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平稳仍要加大投入优化结构

时间:2022-10-01 10:39:12

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平稳仍要加大投入优化结构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平稳发展的势头。种植业生产基本稳定,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渔业稳步增长,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乡镇企业开局良好,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回升,农村消费有所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背景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1、夏粮、早稻略有减产,全年粮食产量基本稳定。2000年和2001年,我国的夏粮连续2年减产。据统计,2002年全国的夏粮产量为9877万吨,又比上年减产296万吨,减产幅度为2.9%。

从全年的粮食生产形势看,据有关部门测算,2002年的早稻种植面积约为8749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5.9%,产量约比上年减少9.5%;秋粮面积将比上年有所增加,如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单产会有所提高,总产量将与上年持平或略增。由于秋粮约占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0%,因此,如果秋粮增产,将有可能弥补夏粮和早稻的减产,全年的粮食总产量也有望维持或者略高于上年的水平。

2、棉花、油料减产,其他主要作物增产。由于2001年以来国际、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大幅下降,棉农收益下滑,农民的种棉积极性下降,2002年各主产省区普遍调减了棉花种植面积。据调查,2002年全国春棉种植面积为5569万亩,比上年调减13.8%;油料由于价格走势平稳,面积在上年调减的基础上呈现恢复性增长,前期长势较好,但由于江淮地区4月中旬以后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夏油单产略有下降,总产量958万吨,下降12.2%。另据农业部门调查,糖料由于2000-2001年榨季食糖价格大幅上涨的拉动,预计面积比上年增加150万亩,其中甘蔗和甜菜都呈增加的趋势。蔬菜面积预计增加2000万亩。

3、种植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以来,各地继续加大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优质专用品种面积继续扩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夏粮中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达870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6%;优质油菜种植面积达7000多万亩,增长16.7%。二是主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压缩了粮食面积,大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中部粮棉主产区以市场为导向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加大了优质专用粮开发步伐,压缩了棉花种植面积;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的步伐加快,蔬菜、瓜果、烟叶、药材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三是订单农业继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夏收粮油订单面积达60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13%。

4、畜牧水产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国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的生产均出现增长,预计肉类总产量比上年增长3%,禽蛋产量增长4%,牛奶产量增长20%以上。1-5月份,水产品产量达131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2%。其中:海洋捕捞474万吨,下降3.9%;海水养殖299万吨,增长7.9%;淡水产品540万吨,增长5.1%。预计全年的畜牧业、渔业生产仍将保持稳步发展的势头。

乡镇企业稳定发展经济总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2002年1-6月份,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50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营业收入82816亿元,增长8.7%;出货值4788亿元,增长11.3%;实现利润3446亿元,增长8.3%;上交税金1358亿元,增长9.9%。各项主要指标均比上年同期略有回落,但基本保持了协调稳定的运行态势。

促进上半年乡镇企业平稳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技术改造加快。据23个省市不完全统计,乡镇企业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近15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其中40%以上是技术改造投资,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2)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各地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着重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形式的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示自己的优势,推介自己的项目,使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3)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2002年以来,各地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作为乡镇企业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的主攻方向,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各类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4)各类乡镇企业园区的崛起,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国有各类乡镇企业园区近万个,入园企业总体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

当前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1)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3)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仍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4)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乡镇企业产品出口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从全年的趋势看,乡镇企业的发展既有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从有利的方面看,由于上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比较多,尤其是一些技术水平高和外向型项目的建成和投产,对2002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而从不利的方面看,由于国际、国内市场开拓难度较大,会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乡镇企业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预计今年下半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体将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年乡镇企业增加值比去年增长8%左右,出货值增长9%左右,略高于上年,其他主要指标也将协调平稳增长。

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回升但全年的增收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2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元,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从收入来源看,上半年的农民收入增长有以下特点:(1)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继续增加。上半年农民出售农产品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46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元,增长6.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出售种植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2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元,增长7.5%;出售牧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19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元,增长5.3%。(2)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元,增长5.2%。非农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外出打工人数继续增加,其收入增加额占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增加额的四分之一。此外,减轻农民负担和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落实,也对上半年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尽管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好于上年同期,但全年农民收入形势仍不容乐观。首先,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的较快增长主要是受第一季度大量出售上年农产品的影响。1-3月份,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人均增加23元,已经占到上半年农民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的76.7%,而这部分收入实际已经计入了上年,因此对2002年全年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不会太大。其次,从市场形势看,2002年除牛、羊肉、禽蛋外,其他农产品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都有所下降,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下降对农民增收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增加的势头有所减缓,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个百分点。四是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不利于农民增收。

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扩大

1、国内农产品市场

从2001年年底以来,粮价再度开始回落,多数农产品价格下降。据有关部门调查,2002年上半年,全国三种粮食(小麦、稻谷、玉米)生产价格平均下降3.9%,棉花下降17.1%,蔬菜下降8.9%,生猪下降2.6%。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全国31个省市区中的32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在县范围内建立的主要农产品产地价格采集系统的调查,2002年,粮食类产品价格走势的基本特点是:

