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

时间:2022-10-01 12:12:49

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而引发的道德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道德问题的各种原因,探讨了规范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建设性范畴和结果要求。

关键词:网络 道德问题 规范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对信息的迅速占有成为可能。然而,网络也是一柄双刃剑,信息化浪潮在给人类带来了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某些消极的负面影响。网络 社会作为人类为自己开辟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是一个在目前情况下还属于缺少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领域,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同现实社会一样,网上的道德规范也是非强制性的,而且还有自己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在网络中的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良心来维系。因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们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是不易被察觉、被监督的。因此网络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实际上是减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道德约束的网络行为开始频频冲击传统社会的道德底线,现实生活中的毁谤、非法侵入、盗窃、黄毒等等恶行在网络上一一再现,网络道德问题已经非常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一)由网络引发的道德问题

网络世界中存在的危机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引发的道德问题也是严峻的。在这里,我们且就以下三大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国际道德价值的冲突

网络世界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对传统民族道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廉价易用的通信技术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全球化正逐步形成。这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同时,它又对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产生了融蚀作用,并促成了强势文化更快地侵蚀弱势文化,使西方价值观得以借其语言优势抢占更大的营盘(据调查,互联网上90%的信息为英文信息)。原有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和道德评判体系将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和道德评判体系将重新建立。阶级、社会、国家的概念将被重新改写——网络逐渐侵蚀了国家的界限。一部分国家的权力被剥夺了,在新一轮的权力角逐中,所谓的“全球文化”将吞并弱小文化。同时,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而不能直接侵扰他国民众的恶意政治信息,在电子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也已经可以自由地超越天然地域屏障而发挥其作用。 这样一来,信息内容的地域性与信息内容传播方式超地域性的矛盾便加剧了,电子空间中国家间、地区间道德和文化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大了维持国家观念、民族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难度。

面对具有全球文化特征的网络社会的扩大趋势,一部分人从网络全球化中推出了“文化全球化”、“道德全球化”等观点。这种泛文化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的倾向虽然看到了网络社会的一部分特征,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思想、文化、观念、伦理道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

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我国正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的全面挑战。目前,互联网已覆盖了我国200多个城市,并有3000多个政府数据库与之连接,而且发展的速度正日益加快。同时,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特征,又带来了信息安全的先天不足,加上我国在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管理水平较低及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使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强调全球化,显然是对国家、民族文化、道德存在合理性的否定。

2、人际道德情感的冷漠

在数字化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日益减少,人们通过电子邮递、网络来交流思想、观点、传递感情。网络本身的虚拟性造成了人与人在交往中较少感情的全面投入,人的内心世界被掩藏起来。同时,个人主体的更加凸显使人既可以有选择地拒绝他人的网上访问,也可以通过网络一夜之间寻访到成千上万的朋友。即使从未谋面,网民之间 也可能因为彼此间的趣味相投和志同道合,逐渐发展出“友谊”、“伙伴”、甚至“情侣”、“配偶”等等原本只有真实的社会中靠面对面的互动、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透过这样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陌生”的网民之间不但可以交换信息、互通有无,也能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甚或从中获取“自我认同”。只不过这种关系的建立,往往只是片面的,网民不需暴露太多的自我真实面貌,即能在网民社群中进行“社交活动”。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网络社会”中,“在家办公”,网上学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 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大为减少,许多人宁愿和电脑打交道,也不愿多花很多时间来与家庭成员、邻里、同事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网络世界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以电脑作为中间媒介的社会互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减少,人际关系淡化,人情趋于冷漠,世态将更加“炎凉”。

3、社会道德受到的威胁

网络的发明和利用,同人类其他一些发明、创造一样,在利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困难。国家间利用网络互相窃取信息,秘密进行角逐已经成为战争的重要形式。如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防空网被一台进口打印机暗藏的信息定时炸弹捣毁,使其在战争一打响时,就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犯罪提供了方便,利用信息网络从事高科技犯罪将成为时代的一大社会问题。犯罪分子可以进入网络空间,从事盗窃活动和经济诈骗,也可以从事色情贩卖,或进行电子等。这些早已冲破道德防线的举动,已经从“应当”或“失当”的领域步入到惩罚或治罪的轻与重的法律范围。

