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三点策略

时间:2022-10-01 12:58:11

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三点策略

摘要: 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应该一要加强预习,这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前提;二要创设情境,这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动力;三要开展好数学活动,这是打造有效教学的保证。在数学有效教学中,教师还要多给学生拓展想象、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从本质上打造有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加强预习 创设情境 数学活动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合规律性的教学,可以表达成学生学习收获与教师教学投入之间的比值。有效教学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保证了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合规律性、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高度统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犹如一台戏,要提高整台戏的质量,使之紧扣“观众”的心,教师除了自身要扮好角色外,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并且演好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惟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少一点束缚,多给学生拓展想象、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从本质上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加强预习――提高有效教学的前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其实,学生通过预习后得到的一定的知识就是一种已有知识。对于预习,一些教师对其作用认识不足,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冷落”了预习这种对学习有着很大帮助作用的方式。他们总是担心学生预习后在课堂学习中便会有轻车熟路之感,就会出现课前预设外的生成,从而打乱相应的教学思路。自“学程导航”范式推进以来,许多教师感觉到先前的这种担心是不科学的,无数实践证明预习有百利而无一弊。犹如其他有计划的活动一样,只有加强预习,数学课堂效率才会显著提高;只有加强预习,学生才会变得更加自信,在学习中才会更加牢固地掌握概念、定义和学习规律。

要使学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预习习惯,充分认识预习的作用,教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预习的要求

针对低中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如果仅仅在口头上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很难达到预相的效果。教师应结合新课内容编写预习提纲,预习提纲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例如:教学《乘法分配率》时,笔者结合教材编写了如下几条提纲:(1)我们已学过的乘法运算率有哪些,用字母式子怎么表示?(2)看情境图列式,且用符号连接式子。(3)写出几个类似的式子,观察式子说说有什么规律?(4)用语言描述什么叫乘法分配率。有了预习提纲,学生就不会漫无目标地进行空泛的预习了。

2.及时反馈预习作业

预习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若对预习作业不交流则为无效预习。教师在课前及时抽查预习情况并进行讲评,可以从中发现教学中相关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好教学过程。

预习,对于后进生而言更显得重要,它可以缩短后进生与学优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促进有效教学的动力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情感具有情境性,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笔者以师生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导入,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一局下来,学生兴致更高,于是笔者提问:“如果老师和你们再来一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可能会赢老师,有的说可能会输给老师,此时笔者趁机揭示出课题。再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笔者先给出一个数123,让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后说能。笔者又让学生想几个不同的多位,数如567、1134、674等考考老师,学生惊讶地发现笔者不计算也如此准确,兴趣高涨。趁此机会,笔者就提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以上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然学得轻松愉快。

三、数学活动――打造有效教学的保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时间科学合理地留给学生,让他们感受、体验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动口多“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工具。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教师可让学生动口说的机会较多,如说图意、说算理、说思路等,例如教学《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当给出算式20+30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得数。于是笔者又问他们:“那是怎样想到50的?”学生纷纷发言:“因为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5个十就是50。”“因为2+3=5,所以20+30=50。”“因为50-30=20,所以20+30=50。”……课堂气氛随着交流的深入愈发活跃,在这样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倾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动手多“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的鲜花永远开放在儿童的手指尖上。”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应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行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式,让每组学生都准备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任选其中的三根,看能否搭成三角形,并记录下每次选用的数据,再根据数据进行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操作活动中,边操作边讨论,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全班交流,形成了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因为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了规律,所以在其后的练习中学生完成得相当顺利。因此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可促进他们思维的有效发展。

3.动脑多“想”

在课堂教学中,操作是外表,思维是内在。因此,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想”的空间,引导他们多思索、多想象,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对大月小月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笔者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计算一年有多少天?”学生独立充分思考和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后,他们展现了如下诸多答案:(1)12个月的天数连加;(2)31×7+30×4+28(或29);(3)31×12-6(或7);(4)30×12+5(或6)……笔者给了学生动脑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在注重课堂有效教学的今天,教师应用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点燃其思维的火炬,能使课堂更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董惠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山东教育,2004.28.

[3]邱晓军.现实性、探索性、开放性――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有效情境的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

上一篇:怎样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下一篇: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