径参试、考核过程中在考核不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或者试图寻求答案,与公平、公正原则相悖的行为。它的屡禁不止,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2014年1月初的MBA招生考试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附近出现的神秘“作弊电波”,2014年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事件等无不揭示着作弊行为给社会、学校、学生个体带来的重大影响。

考试作弊行为不仅毒害了学生的心灵,影响到其心理的健康状况,更不利于其整体的发展与成长。作为一种欺骗行为,作弊过程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不必要的紧张与不安,可能会因为此种特殊情境而产生不必要的考试焦虑,影响考试作答与考试成绩。考试作弊被发现后,学生会感到羞愧与失望,可能产生如沮丧等消极情绪,这种情绪有时在考后仍然保持很长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学生在作弊中滋生出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等心态,实质上是不劳而获的社会投机心理在学生身上的投射。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考试作弊导致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正确评价,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极大的阻碍,严重地影响学校校风与学风的建设。

一、考试作弊的心理分析

纵观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其原因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从众心理

当有同学准备考试作弊时,就会有人跟从。学生认为,如果别人作弊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而没有被监考教师发现时,觉得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便捷途径来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且不必付出多少努力。尤其是班级某些核心人物有作弊打算时,跟从的人数会激增。

(二)功利心理

成绩是为了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各学校依据历次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来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以及奖学金的获得,甚至影响到入党。一些热衷于各项活动的参加而忽视学习成绩的学生担心成绩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与利益,在功利目的的驱使下,最终产生了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违纪行为。

(三)惯性心理

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不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业的完成往往借助于网络搜索拼凑、参考他人的作业等,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心理,即使自己已经认真备考并识记了相关的考试内容,也会因惯性心理的作用而想参考他人的答案,于是衍生为考试时的作弊行为。另外,学生个体内部觉悟水平太低,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训练,治教不严等因素都可导致作弊习惯的形成。

(四)公平心理

作弊带来的高分令一些本不该获得荣誉的学生获得了荣誉,这给其他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既然作弊获得的成绩能带来如此多的好处,那自己不作弊那就是吃亏。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于是导致一些本来意志就不够坚定的学生追求所谓的“公平”而加入到作弊者的行列。

(五)虚荣心理

作弊带来的还有虚荣心的满足。为摆脱低分和“挂科”的困扰和压抑,使自己的人格免受侵犯与侮辱,或沉浸于同学的羡慕嫉妒的目光中不能自拔,为维持良好的个人形象而不惜投机取巧谋求高分以满足虚荣。

(六)猎奇心理

青年人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是禁止的越要尝试,越是不可为的越要做。他人作弊成功后,自己也会萌生尝试的念头,这种猎奇心理的一经产生就难以遏制,直到付诸行动才暂告一段落:一部分学生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后不再尝试;一部分学生尝试后发现作弊要比自己通过学习获得的成果来得快而再次作弊,形成恶性循环。

(七)嫉妒心理

有个别学生因为同学学习比自己好,自己十分嫉妒,就在考试过程中实施抄袭等作弊行为,以达到赶上或超过对方的目的。这部分学生一旦作弊成功,还会四处吹嘘,试图向别人证明自己也是非常优秀的,达到获得他人认可与尊重的目的。为了巩固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会一再的作弊来获得好成绩。

(八)“助人”心理

在大学生种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平时彼此很少交往,到期末复习阶段与成绩好的同学热乎起来,目的只有一个:考试时候帮助“哥们”一把。这种情况比较多。一些成绩好但平时比较受排挤的学生很享受这种优势感,为了获得平时难于获得的尊严感与优越感,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了“助人”行为。

(九)类“武器效应”

还有部分学生最初没有作弊的打算,但恰逢其遇到难题而心生焦虑挫折时,监考过程中又存在一些小漏洞而给他们钻了空子,即类“武器效应”出现。

以上分析了部分学生考试作弊的心态,一旦形成风气,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时严重影响到学风与校风的建设。因此,要从根本着手,做好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治工作。

二、考试作弊的预防途径

尽管考试作弊的大学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人,但是影响很大,性质恶劣。因此,要加强管理,预防为主,治理为辅,从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的可能,实施过程中预防与治理同等重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树立诚信观念

学生作弊主要内因是自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不能认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学生主体的自信心十分关键。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知识掌握与考试分数间的关系,加强刻苦学习、增强自信的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克服学习上的惰性,使他们认识到原来自己通过努力也可以做到,让他们体验到学会知识的喜悦,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道德认识水平低下和集体舆论错位是导致考试作弊另一根源。通过诚信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考试作弊不仅仅影响到自身的学业和生活,还会影响到个人的人生,危及其前途发展。因此要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考试作弊不是一般性质的纪律问题,而是道德水平低劣的表现。学校通过舆论宣传,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作弊性质及其危害的认识。同时,营造自尊、自爱、自重、自律的道德情境,形成正确的舆论风气,自觉抵制作弊现象。

(二)严格考试管理制度

有关的考试作弊的规章制度要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强化考试管理是提高考试效能的保证措施。针对学生考试作弊的情况,2004年5月10日教育部签发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处理办法提高了可操作性,加大了处理力度,将考生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具体分成“违纪”9种和“作弊”14种,监考等考试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违规行具体为分成“违纪”9种和“作弊”10种。《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统一了各项国家教育考试的违规处理办法,成为新形势下从严治考、依法治考的有效依据。学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严密的考务管理制度,严格挑选和训练严守纪律、大胆负责、铁面无私的监考人员,实行监考岗位目标管理,严格考场纪律,使作弊与品德评价直接挂钩。考前对学生与监考教师进行教育,一旦发现违纪现象及时按规章制度处理,不等不靠,让说情人来不及替学生说情。对作弊的处理,从严从宽都是不可取的。

(三)试题灵活、无章可寻

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我院积极调整专业结构,结合学生的就业设置课程,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与学生本身的发展利益相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教师在注重日常教学的同时,还要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打开学生的视野,考试题目尽量灵活变化,不要原封不动照搬照抄书上的例题、练习题,让学生即使想要作弊也无从着手,只能积极思维,加强日常学习。现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考试作弊大都和平时学习的不良习惯有关。实践表明,注重日常的严格训练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考试正常运转意义十分重大。

(四)防作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学生作弊手段不断翻新,已由传统的小抄转变为高科技的运用。因此,为保证大型考试的公平公正,预防考试作弊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科技手段,如考场外的无线电监测车、考场内的电子干扰器与“监考大师”(隐形耳机探测器)等。

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考,为的是检查学习者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的能力,从而发现知识的缺陷与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加以重点应对。考试作为当前高校检查教学效果的措施之一,目前还不能被取消。因此,除了从外因上教育工作者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外,还要帮助学生从内部提高认识,这才能真正做到考试守诚信,无作弊现象,才能逐步形成无教师监考的考场。

[参考文献]

[1]侯怀霞.关于高校大学生作弊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61(4):70-73.

[2]谢文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心理起因与防治[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12):77-80.

[3]曾熙.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4):121-124.

[4]陈新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118-120.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

上一篇: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初探 下一篇:浅谈对中国社会思想史元素研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