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01 07:13:45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研究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校长专业发展理论和培训理论的指导下,为达到校长培训目标而组织各种培训资源、选择恰当的培训策略、科学设计培训过程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结构化的操作程序,是体现校长特点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培训范式。

一、 专题性理论讲授培训模式

专题性理论讲授培训模式是长期运用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一种主要模式。它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主要用于对中小学校长进行政治素质和教育管理素质等理论方面的培训,在短时间内较系统地传授知识,提高校长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这种培训模式在“理论至上,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价值观指导下,在提升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拓宽知识结构、把握基础教育改革脉搏、启发办学思路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培训效果。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从提高校长专业知识素养的需要出发,确立校长培训的目标,根据培训目标选择核心培训课程,聘请优秀的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实施培训活动[1]。但这种培训模式过于以培训机构和专家为中心,偏重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培训目标要求整齐划一;多数课程设计自上而下,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学校实际,对校长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不足[2]。

二、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它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情境,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用于校长培训中,是指围绕一定的培训目标,选取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培训的校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思考,经充分讨论并作出各自判断的一种教学培训模式。在这种培训模式中,校长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研究、总结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也可以使校长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组织专家编写和精选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呈现这些案例,现场组织分析研讨充分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其次是要培养善于组织案例教学且又具有实践智慧的培训教师,这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三是这种培训模式还容易忽视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学习,导致经验型管理定势。

三、 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又称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和知识建构过程。它于上世纪90年代从医学教学引入到校长培训中,它要求校长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校长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这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关注能力培养和参与性教学,非常适合于中小学校长培训[4]。

这种培训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校长和教师都参与问题的选择与培训内容的确定,这就能更好地做到按需施教。问题确定以后,培训者把问题呈现给校长,校长面对不确定问题的解决过程有着极大的思维和尝试空间,这就能促使校长把学习理论与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校长在研讨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甚至能在培训中形成探究的氛围,演变为课题开展研究活动。校长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因此,这种模式在校长培训中大多演化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修一体化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确立培训目标,依据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来选择培训内容;根据培训目标与校长需求来安排讲座的内容和研讨的主题,培训教师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组织校长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校长围绕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启发新思想。这种培训模式要求培训机构有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强大的教师队伍,否则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培训耗时费力,成本较高,很多培训机构望而却步。这种培训模式为用而学,容易陷入实践至上,使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四、 教育会诊培训模式

教育会诊培训模式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是让校长通过学习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过程中提升校长的专业素养。这种培训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因为以前的校长培训都局限于专家讲校长听的课堂,内容深奥,方式简单,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教育会诊培训模式将校长组织在一起,大家集体致力于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使校长有效地将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与自己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这种培训模式的过程结构一般为:理论学习研讨阶段,校长自己设计学习活动,进行个别学习,专家引领提升理论素养;参观考察学习阶段,校长认真听取所在学校情况介绍,深入教育教学实际亲身体验与观察,学习了解他人经验;集体教育会诊阶段,校长围绕会诊学校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各抒己见,根据所学理论对考察学校进行集体会诊,会诊时出现的各种观点无需统一,可请教育专家进行点评,以使参与者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但教育会诊培训模式的培训效果对专家工作的依赖性较大,加之每个学校的实际差异,所得结论在推广使用时有很大的难度。

五、 同伴互助培训模式

同伴互助培训模式是由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的教学管理研究所设计。它以教学领导特性、校长需求及成人学习特点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同伴的相互观察,了解相似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比较和对照不同的领导类型,通过反思、借鉴,提高其管理能力[5]。校长培训中的校长本身就是很好的培训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既可以帮助校长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和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又可以给其他校长以启迪,促使校长关注自身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上一篇:试论角色表演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及其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