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文化对陶艺创作的启示

时间:2022-10-01 02:03:52

禅文化对陶艺创作的启示

[摘要] 禅,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文化,以其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以其对真实人生的追求,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喜爱。禅文化作为宗教文化的一大主流,有着其独特的内涵、特征和审美意识,对禅文化的认识和深入,也许会给我们的陶艺创作带来些启示。

[关键词] 禅文化 陶艺创作 创作启示

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金婆罗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这时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于是,释迦牟尼就将法门付嘱迦叶,禅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禅,是一种文化,虽然古老,但不陈旧。

禅文化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是无言教的宗教。抛开了外相的约束,以人为本,重在内心的体悟,是对感性和理性的超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是直接的心心相印,他没有语言,不立文字,在这一点上禅与艺术是相通的。禅是直指人心的,艺术是心领神会的。语言文字可以起辅助作用,但它是引导人们产生真实的感觉,而非概念。

陶艺是艺术,也是一种文化,正因为这样,禅文化与我们的陶艺创作在某些意义上讲是相通的。正是禅与艺术的相通,才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细细体验……

一、禅文化简述

1.什么是文化

谈到文化,一般人都把它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则是仅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如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等。实际上,这种理解仅仅是一种现象上的描述,并不是“文化”的本原意义。“文化”一词,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有独特含义的。

“文”,原指鸟兽皮毛之色彩、花纹,后引申为文字、文辞,礼乐制度,法令条文,文雅的仪表,以及与武相对的怀柔的教化手段等等,有时还作动词用,当“文饰”、“妆饰”讲。“化”主要是指“教化”。合而言之,“文化”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个体、社会和环境的德化与美化,以及相关的创造活动和精神产品。

2.什么是禅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八个主要派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不同的派别有了不同的命运。尤其不可忽视的是禅宗,禅宗作为一个独立宗派出现,是从唐代开始的。⑴它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更多更新的内容,有了浓厚的本地特色,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传,并由于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加入到参禅、悟禅的行列,故衍发出形形的禅文化。禅文化就是借助禅的理念、禅的智慧、禅的修行方法,实现个体、社会与环境的德化与美化。

(1)禅文化的基本内容。禅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个层面:一是禅的理论与禅的证悟。这是禅文化的核心,或者说活的灵魂。它纯粹是一种精神的净化和提升过程。可以称为“禅心”;二是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禅是不分职业和场所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落实禅、运用禅、体现禅。生活中的每个场景,也同样如此。走路中有禅,喝茶中有禅,为人处世中有禅,艺术生活中有禅。禅是无处不在的。当禅的精神落实到生活中的时候,换句话来说,当生活被禅的光芒所照亮的时候,生活本身便成了“禅境”;三是禅心、禅境的再现和传达。当一个人证悟了禅心之后,他将不满足于一己之享受,他还必须通过种种方便,主要是艺术活动,再现和传达自己在禅修过程中所得到的智慧和禅悦,以便与更多的人分享。实际上,这是一种审美的教化。我们可以称之为“禅艺”。

(2)禅文化的基本特征。禅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与一般的创造活动相比,表现出无我之我、无法之法、无为之为的特色。所谓的无我之我,就是将自我意识淡化到了极点,表现出物我一如的自然的平淡;所谓的无法之法,就是依法而不执着于法,达到了一种“无法”的高度自由的境界;所谓的无为之为,就是完全超越了个人的功利目的,即远离了一切对得失成败的顾虑。无我、无法、无为表明,禅者在其创造、再现、传达富有禅意的活动中,其内心完全处于一种虚灵的状态,寂而不枯,灵而有定,谓之虚灵。

