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能力

时间:2022-10-01 08:48:05

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能力

摘要:开展学生自主参与探究能力的意义和教学策略是提供自主努力目标、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创设主动探究空间。

关键词:自主参与;探究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56-01

我校从2010年开始开展学生自主参与探究能力的主题教研,经过两年的研究,我觉得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因为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探究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的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2)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得知识。使两大系统水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相当困难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正确认识,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1.1 我们对合作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所谓的合作学习,只是把学生的座位调整一下,让他们两人或四人坐在一起就能合作学习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合作间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强调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而这些都是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培养的。

1.2 我们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常年的教学使我们仿佛已经习惯于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绝对的权威,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老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知识的传递者为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只有首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才能继而产生方法上的变革,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否则即使形式上有所变化,也只是表面文章,而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激发学生探究的意念与兴趣,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教师只有突破固有思维,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大胆开放课堂,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才能使其享受到语文的灵动与诗意,结合语文学科的实际,在实践中我常采用下列方法。

2.1 美读吟诵,打牢根基。 课堂即阅览室,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我采用"自由读"、"想象读"、"有个性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要求学生"眼里有神情,脸上有表情,语气有感情。"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中读出收获,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真正让学生与课本对话、互动交流。

2.2 课外研趣,自主探究。 课外是课内的先声和延伸,课内是课外的演奏与开发,只有紧紧抓住教材,联系生活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教《海伦·凯勒》在结束新课前,我布置了一份作业: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都被海伦·凯勒那种超越苦难、战胜自我的精神折服,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像海伦·凯勒一样的人,请课下收集这方面的人物资料,我们将在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课后,学生十分投入,搜集了许多名人和身边身残志坚的事迹。整整一堂课学生侃侃而谈,完全沉浸在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境界里,学生的情操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净化,知识得到了拓展。

3.创设学生深入探究的氛围

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而教师本人则隐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实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教师只要把握好讨论时机,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巧设悬念,精要点拨,就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语言中碰撞出闪光的思维火花,从而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或新异的结论。

4.明确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而展开的。学生对于自主学习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教师适当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不仅要关注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主创意识和参与意识。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探究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有的侧重于字词句篇;有的倾向于内容形式;有的着重于听说读写等等。所以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投入自主探索学习之中。自学的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主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创设自学情境,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多元化,重视探究过程中学习主体的不同能力培养。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探究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一次校外作文所感 下一篇:刍议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