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患者组织中MIC―1及TGF―βRⅡ的表达及其与食欲减退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10-01 02:31:55

肠癌患者组织中MIC―1及TGF―βRⅡ的表达及其与食欲减退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肠癌患者组织中MIC-1、TGF-βRⅡ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食欲减退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3个月前后34例晚期肠癌患者组织中MIC-1、TGF-βRⅡ的表达,并进行食欲评分、体重指数计算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前34例患者MIC-1及TGF-βRⅡ的表达分别为6.00±1.09和7.44±0.95,3个月后有6例患者死亡,MIC-1表达升高为8.66±1.25,而TGF-βRⅡ表达下降至5.04±0.78,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

【关键词】 肠癌;MIC-1;TGF-βRⅡ;食欲

结直肠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2007年美国新诊断结肠癌病例约112340例,死亡52180例,位居肿瘤相关死亡因素第2位。随着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逐年上升,平均年增加3.9%和4%[1]。巨噬细胞是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显示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gytokine-1,MIC-1)及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与肠癌关系密切,并与肿瘤相关性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有关,本研究就MIC-1及TGF-βRⅡ在晚期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欲、体重的关系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7――2011.7在湖南省马王堆医院消化内科及普外科就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34例,均经病理切片确诊。按照2003年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肿瘤联合会联合制定的TNM分期法,肿瘤分期为Ⅲ-Ⅳ期。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52-77岁,平均65.18±7.12岁。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本试验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受试之前未服用激素治疗,并拒绝行手术、化疗等特殊治疗,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1.2 研究方案 所有患者于研究前进行食欲评分、体重指数计算,相应肠癌组织蜡块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IC-1、TGF-βRⅡ。3个月后随访,再次行食欲评分、体重指数计算,并复查肠镜,夹取癌组织行MIC-1、TGF-βRⅡ检测。

1.3 研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癌组织中MIC-1和TGF-βRⅡ的表达。MIC-1及TGF-βRⅡ单克隆抗体均购自北京Bioss生物技术公司,免疫组化检测试剂和浓缩型DAB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MIC-1工作稀释度为1:100,TGF-βRⅡ工作液浓度为1:70。具体步骤依照试剂所提供使用说明进行。

1.4 染色结果判定 经免疫组化法染色后,在OLYMPUS双目显微镜(×400)下观察并采集信号,使用Image-Prolus6.0病例图像分析软件法分析图像信号。染色阳性细胞为胞浆呈棕黄色或棕褐色,染色的强弱用积分光密度值(IOD)表示。

1.5 食欲评分标准 制定食欲评分表,与研究前比较患者食欲较前严重下降或不想进食,每日摄食量较前减少>2/3计为2分;食欲较前明显下降,1/3

1.6 体重指数计算 计算公式:BMI=体重/身高2(kg/m2)。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2.1 MIC-1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见图1所示) 研究前34例肠癌患者MIC-1染色均为阳性,主要定位于癌细胞及周围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见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其IOD值为6.00±1.09。三个月后随访有6例患者死亡,其余28例患者均行肠镜复查,检测到MIC-1阳性染色细胞较前增多,呈棕黄色或褐色,染色较前加深,在癌细胞及周围细胞的细胞质中呈弥漫性分布,其IOD值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TGF-βRⅡ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见图2所示) 所有患者标本中均可见到TGF-βRⅡ的阳性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可见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三个月后生存患者肠癌组织中TGF-βRⅡ的表达较前降低,阳性细胞减少,细胞染色变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研究前后患者食欲评分及体重指数变化 3个月后随访患者食欲评分减少,体重指数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晚期肿瘤患者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现象十分普遍,严重者进展成恶病质。有研究发现,22%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归于恶病质,而不是肿瘤本身。摄食减少可引起脂肪组织和骨骼肌减少,机体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导致各脏器、组织萎缩和功能下降,免疫功能的全方位损害,抗肿瘤治疗耐受性下降,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均明显升高,加重病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TGF-β是一类功能复杂的多肽类细胞因子超家族,它通过与细胞膜上的Ⅰ-Ⅳ型受体结合,发挥其各种细胞信号传递作用,它不仅具有抑制上皮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的功能,还对多种上皮性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起负向调控作用[2]。有研究认为TGF-βRⅡ型受体基因突变致细胞失去对TGF-β的生长抑制反应可能是导致肠癌发生并进展的主要原因[3]。从蛋白检测水平来看,大肠癌中TGF-βRⅡ其阳性表达率只有44.64%,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和腺瘤组织[4]。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3个月后随访进展期癌组织中TGF-βRⅡ表达亦较前减少,其IDO值下降。

MIC-1蛋白是人TGF-β超家族的分支成员,正常生理状态下在前列腺、结肠、脑、肝、胰腺等组织中不表达或呈低表达,但在炎症、肿瘤发生时则大量表达[5]。它广泛参与细胞凋亡、分化、增殖和机体炎症反应的信号传递,在肠癌组织中MIC-1随直肠癌分期升高、浸润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而明显升高[3]。Johnen的研究发现,过渡表达MIC-1的肿瘤大鼠,其摄食量比正常大鼠减少32%,并伴有能量消耗的增加。当MIC-1被相应的抗体阻断以后,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均能被逆转,其中每注射1mgMIC-mAb就能使体重增加约14%,而在连续使用17天后,体重基本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TGF-βRⅡ作用于下丘脑弓状核,从而介导对食欲的控制,导致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在本研究中,MIC-1蛋白的表达随着肿瘤的进展而升高,3个月后MIC-1的IDO值较前明显增加(P

参考文献

[1] 万德森.结直肠癌流行病学与预防[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17):3-7.

[2] 王勇,许建明.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与结肠癌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13):1036-1039.

[3] 王朝晖.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基因突变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作用[J].肿瘤防治研究,2006,33(7):509-511.

[4] 王朝晖,张雪梅.大肠癌中转化生长因子BⅡ型受体及周期素D1表达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2):94-96.

[5] 付超.MIC-1作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1,9(4):356-360.

上一篇: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手术治疗研究 下一篇:篮球运动对促进我校学生身心健康作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