禅文化,作为传达禅心、禅境的艺术产品,一般都表现出空灵、真实、自然的品质。空灵是指契入宇宙人生的真实性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特征。从结构上看,空灵之境往往表现为一种“矛盾的寂态”:于幽静中显生机,有限中显无限,短暂中显永恒,平淡中显神奇,充实中显虚灵,无序中显有序,一法不立中显万法皆备。因此,在以表现禅境为主题的种种艺术活动中,艺术家们特别注意强调要捕捉生命中的这种“矛盾的寂态”。例如,无限的空间与有限的景物,永恒的时间与短暂的人生,以及远近、高低、黑白、虚实、浓淡、枯润、抑扬、清浊等意象的矛盾,以此来表现生命之形而上的渴求、价值和意义。

再者还会体现出自然的艺术品质。所谓自然,就是巧夺天工,返朴归真,看不出人为的痕迹。细究起来,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如其本来,没有遮蔽,没有歪曲,完全符合实相;二是超越了物我、心境的二元对立,安住于“不二”之境。显然,这种自然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

二、个人陶艺创作中对禅文化的受用

闲暇之余,无忧无虑地捧起一本诸如《禅趣人生》、《名家谈禅》之类的书,静静地阅读,增加一些自己对禅文化的了解。其实,文学、宗教和艺术本是一母同胞,它们身上流淌的是一样鲜红的血液。如果没有对禅文化的明了,或许也就没有我现在的陶艺作品。因为陶艺创作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创造活动,在陶艺创作中,表现着人的思维方法,作品则用来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实现自己的创作观念。

1.陶艺创作之一

曾经读到下面这样几句话:“艺术是自我,并且‘自我’所涵纳的大文化越是广博,声音就越强烈,即荣格所说要倾诉出人类的最强音。”

我的陶艺作品之一《涅》,如图一所示,正是试图在倾诉、表现一种“自我”。在对禅文化的认识过程之中,使我得以明白人生是一场苦旅,人要摆脱痛苦,投入生命之流中追求永恒,必须先洞察苦谛。要洞察苦谛,就须将自己投入生死交融的涅之中,要么在涅中毁灭,要么在涅中永生。证得涅,是人生之大乐趣。

在这一作品的表现上,三块圆盘的边缘做成类似荷叶边的自然痕迹,体现出禅文化在传达禅心、禅境中真实的品质;中间部分根据明火执仗、左右为难、冷眼旁观三个成语变形成三个人的舞蹈图案,表达一种挣扎、寻找、动感,恰似对禅的证悟,即一种精神的净化和提升过程;图案边缘做出的树叶舞动的形态,表现一种再生。向上的无止境,是这一作品的精神所在,恰在此处是禅心、禅境的再现和表达。

2.陶艺创作之二

我的陶艺作品之二名为《归依》,如图二所示。前面已谈到,禅文化作为传达禅心、禅境的艺术产品,一般会表现出自然的品质。而这件陶艺作品,似乎是我在试着追求自然,回归自然。因为在现代的水泥城市字典中,每一点绿都是珍贵的,生命的美好,在于对绿的向往,只有自然的美,才是真正永恒的。在历经种种虚华变迁之后,令我们最崇尚与渴望的,一定是对质朴纯粹的回归。

长时间对禅文化的喜爱与认识,给我以旷达和平静,而陶艺创作,正是我个人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表露,反映出我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禅文化所实现的德化与美化,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正是在对禅文化的受用过程中,才给了我以智慧和轻松,多了一点艺术修养,艺术精神,给我的人生增添了无尽的生气活力和生活秩序的和谐。而艺术的完美也是离不开和谐的,和谐精神是艺术所不可少的。

三、禅文化对陶艺创作的启示

1.融禅心、禅意于陶艺创作之中。关于佛教怎么样影响绘画等艺术创作问题,铃木大拙在《禅学讲座•禅的无意识》中讲过这样一件事:某一禅寺的住持想叫画家在法殿的天花板上画一条龙,但画家因从没看见过龙而感到为难。住持就对他说:重要的不是你是否看到过龙,而在于你自己首先得变成一条活生生的龙,把自己的心集中在上面,当你觉得非画不可的时候,你就为它赋形。画家照着住持的话去做,结果在他的无意识中,见到了作为自己化身的龙,并把它画出来,这就是现存于京都妙心寺法殿天花板上的那条龙。由此,铃木说:“只是看是不够的,艺术家必须进入物体之内,从里面去感觉它。”

