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1 12:57:32

论信息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的配乐,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鲜活化。通过精选和制作美的画面,使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得到审美愉悦。声像优化组合所创设的情境是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的桥梁。课件所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者碰撞、交融,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目的。

一、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导融入诗歌的意境

音乐是将美凝聚在时间里的艺术,大多数学生对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也比较容易接受。更何况,俗语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音乐以其广泛的内涵和优美的表现形式,通过现代媒体技术,渗透到诗歌教学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诗歌的内涵。

如我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由这首词改编的歌曲《但愿人长久》,那柔和而略带忧伤的音乐,那画面中高悬于湛蓝天空的一轮圆月,仿佛把学生们带回到了中秋佳节,使他们看见苏轼独自一人仰望夜空,眼中满含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团圆的渴望。一曲听罢,学生们依然沉浸在忧伤的气氛中,此情此景,不言而喻。

二、利用形象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体都离不开语言。小说、戏剧可以通过故事、人物去把握主题,而诗唯一给予读者的途径就是语言。所以诗歌鉴赏的关键一步就是语言的鉴赏,而多媒体的运用能形象的再现诗歌语言的含义,将原本抽象的文字用形象贴切的图像表现出来。

例如我在讲述《沁园春 雪》时,当欣赏“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时,大屏幕上出现了站在陕北高原极目望远的画面,伴着和谐的背景音乐,同学们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黄河失去了滔滔东去的气势,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跑。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连成一片,仿佛想和天公一比高低。这种形象的画面,既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涵义,还让学生从含蓄、精炼的语言中品味到它对创造诗的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

同时,对诗中重点的字词的理解和识记,我还采用了加粗、使用彩色字体、超链接等。比如“望”“惜”等词语,在文中起到统领作用,将这些词语通过上述办法,经过特殊处理后,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此时,我再使用超链接,带出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评价。由于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而且课堂效率极高,本节课的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利用配乐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可见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正确的读能让学生感受作品形式的独特,理解作品中语言的妙趣,进而更好的把握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正如叶圣陶所说:“所谓读,就是把学生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诗歌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以诗歌的语言美去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写其流离生活中的孀居之痛。作品由景而情,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波澜,写的既真率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形成一种凄婉劲直的词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把事先找好的配乐朗读片段播放给学生,让他们只需闭上眼睛聆听。和着凄婉的音乐,那如泣如诉的朗读将作者的不幸――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娓娓道出。然后,我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读出作者心中的浓浓哀愁。最后,我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同时,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一首多不过百字,少则几十字的诗歌,在只有文字解释文字的年代,成了我们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让很多同学只能靠生硬的背诵来记住。而今,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将画面、音乐和语言融为一体,让我们终于可以跳出诗歌教学的怪圈,全方位的解读诗歌的深刻内涵。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不仅局限于诗歌领域,他正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文体,在我们使用的过程中,智慧的火花不断迸溅,一次次点燃我们的课堂,燃烧着学生和教师的激情。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选择 下一篇:怎样提高学生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