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场视角分析

时间:2022-10-01 08:33:28

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场视角分析

[摘要]依据知识管理的知识场理论与情景学习的场景理论,将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场划分为实习场、主题知识社区和社会知识网络三个层面,分析三层知识场之间存在的相互嵌套关系,提出连接三层知识场的动力机制,并分析每层知识场所对应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与特征。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场 学习 模型

[分类号]G203

丹麦图书与信息科学皇家学院的Trine Schreiber教授指出,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PKM)是创建信息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支持个体的学习。个人知识管理还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减少信息过载带来的不便,同时又不减少个体学习的机会。个人知识管理不是个体孤立的活动,而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沟通的过程中进行的。本文结合知识管理的知识场理论与情景学习的场景理论,提出并论证个人知识管理的三层知识场,为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个人知识管理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

1 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场的确立依据

1.1知识场的类型

在知识管理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知识交换和创造的场所称为“知识场”或“Ba”。Nonaka将Ba定义为:“知识创造、共享、活动所共有的环境”。Ba使得那些具备共同专业技能并有着共同兴趣的人们聚成一个群体。这些组织有序的群体经常会从一些复杂的系统中得到大量的支持,当群体成员在空间上被分开的时候,通过这些系统,他们仍然可以进行合作和交流。大多数组织还将利用会议以及其他实际的或虚拟的社会空间,为其成员创造一种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Nonaka提出了4种类型的Ba:①原始情景型,个人之间共享感觉、感受、经验以及思维模式的场所,这是个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的场所(individual,face―to-face interaction);②集体互动型,隐性知识实现显性化转变的场所;③网络型,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互动的场所,通过它,人们可以将新的显性知识与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结合,从而在整个组织中生成新的知识;④演练型,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主要场所,其目的是通过有效的体验将知识内化。

1.2个体学习的场景

情景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所处的场景有三个层次:①实习场,实习场强调的是为学习者创设特定范围的行为或经验,在这个情境脉络中,学习者能够实践到他们将在校外遇到的具体工作或任务;②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理论的倡导人Etienne Wenger认为,实践共同体就是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工作或者共同的兴趣的一群人组成一个非正式团体,就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促进知识共享,加深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③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实践共同体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实践共同体之间彼此交叉,形成对社会环境的嵌套a从学习的角度分析,社会环境不仅是实践共同体的依存场所,更是共同体进行学习时所需资源的来源。

2 个人知识管理场空间的划分

2.1三层知识场空间的确立

个人知识管理知识场的确立,需要同时兼顾个体的认知情景与知识管理场所两方面的因素。参照个体学习的场景极Nonaka提出的知识转化场所,本文将个人知识管理的知识场定位为以下三个层面:

・实习场。学习个体独立完成知识管理的具体情景,在这个层面,个体面临的学习任务多为问题解决式的,学习多表现为特定文化的个体化获得,即外部知识与信息的内化。

・主题知识社区。由多个学习者因共同的学习主题或学习任务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知识场景,其暗含的学习机理是主题合作学习。从社会关系角度看,社区是指人们在一定位置上的互动和由这种互动产生的群体。学习是实践共同体所组成的群体就某些主题所进行的持续参与过程。

・社会知识网络。全体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将形成社会知识网络,其暗含的学习机理是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主义学习。美国科学基金会(NSF)(1999年)给知识网络的定义是:知识网络是一个社会网络,该网络提供知识、信息的利用等。知识网络关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知识整体。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知识网络可以被定义为是对生产、共享和利用一个共同知识仓库的个体之间的合作。在这个网络中,每个人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人人都有自由选取知识与信息的权利。社会知识网络包含着由全部社会知识组成的庞大网络体系,个人知识是构成这一庞大知识网络的具体节点。

2.2三层知识场空间的相互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三个不同层次的知识场空间不是割裂的、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嵌套的。

2.2.1实习场嵌套于主题知识社区中从学习个体的视角进行分析,当学习者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其所处的知识场空间属于实习场;而当多个学习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主题时,他们所处的知识场空间属于主题知识社区。因此,实习场是嵌套在主题知识社区中的。

2.2.2主题知识社区是社会知识网络的子网络现有研究已经发现,现实中的多数网络由许多子网络构成,这些子网络内个体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而子网络之间个体的关系比较稀疏,这一现象在社会网络中尤为常见。Newman将异构网络中由不同性质、类型的节点组成的关系丰富的结构称为“社区”。由此可见,主题知识社区是整个社会知识网络的子网络,是因某些特定的学习主题或学习任务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主题知识社区可以是无国界的,但一定是有边界的;而整个社会知识网络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网络,既无国界,也无边界。

无论如何划分,个体学习与知识管理的空间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因此,无论是实习场还是主题知识社区,都嵌套在社会知识网络中。由此,三层知识场的主要区别也就更加明显,它们各自的物理空间大小不同。具体来说,实习场――主题知识社区――社会知识网络是基于“个体――群体――整个社会”的三种不同层次的空间描述。其中,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可见,主题知识社区介于实习场和社会知识网络之间,并将两者紧密相联。