所谓“进入物体之内,从里面去感觉它”,实际上是指艺术家不要也不能把自己与对象截然分开为二物,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作者以自身之无意识去唤醒对象、进而与对象合而为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重新创造,而这种重新创造的源泉――铃木认为――是“禅的无意识”。其实简单地理解就是融禅心、禅意于艺术创作之中。

在我们的陶艺创作中,的确也应如此,我们须将自己内心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对世间万物禅者般的体验与感受,融汇到我们的陶艺创作思维之中,加以润色,来进行创作。于不可思议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个中艺术无人能会也。

2.虚静生思的审美情趣。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指出:“‘静照’是一切艺术及审美生活的起点。”的确,审美心态的虚静专一与禅文化提倡的“内心虚灵”实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陶艺创作中渗入禅文化,一定会显得出灵性和深幽。因为当创作者以空灵的心去观察世界,面对世界,内心与外物合一时,才能体会到空寂的禅意,从而进行的陶艺创作,就会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空寂,然后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运用永恒完整的艺术语言,描绘出一个极静的空灵意境,追求自我精神的完善,追求心灵虚明澄清的自我娱乐和解脱,追求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在我的艺术瓷作品《寂》(如图四所示)的创作过程中,对此启示我有着一些自我的体验。这一组作品是两个造型相似的瓶,每一个瓶的下半部分都是在表面上作出了许多的纹理,从口部往下开始采用传统的青花装饰来手绘一些纹样,然后施灰釉;下面有纹理的部分在施釉的时候从下往上开始喷一种偏蓝的影青,从下往上的一种过渡,自然、细腻而安静。这件作品也是我对禅文化认识的一种表现,想通过两个瓶子静静地对话展现一种寂静的美,也让人通过这种空寂而有所思,这也许是更深一点的追求。

3.展现自然的艺术品质

禅文化作为传达禅心、禅境的艺术产品,具有自然的品质。而我们的陶艺创作,也要在陶艺作品中去展现自然的艺术品质。我们要模仿自然,但并不是说我们真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相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陶艺创作里面制作陶艺作品,使陶艺作品而精神化。我们要在陶艺作品重现自然,提高自然。

例如,日本陶艺家铃木治的作品(如图五、图六所示),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一些禅的风范。

铃木治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立方体或长方体为基础,再在其中进行一些凹凸的形态处理,造型极其简洁。他的陶质作品基本上选择温暖的砖红色土质,采用泥板成型工艺,在平整的表面上留下细微的凹点,给人以亲切的触模感。他善于在泥质、色泽及造型上用最少和最简单的元素、方式、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艺术氛围,展现一种自然气息。

4.运用多元的思维方法

运用多元的思维方法,这一点对陶艺创作来说有着重大意义的。因为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表现技法的娴熟应用和创作,而往往取决于艺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效果。因此只有多元思维方法的运用,才能在我们的陶艺创作中既不失传统又会有新的突破,才能创作出更有新意和蕴味的陶艺作品。当然这种种的思维方法在我们所看到的陶艺作品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一件优秀陶艺作品的创作,固然可以借助以上种种构思手段,但是最为根本的还在于思维观念的灵活性和开创性。一件陶艺作品,有时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综合思索,才能成为成功之作。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蒋才冬.陶艺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3]鲁文忠.名家谈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夏德武.现代陶瓷艺术.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

[5]吴平.禅趣人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祁志祥.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7]郑宁.日本陶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8]中国陶艺网.

[9]郭文连.论现代陶艺创作的思维方法.陶瓷学报,1996,(4).

[10]秦锡麟.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陶瓷工业杂志社,2004.

[11]吴爱丽,吕学峰.宗教深思、艺术浅唱―宗教与艺术的哲学话语.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作者系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院硕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国企工人的社会学研究综述 下一篇:大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