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输血反应原因及其治疗与预防初探

时间:2022-10-01 03:51:33

80例输血反应原因及其治疗与预防初探

【摘要】 目的 分析引起输血反应的原因及发生情况,进一步探讨其治疗与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发生输血反应的80例患者进行筛检和分析。结果 本组所发生的80例输血反应患者中,发热反应41例(51.3%),过敏反应28例(35.0%),溶血反应6例(7.5%),其他(细菌污染血液反应、血循环超负荷反应等)5例(6.3%);本组共有10例检出抗体,检出率为12.5%。结论 全面、充分认识输血的风险,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科学合理地使用血液,并在输血前对患者及献血者做全面的免疫血液学检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输血反应; 免疫血清学; 治疗; 预防

输血作为临床上一种常用的替代性支持治疗手段,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推广,血液制剂种类也不断增加,输血的应用范围正在日益扩大[1]。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可以引起轻重不等的输血反应,对于较严重的输血反应,如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处理,往往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输血反应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摆在众多临床医生面前的重要课题。2005年12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发生输血反应的80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以探讨输血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选择我院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80例,患者分布在手术科室、内科、肿瘤科、血液病、妇产科等。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0~68岁,平均47.8岁。

1.2 试剂与仪器 ABO标准血清及广谱抗人球蛋白血清、筛选细胞、谱红细胞、抗-D、抗-C、抗-c、抗-E、抗-e血清、1%木瓜酶溶液均由上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ABO定型试剂为长春生物制品所生产;Rh定型试剂、抗球蛋白试剂均为进口试剂;凝聚胺试剂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A型和B型标准红细胞由本室自制;细胞洗涤离心机则为日本进口仪器。

1.3 检测方法 利用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根据文献[2]的方法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分别对患者的ABO、Rh血型进行复核,对患者的红细胞、血清进行直接抗球蛋白实验、抗体筛选、抗体鉴定,用盐水介质、间接抗人球蛋白介质、酶介质进行相容性实验。同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交叉配型实验,选择反应阴性的供体血小板输注。

2 结果

2.1 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与分布情况 本组所发生的80例输血反应患者中,发热反应(体温在输血后比输血前上升1 ℃为输血发热反应)41例,占总数的51.3%;过敏反应(荨麻疹、皮疹等)28例,占总数的35.0%;溶血反应(胸闷、呼吸困难等)6例,占总数的7.5%;其他(细菌污染血液反应、血循环超负荷反应等)5例,占总数的6.3%(见表1)。

2.2 血清学免疫检测 在对本组所发生的80例输血反应患者进行血型血清学免疫检测中,共10例检出抗体,检出率为12.5%(10/80),其中7例为血小板抗体,2例为Rh血型系统抗体,1例为ABO血型系统不规则冷抗体。

3 讨论

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新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其大致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种类型。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血液反应、血循环超负荷反应及非心源性肺水肿等[3]。其中以发热和过敏反应最常见,据国外文献报道,该类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4.0%~37.0%[4];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40%[5]。随着临床成分血的应用以及血液制品中白细胞的有效滤除,减少了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的发生;而由Rh血型抗体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在临床较为多见,常发生在输血后的2~10 d内。

发热反应系多次输血后受血者产生同种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再输血时,可与供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或血小板溶解而释放致热原所引起。通常认为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反复输血,患者体内产生多种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体反应,进而导致临床过敏反应发生。本组所发生的80例输血反应患者中,发热反应41例,占总数的51.3%;过敏反应28例,占总数的35.0%,两种不良反应占绝大多数,并且主要发生在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中,使发生输血反应的机会增加。而溶血反应主要是因血型配合禁忌,或输入了红细胞已被破坏的血液,比如血液的保存超过有效期或血库保存血液的温度不当,在室温内放置过久等均可引起。以上几种不良输血反应是临床输血中常见的副作用,严重时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加强观察,一旦发生输血反应,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本组血清学免疫检测结果显示,共10例检出抗体,检出率为12.5%,这表明不能达到血型完全配合性的输血是导致临床免疫性输血反应严重的主要原因[6]。而血型的配合性输注,使献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匹配与相容,是避免发生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的根本保证。这就必须对受血者以及献血者进行全面的血型血清学检测,包括正确的ABO定型、Rh血型检测、不规则抗体筛查等免疫性抗体的筛选,联合使用多种检测技术(凝聚胺法、酶法、间接抗人球蛋白法等),以提高血型配合型输血程度,为患者找到在免疫血液学方面相容的血液成分。另外,国内学者赵秀萍等[7]利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成分血液中的白细胞等,也可有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

总之,输血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项基本操作,确保临床的输血安全是最终目的,要提高输血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只有全面、充分认识输血的风险,了解降低风险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科学合理地使用血液,才能将此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同时,需要在输血前对患者及献血者做全面的免疫血液学检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 王利军,韩明清,吴新花.输血反应的紧急应对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32-133.

[2] 刘达庄.免疫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5-220.

[3] 王学谦.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种类型及其机制[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0,23(3):242.

[4] Vo TD,Cowles J.Platelet washing to prevent febrile reactions to leucocyte-reduced transfusions[J].Transfus Med,2001,11(1):45-47.

[5] 何安聪.316例输血反应临床探讨[J].医学信息,2009,22(3):43-44.

[6] 刘达庄,朱俊,朱自严,等.免疫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及预防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3):159-160.

[7] 赵秀萍,杨晨曦.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效果的检测[J].社区医学杂志,2005,3(4):82-83.

(收稿日期:2011-08-26)

上一篇:脑卒中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调查与干预措施 下一篇:某化肥厂职业卫生现状调查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