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平等和谐的历史课堂

时间:2022-10-01 01:39:14

构建平等和谐的历史课堂

和谐教育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从孔子的“成人”之说到近代王国维提出的教育要培养“完全之人物”;从古希腊雅典的和谐教育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谐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在课堂教学中,平等是指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平等教育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

一、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学习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中的态度、方法、品格、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只重视书本,只重视纸笔的训练,不积极参与探究,不善于思考和表达交流自己见解的学生,不应获得较好的学习等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及时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促进学生多做自我反思,调整改变不够自主、独立的学习方式。除学生自我评价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以及校外活动中他人的评价等都是综合评价的重要方面。教师一般喜欢听话、学习刻苦认真、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而对那些不守纪律、学习不刻苦的“问题学生”比较反感,这就容易造成评价的不公平性,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问题学生”的发展,也违背了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的原则。因此,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夏丐尊先生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伙伴。当下,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教师因气愤而体罚学生,这不是为了教育学生,而是为了维护所谓的教师尊严。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必然造成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和反感。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有时明知自己是错的,为了所谓的面子,不肯承认。种种不民主的行为恶化了师生关系,影响了和谐学习环境的建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摆正位置、放平心态,应热爱学生、和学生多交流,在生活上做学生的指导者,在学习上做学生的引导者,在心理上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贯彻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课堂

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以学识水平和教学素质的提高促进新课改的落实。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教师的释疑是师生交换信息、民主讨论的过程。学生之间的争辩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活动,采用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充分交流,彼此产生认知冲突,导致认知不平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争辩,以唤醒并留住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灵活的思维。新课程有许多内容可以设计成辩论问题,如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科举制是有利还是有弊?拿破仑是天使还是恶魔等等。经过课前提供材料,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对立的两派进行辩论,学生在疑问处争论,在思维中求知,在探究中提高。

构建平等和谐的历史课堂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生动的历史课堂能使学生在平等、愉快、和谐、积极的气氛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高中政治课堂的实效性研究 下一篇:化学课堂上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