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的纪律精神及对当代教育的启发

时间:2022-10-01 10:13:23

涂尔干的纪律精神及对当代教育的启发

[摘 要]涂尔干道德教育的三要素是纪律精神、个人对社会的依恋和自主自觉,其中纪律精神是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前提、是对未来的职业伦理和合格公民道德的准备。纪律精神折射着道德与法律的交叉,其特性也反映出道德法律在现实生活中足与不足。涂尔干的纪律特性具有目的性、权威性、效用性、延展性以隐性等多方面的特性,鉴于其特性提炼出其对当下学校纪律精神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纪律精神;特性;功能;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50 ― 02

本文研究主要侧重于纪律精神的特性,以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为基础,将纪律精神与规则、习俗进行区分从而更明晰道德和法律的相互关系。从纪律精神教育的特性出发,探讨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外对纪律精神的研究较多但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尤其是纪律精神的特性研究。罗素认为纪律和自由是相对的,纪律精神更强调精神层面的道德选择。涂尔干认为纪律精神是对道德的选择和法律的契约。Richard Arum侧重于对学校纪律权威性的研究与分析。国内对纪律精神的研究都是综合类的著作,纪律和理想、自由与纪律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和分析类。部分著作对道德教育思想有深刻的解读,例如戚万学的《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唐爱民的《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等,但对纪律精神特性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一、涂尔干对“纪律精神”的界定以及特征分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出现了一定范围的错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匹配,法制建设的速度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不匹配,合格公民的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环节,合格公民的养成理应成为大学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无论中外德育均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纪律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纪律教育并未取的明显的成效。纪律精神的养成涉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但纪律精神并非是刻板的要求,在更高的层次是个体内心对纪律的认可,是头脑中对纪律的一种自我约束、是社会的一种契约。

(一)纪律精神的界定

纪律在《辞海》中的解释:纪律就是纲纪法规,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立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力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精神在《辞海》中有五种解释: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神态、心神的集中与只想程度;精力、活力;神采、韵味;内容的实质。

涂尔干认为道德既有生活中的常规性兼具权威性,这两种特性的统一来源于“纪律”这个概念。涂尔干认为“纪律精神”有三种含义即“纪律精神就是使行为符合规范”、“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纪律仅仅是一种能够详细说明并强制执行所要求的行为的手段”。〔1〕“行为的本质特征是由规范决定的”,权威性是实践规范的前提条件。“道德不只是个人的习惯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约束力从外在于我们的根源出发对行为产生绝对意义上的决定作用,那么为了履行义务,为了合乎道德地行动,人么就必须体查到贯穿于道德的自成一类的权威”。〔1〕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但并不都是恶,它具有社会效用和个体效用,是实现社会和个体和谐发展的必然条件。可见纪律存在的理由是从纪律自身中推导出来的。整个生活都是一种复杂的均衡机制,打破均衡就会造成混乱,这是纪律精神存在的必要性。

(二)纪律精神的特性

根据涂尔干关于纪律精神的上述界定,笔者概括出纪律精神的如下特性。

1.目标性

纪律精神的首要特性就是目标性突出,这是纪律精神发挥作用的条件。纪律精神与韦伯的纪律概念有相似的地方,“纪律精神是人的意识通过理性做出的判断和行为”,理性主义在事物本性的基础上影响激发个人主义发展,同时理论道德和应用道德均有其客观规定性。涂尔干认为社会要有效的运作尤其只是在短期发挥作用,就必须有明确的清晰界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固定的念头或者有少量能够起作用的确切观念。〔1〕纪律精神的存在就是给我们的生活确定一个标准,使我们能够在确定的方向上前进,使我们能够明确在特定的场合应该有什么样的举止,形成维系社会关系的情感进而在其基础上取得某些社会的成果。

2.自主性

涂尔干认为纪律精神是个人自身的道德选择,是积极、主动、自主、自觉的,是源自于个体内心的。纪律精神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具有通过履行义务而得到发展的自控力、抑制力以及凌驾于他人的权威;一种类型则以主动的,富有创造型的能量为特征,这种能量是通过与道德之源本身,即社会最持久、最密切的交流而发展起来的。〔1〕就应用道德本身而言,存在于人们的良知之中,人们对道德的践行取决于人们对道德的认知。这种认知不再是单纯的外部制约,不再是一种不取决于个人偏好而个体必须服从的外部力量,纪律精神教育可将外部的道德约束转化为个人的自主行动,把被动服从转化为自觉遵守。

