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石涛艺术理论及其影响

时间:2022-10-01 04:39:21

浅析石涛艺术理论及其影响

摘 要:石涛,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作为一位在画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一位在中国画论史上集大成者、一位借古开今影响近代美术的先驱者。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殊的时期(传统绘画即将走向近代绘画变革的时期),他的画论理念、技法特色、前传后承,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

关键词:一画;继承;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047—01

一、引言

每一个时期都出现了优秀的艺术家及不同的艺术面貌。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是社会基础与社会制度不断受到挑战而动摇的时期。对于艺术领域来说,艺术发展也出现了短暂的停滞。但就是在这停滞不前、暗淡无光的大背景下,却闪耀着一位在中国绘画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石涛。

二、石涛艺术理念的根基

在《石涛画语录》的开篇章中便提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平,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这“一画”之法便成为了石涛艺术哲学的原范畴,成为了他艺术理论的根基。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一画”究竟是什么呢?

在原始之时,本来就没有什么“法”可言,“一画”的出现,代表着“法”的就立。“一画”也成为了我自己的“法”,而非古人规定的法则,这成为了石涛基本论述的概括。简单的几句不仅描述出自己的艺术观点,更重要的是他所描述的也是宇宙的本根、万物之源。“一画”的建立,是“一”与“万物”的相对和相联系,是主观与艺术审美的统一。它的内涵是宇宙的统一性,其中包含着“二”或“万”的内容。在石涛眼中,生活是绘画笔墨存在的基础,并主张笔与墨与自然的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一”的价值,才能领会这“一画”之法。 在我们看来,这“一画”之法,并非是指出某种具体的方式及事物,它实际上是一种对世界观的认识,是对“法”的一种理解,它包含着佛教、道教、禅宗等等一系列的价值观,是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理,每个人所理解的层次都是不一样的,眼中拥有着自己认知的“一画”之法,它的范畴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遍性的意义,而是有着“玄而又玄”般的升华,这也使得石涛艺术思想变得多样性。正如他所在《画语录》中提到的:“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

三、石涛艺术理论的影响

(一)对本体化传统思想的冲击和反叛

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具有创造力和艺术个性的人物,石涛的一生,都在与因循守旧作斗争。在摹古之盛的明清画坛,各家各派虽然相互攻击,但是最终归为传统。但对于石涛来说,虽然身受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但是他一反潮流趋势。在以“一画”为根基的绘画思想的指引下,主张 “古为今用”、“具石以化”、“是法非法,即成我法”,试图摆脱一切本体思想的束缚,从而进入一种对古人思想无所依傍的,完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思想天地。

(二)对本体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美术史中,绘画理论的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早期的,也有后期的,既有本源的,又有异化的。我们知道,任何一位画家,在初学绘画艺术的前期都是受传统的思想影响,总是在绘画思想发展的某一阶段介入其中,从而学习绘画,走向一条艺术大道。对于绘画发展的本体化传统思想,也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置身其中的画家,任何一位画家都不可能不接受它的感召、提示和约束,即使石涛也不例外。在他的绘画思想中,既可以看到他继承传统的宋元博大文化,在传统思想模式中学习,有意无意的接受着本体传统的影响。同时又能看到他发展传统的一面。在他艺术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传统思想来寻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了他所认识的问题。在他的眼中,尊奉古人的思想成就,反对的是将传统的思想看作是绘画思想的终结,成为一种定式。

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一切有价值的创造都是传统的延续,都是传统的再创造,才成为新的传统。正是因为石涛思想的先进性,加以长期的艺术实践,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自身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自己的“法”。这正是石涛思想的过人之处。由此同时,石涛以毕生的精力和力行的感受而用艺术的手段来建立他内心的艺术情感,使艺术的本身价值得以升华,使简单的笔墨语言转化为自身的蒙养之功,使艺术追求的价值超越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使艺术的一种自觉提高到人的自觉,展现了艺术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教育出版社,2003,162.

[2]曹玉林.王原祁与石涛[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126.

[3]黄剑.搜尽奇峰[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80—90.

[4]杨惠东.清初四僧绘画[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上一篇:对于“舞蹈侧重于技术技巧”误区探究 下一篇:由褚遂良两种“圣教序”看其在初唐书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