2.3知识场的动力机制

需要说明的是,将个人知识管理模型的场空间划分为三个层次,并不代表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践被三个空间所割裂。之所以进行划分,更多是为了研究的便利。事实上,个人知识管理的三层知识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场中的各种知识流是联结三层知识场空间的动力机制。在三层知识场中存在4种与个体学习相关的知识转化类型――外部知识的内化(D1)、社会知识的联结化(D2)、个人知识的外化(D3)以及个人知识的社会化(D4)。由这4种类型的知识相互转化生成的知识流是联结三个知识场的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

在4种知识转化中,

社会知识网络中的知识需要先经过某些社群进行联结化,然后才能实现个体层面的知识内化,因此,联结化是内化的前提;而个人知识必须先经过外化,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化。这4种类型的知识转化形成若干知识的流动。这些知识流是知识场的动力机制。

3 不同场空间对应的PKM功能

3.1实习场中的PKM:知识获取、应用与创新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对信息加工的能量是有限的,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是不可能的。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加工处理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实习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功能包括以下方面:①信息获取:根据知识缺口分析,明确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使用技术工具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②信息存储:对资源存档,考虑资源的可用性与可获取性;③信息应用:在搜集到的零散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制定关系信息使用的计划与列表,并使用文件夹、数据库、网页等工具组织信息等;④知识创新:在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应用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和观点,完成知识的创造。通过已有知识产生新的创意以及依靠激发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是个人知识创新的两种方式。

3.2主题知识社区中的PKM:知识合作与共享

在主题知识社区中。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2.1参与主题知识社区对于学习者而言,积极参加各种主题知识社区的交流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个体和社区中的其他个体组成的群体(也称为学习共同体)构成一个相互嵌套的互动网络。个体通过对主题任务的探索推动着知识社区的发展,知识社区则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机会影响个体学习。

3.2.2促进知识转化在主题知识社区中,个人知识必须先经过外化,才有可能被别人分享。学习个体需要采用知识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如文字表述、图示表征等方式促进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除了将个人知识外显化之外,学习个体还应及时将主题知识社区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与信息加以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3.2.3进行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个体之间或组织之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的知识。在主题知识社区中,知识共享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个体分享主题知识社区中的知识,包括社区平台上的知识、社区中其他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二是学习个体将自己的个人知识与他人共享。为了促进主题知识社区中的知识分享,个体应注重通过一定的方法、策略促进相关知识转化,同时还要乐于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区。

3.2.4促进知识创新个体在与他人交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方法与技巧,都属于创新型知识。个体应及时将这些知识加以记录,并再次与他人分享。

3.2.5完善社区和个人知识无论是主题知识社区中个人知识衍生的创新知识,还是其他学习个体提供的有价值的知识,都将成为主题知识社区知识库的组成部分。同时,个体在参与主题知识社区的过程中,其个人知识也得到扩充和创新。

3.3社会知识网络中的PKM:创建网络联结

在这一层面,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3.1创建个人知识的“网络身份” 在知识网络中,个体想要找到进入网络后的归属感,就需要确立自己在知识网络中的“身份”。很显然,个体在网络中的存在形态不是个体本人的长相、年龄等身体特征,而是个体在网络载体上发表的一些文章、图片或声音等“人工制品”。一些众所周知的、已经被公开的社会知识或科学知识并不能代表个人知识,只有那些个性化的、真正属于个人创造的知识,才能作为个人知识的身份象征。利用社会性软件创建个人知识门户是确立个人知识网络身份的有效方式。个体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言论、观点在个人门户中传播,从而形成个人知识的网络身份象征。

3.3.2创建与关联人物、资源的联结 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者通过与知识网络建立联结以保持在各自的领域中不落伍。个体在社会知识网络中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创建与关联人物、资源之间的联结。正如在社会性软件“好看簿”中的一位用户所说,“在好看簿中,‘我’是一个节点,是好看簿网中的一个‘节点’,与‘我’相关的其他节点是跟‘我’相关的内容与跟‘我’相关的人”。

3.3.3扩充个人与整个社会的知识个体在参与社会知识网络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各种知识与信息,更重要的是,个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转化为社会知识,个人的社会价值在此空间中得以体现。从学习个体出发,个体在与社会知识网络建立联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从外界汲取知识和信息,其个人知识也得到发展和扩充。综上,个人知识管理的三层空间及其功能模型可以用图2表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跨越了三层不同的知识场空间,并在各个空间中发挥不同的作用:①在实习场中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主要是对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并促进个人知识的创新;②在主题知识社区中实施个人知识管理要重点关注促进个体在主题知识社区中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并促进在此过程中的各类知识转化;③在社会知识网络中,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创建学习个体与他人之间的联结,并促进个人知识与社会知识的相互转化。

上一篇:基于隐喻视角的信息可视化系统比较研究 下一篇:面向移动浏览的内容服务集成框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