3.延展性

涂尔干认为纪律精神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物欲、理智、道德和情感的边界总是在不断延展因此纪律精神也必然随着这些边界不断的发展。物欲是为个体提供一种向上的机会,去展开一场彻底的斗争,一种自己反对自己的英雄壮举,而纪律恰好是赢得这种胜利的手段。〔1〕因为人的物欲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战胜自己的物质欲望,所以只有把物欲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人才会在有限的范围内达到自己的目标取得胜利,而这仅仅是阶段性的胜利。人的本性是向上发展的,在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后人会向着更高的物欲、理智、情感等方向出发从而取得更高的胜利。从这个层面上讲纪律精神是人性本身所需要的,在有限的范围内取得成功也是实现自我的一种表现。如果纪律是人们用来实现自我本性的手段,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律就必须伴随着本性的变化而变化。〔1〕

二、纪律精神的功能

纪律精神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孔孟之道崇尚道义,主张舍利而取义。假如个体能够遵守道义而达到圣人的最高品质,那么这个人的行为无疑是符合道德的。道德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社会性概念,人在集体生活中才可能出现道德。〔2〕

(一)社会效用

涂尔干认为纪律精神的社会效用是其本身和本来就有的效用,与所规定的行为迥然不同。他认为社会生活不过是各种有组织的生活形式中的一种而已,所有现存的组织都以某些明确的规范为前提,倘若忽视了这些规范,必然会招致严重的混乱。〔1〕一定的纪律精神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一个社会要想持续的存在下去就必然要有相关的约定和规范为条件,便于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遵从纪律精神不仅是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纪律精神的社会效用在于持续的保持社会健康运转。

(二)个体效用

纪律能够约束个人的行为但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约束性是限制人性的发展可以称之为恶的。涂尔干认为纪律并不都是恶的,纪律是一种个人选择、内在的契约并非完全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从其自身和人们来说是有利的,这些准则的存在也是必要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价值的实现,纪律的存在是个体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保证。如果一种制度从根本上威胁或打乱了个人的生活,那么这种制度必将失去自身存在的基础,也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失去自身存在价值的约束力必然也不能称之为纪律精神。

三、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纪律规则的制定应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范围

学校规则纪律的制定应符合三个特征:一是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二是能够明确帮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三是规则的落实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纪律的目标性特征表明纪律是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的,一旦超出限度纪律就变成了限制人发展的规制。涂尔干认为纪律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儿童对自我愿望的约束,规则的制定不仅要明确更应使儿童对自我的约束恰到好处,更好的促进儿童的发展。纪律精神的存在要求学校在制定相应的规则的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现实需要和实践能力。

(二)纪律的制定应使有利于整体的有序化进行,也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作用。

纪律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必须是积极主动的。对学生进行整体性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和学生个体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把纪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在维持学校教育秩序,显然纪律工具化了。“在某种意义上,就命令我们的规范而言,我们依然是消极的。”〔1〕工具性的纪律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绝对服从,而涂尔干认为纪律的存在是服务于个体的内在发展,训练个体对自身欲望的约束才是纪律的主要目的,将被迫的遵守转化为自觉地遵守。学校纪律的存在并不是对学生的管制,而是更好的促进学生与自我欲望的调控。发挥学生在规则纪律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儿童直接参与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在反映儿童意愿的基础上明确纪律的规范和要求,更有利于纪律的遵守与执行。事实证明,纪律的内控性不仅有利于公共秩序的构建而且能够调整儿童的脾性更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规则的制定应有教师的全程陪同。

(三)纪律的制定应从过程评价出发,是阶段性的。

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出要以完善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多元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估而言的,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完善教学设计和方法,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的评估。皮亚杰根据儿童心理和认知的特点将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的身心是不断发展,纪律具有延展性,在进行教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匹配与适合的纪律要求,将形成性评价贯穿于纪律教育过程的始终,将重视教育发展的结果转移到对教育过程的重视上来,将以学生单一的成绩为标准的评价转移到以学生能力、情感发展为主的评价上来。

〔参 考 文 献〕

〔1〕〔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王真.当代大学生纪律精神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上一篇:论教育机构与未成年学生的法律关系 下一篇:试论“营改增”对保险业的若干影响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