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就是诗

时间:2022-10-01 05:43:08

我们的生活就是诗

在多次论战中,现代诗遭到批评,包括无韵律感、诗质不足等,挨轰最多的可能要算是晦涩难解了。然而有些批评者竟谓古诗易懂,不像现代诗不知所云。呜呼,此需何等学养才敢说这样的话?殊不知关于古典诗词,从古到今,从笺注到本事到今注今译,多少解说方式,帮助我们对作品的了解。倘使无批注,莫说诗的特殊语法与生僻字词普通读者难谙,光是诗里的典故,就足以令人却步。

文言古诗需要诠释,白话新诗难道不需要?于是多年来总有热情的爱诗人,从事现代诗的赏析与导读工作,或诉诸笔墨或形诸教学,罗青、向明、丁旭辉、萧萧等,都是有心人。有的出版专书阐释,有的散见于各类诗选的导读或篇后评述,也有的在课室传道、授业、解惑,就像传道士一样,传递诗的福音,告诉大家,诗不是那么冰冷,那么晦涩难读。

他们不一定是诗评家或研究者,但都是“说诗人”。“是谁传下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郑愁予名句,不妨改写为“是谁传下说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这些说诗人或许不如说书人受欢迎,然而他们始终默默地,在诗集市场黯淡的昏黄夕暮中,一步一脚印,引领爱诗的读者前行,跨入诗学门槛,走进诗的殿堂,悠游于诗的国度。

凌性杰、吴岱颖也是这方面的有心人。成绩见诸这本《更好的生活》。

这是他们的系列写作计划之一,之前以课本的文言文、古典诗为赏析对象,这回以现代诗,且撇开教科书的选文限制,但从字里行间的口吻和取材标准清楚可见,仍然以老师与学生为诉求对象。

然而凌性杰、吴岱颖重点不纯然于赏诗或解诗,不是好诗分享,更不像学者持手术刀或用尺度衡量作品那样,以科学盖过文学。在书里,他们分享对诗的感动与启悟,各种心情、心思与心事,扣合诗作主旨而来。行文以抒情为基调,诗意饱满,感性发抒与知性论述合一,可当散文看,可当诗选看,也可当诗话看。

《更好的生活》所选诗作,通畅易晓,是以不需逐句解释,诗评的意味很淡,尽管如此,多处仍可见评论功力,例如诗的音乐性,凌、吴二人都注意到且能指引出作品里音乐节奏的安排。但两位作者更在意的,是想唤起美好的文学灵魂,于是必须用易懂的语言,推介易懂的东西,就像美术展的导览者,不可能一笔一画地分析笔触,但求演绎画作的精神内涵、作者风格,以及更多从作品延伸出来的美学。

这部分何其重要。面对作品,不只要懂字义,且要进入情境,欣赏其中美感,这些都需要老师引导或更多的专文引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在中学,白话课文老师多略而不教,事实上,比起文言文解释翻译很快就能塞满一堂课,白话文反而难教,需要堂数可能更多,多出来的时间就是用来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殿堂,让文学教育落实在生活情境。这需要很深的功力,老师有时力不从心。凌性杰、吴岱颖跳出来,分享经验,也算功德。

而更大的用心,一如书名,是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则来自文学的陶冶,尤其是诗(本书锁定现代诗,或称白话新诗),要与诗对话,藉诗与灵魂对话,话生命的曲折起落、甘甜辛酸。相对于庸俗纷乱的现实,诗,是追求,是抵抗。反过来说是逃避也未尝不可,诗成为心灵庇护所。

一旦走进诗的世界,一旦喜欢上诗,就会发现,诗,无所不在。生活与诗长相左右,我们的生活就会有所不同,诗的调性也不太一样了。书中有一篇《现代诗生活》,谈陈黎的作品《在我们生活的角落》。“诗生活”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诗”。此文引用陈黎诗句说,“在我们生活的角落住着许多诗”。整篇除了赏析陈黎诗作、分析陈黎风格,同时阐述诗创作的奥秘,是篇很好的诗话,但论述尽贴着诗作而来,未空谈理论,亦非拾原作者牙慧再说一遍。

书中另有一段文字,出自凌性杰之手,道尽诗的救赎力量:“所幸我们有诗,用语言的声调与节奏,重新组构一个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我们可以栖居,往事定位,经验、感情、回忆都有家可回。”

不得其门而入的诗界外行者,恐怕难以想象,诗句如何“重新组构一个世界”?奥秘其实就藏在这本《更好的生活》各个篇章。例如讨论罗智成的《荀子》时,再一次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诗的热情与信仰。作者以坚定的信念告诉读者,诗是武器,用来抵挡不快,抵抗不完满的世界;诗带我们去远方,是生活的想望,纵然光点微微却总能在漫漫长夜引我们循亮寻路前行。这里头含有一种“看似无用,却有大用”的哲理。

本书各篇大致以几类模式开展,或和学生对话,或述自身经验,或谈诗人轶事。但每一种写法均贴着诗作运转。即使直接以诗人事迹切入,重点也不在作家轶闻或生平简介,而是藉由彼此交往(罗毓嘉)或耳闻的诗人二三事(顾城),窥探他们的内在世界,以诗人之事印证诗作内涵。各篇也非单调地以固定形式表现。依写作体例,每篇须照应诸多面向,如果不能照顾周全,则写来必然卡卡呆滞。作者展现此技艺,了无痕迹。举评论焦桐诗作为例,初以香港美食朝圣之旅开展,继之以美好食物勾起的美好想象,再回溯生命中与“吃”结缘、欲念生起的当初,最后才切进此诗,末尾复扣回前述的自身经验。分合圆满,笔端游走自如。

“诗人应该是引路人。”两位教师作家对诗的期许如此深远,对诗的无用之用如是肯定,可知涵泳其中,感情之深,也可见推介诗的用心与用意。

上一篇:宝瓶文化:让年轻人靠近梦想 下一篇:[李海鹏] 陌上少年来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