(1)小麦。上半年的小麦价格走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5月份呈现平稳回落的态势。5月下旬以来出现了一波较有力度的反弹。引起连续5个月价格走低的压力主要来自供给。3月下旬受有关部门下发的“通知”影响,使得市场上陈麦供应量短期内大量增加,供求失衡,压低了小麦价格。进入5月下旬,由于小麦产量下降的预期已经形成,主产区开始惜售,面粉加工企业也加大了采购力度,推动了小麦价格的快速回升。预计下半年受保护价可能调低及进口小麦可能增加等因素影响,小麦价格回升空间将十分有限,出现大幅上扬的可能性较小,仍将维持逐步回升的态势。

(2)玉米。上半年的玉米价格出现了两次波动:先是一季度的触底反弹,之后是一个多月的调整,最后又出现了持续攀升。经过去年下半年的下跌后,今年年初的玉米价格实际上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受政策利好及市场需求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的玉米价格出现了回升。但受国际玉米市场低迷等多种利空因素的影响,产区库存被大量抛售,玉米价格再次回落。5月以来,受国际玉米价格上涨及国家鼓励玉米出口等因素影响,国内玉米价格再次企稳并稳步攀升。

(3)稻谷。上半年的稻谷价格走势与玉米的走势相似。一季度,受上年稻米减产等因素影响,稻米价格持续攀高。但4月底以来,粮食部门加快清理库存,农户也积极销售余粮,造成稻米短期供给量过快增加和价格的逐步走低。但据测算,2002/2003年度我国的稻米总消费量为13968万吨,比上年增长1.57%。下半年稻米市场价格将以稳中略升为主,优质品种价格仍将有所回升。

另据农业部对全国160个城乡批发市场和36个大中城市的调查,上半年菜篮子产品价格的总体情况是:猪肉批发价格逐月下跌,去骨统肉零售价格先涨后跌,批发和零售价格同比下降;牛肉批发价格先涨后小幅下跌,零售价格略有波动,批零价格同比上升;鸡蛋批发和零售价格先跌后涨,高于去年同期;淡水鱼批发和零售价格略有波动,总体水平低于去年同期;蔬菜批发和零售价格走势与常年季节性波动一致,趋势是先涨后跌,同比低于前两年,批零差率较高。

2、农产品国际贸易

2002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3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微增。其中,出口8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6%;进口50.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5%;农产品贸易顺差扩大到29.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7.9%。

分品种来看,粮食累计出口479.6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9%,进口159.16万吨,增长4.4%,粮食净出口320.5万吨,增长14.5%;油料(主要是大豆和油菜子)进口大幅度减少,累计进口额为7.5亿美元,下降51.9%,出口额3亿美元,下降3.4%;棉花进口4.2万吨,下降3.5%,出口5.6万吨,增长22%;蔬菜进口4.9万吨,增长5.6%,出口203.2万吨,增长12.2%;水果进口52.1万吨,增长16.5%,出口86.3万吨,增长32.9%;畜产品累计出口13.27亿美元,下降8.5%;水海产品累计出口20.2亿美元,增长6.4%。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年。最近一段时期,我国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摩擦有所增加,部分国家和地区对进口我国农产品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这表明入世对我国农业的挑战已经来临。当前,我国农业无论是在扩大出口数量方面,还是在抵御进口冲击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一段时期的农产品出口形势仍十分严峻。尽管上半年农产品市场没有出现受进口冲击导致价格大幅度下跌的现象,但潜在的压力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不仅会加剧农业生产的短期波动,而且会影响到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会使我国农民特别是主产区农民的增收问题更加突出。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继续下降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2002年上半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536亿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633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25082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15820亿元,增长6.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个百分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进一步降低。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4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2.0个百分点。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增速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都在继续扩大。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已经扩大到2.90:1,是1978年以来的最高点。从当前的趋势看,2002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可能会在上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大。

受收入水平的影响,2002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也有所加大。从消费市场的情况看,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4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2292亿元,增长9.7%;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7157亿元,增长6.7%。农村比城市低3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以农民增收为主题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针对上半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今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要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逐步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把粮棉主产区作为重点投入的区域。增加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加快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为应对今年可能再度偏重发生的灾害,各地要早作预防。要加强对病虫草害和其他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做好防灾和减灾工作,减轻灾害损失;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管理,保证全年的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2、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折时期,在种植业和农业结构调整上,要更新观念,要跳出过去那种增产和扩面的老套路。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农民自,根据各地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布局,逐步形成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发展

乡镇企业的发展目前正处在转轨时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重视和帮助乡镇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有关部门也要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制定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乡镇企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各地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改变目前分散化布局、低水平重复、结构趋同的不合理状况。

4、进一步消除城乡壁垒,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逐步推进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各项改革,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

5、贯彻落实各项农业和农村政策

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真正落实土地延包政策。要加强耕地保护,逐步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促使市场粮价回升到合理区间,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使扶贫开发逐步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发展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压缩财政开支和村级支出。同时,也要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

上一篇:民航管理信息化加速 下一篇:网事浮沉 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