在我国,一部分上网青少年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的危害。他们有的利用电脑合成技术伪造证据进行敲诈勒索,有的利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从事和封建迷信活动。据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统计,20__年以来,不良媒体(包括网络)引发的奸女案件明显增多,而且被告人多是不满16岁的青少年。即便是在互联网并不发达的我国,网络色情的传播也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据对网络站点和栏目内容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73%的人认为存在“大量黄色下流的站点和栏目”,这种

现象同时也引起了大量网民的不满。据来自“中国电信杯”第二届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的调查,七成以上被调查者对网络中的消极内容表示厌恶,并希望有关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治理这种不良现象。事实上,黄毒泛滥对全世界各国的电子通信都是威胁,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不同,色情信息在某些国家是合法的,而网络的国际化使在某国的合法色情信息服务能够无障碍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它对我国的危害更加严重。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的色情电子信息服务达几十万家,对它们的访问人数甚至多于访问学术网点的人数。信息的内容具有地域性,而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则是全球性、超地域性的,这使得一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色情、、待等内容在网上泛滥,对缺乏分辨力的青少年毒害更深,由于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很多人成为网上色情的俘虏。黄毒毁坏了青少年的道德,也毁坏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难以对学习集中精力、怀有兴趣,以致于他们觉得在社会中再也没有什么值得去努力,在人生中再也没有什么需要去追求了。网络中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在倾刻间摧毁了家庭、学校、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给下一代构筑起的道德防线,使得道德理想教育更加步履维难。 (二)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

我们已经看到,网络世界中道德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就网络社会道德问题的原因作些必要的分析。

1、对网络“虚拟实在”的曲解

“虚拟实在”的网络世界以其开放性、隐蔽性、平等性等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网络成员享有较大的自由度。现实世界中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到了网络世界中似乎也被“虚化了”,面一旦人们滥用了这种“自”把网络当成情感、欲望尽情发泄的场所,放纵本能,就会出现自律与他律约束双双失效的情况,从而出现电脑病毒、黑客、网络犯罪等现象。

“虚拟实在”的网络空间以其逼真的模拟现实功效、强烈的互动性、以及由二者而来的身临其境和完全沉醉感,可以说是把现实模拟得惟妙惟肖;通过网络技术创造出来的一些奇异的图像甚至超过了真实的层面,实现了我们心中的理想。这种通过“虚拟实在”而获得的“真实感”是非“事实”上的,我们不可过分地沉醉于这种“虚拟实在”之中,否则就会出现“感情麻木”、性情孤癖、道德滑坡等问题。虚拟社会形成了严重的道德“规范真空”,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的维系主要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同时这种道德又是以国家法律作为最后保障的,社会有机体表现出了较强的自律与他律的相互结合。网络道德的失范,主要是因为他律性的社会规范和网络管理的无序性使之丧失了约束力,所以在网络社会中道德的作用完全依靠网民的内心信念和个人自律,这是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网络隐蔽性的滥用

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平常表现出来的是经过社会过滤,符合社会文化、规范、习俗的一面;而那些并不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要求、欲望却被压抑到内心深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按照社会规范所要求的那样做,但是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被压抑的冲动感,这些冲动包括性的冲动、从现实中出走的冲动等等。网络刚好给人们一个释放这些激情和冲动的理想而又安全的空间,故而就唤起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些并不是那么美好的本能的冲动。这些冲动一旦付诸实施,就会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人性学说是伦理道德的一个支点,人性就其本质来说,是十分丰富的,并不像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那样,非“善”即“恶”。在现实生活中,在“熟人社会里”,在公众场合下,人总是以一定的规范来装扮自己的行为,或激情或理性,总要适合一定的身份地位、他人的期望。而在其独处时,却往往有另一种平常并不为人所知的,甚至有时连自己也不易察觉的隐性人格,这就是人性的多重性。网络的隐蔽性为释放、表现这种隐性人格提供了一个安全而又惬意的场所。另外,角色的多元化,也使现实生活中的人乐于从网上找到一种虚拟的真实,来充分显示自己的人生,享受一下扮演其他角色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而这些感觉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从而导致网上的自我宣泄之风日渐泛滥。这也是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对网络商业利益的追逐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种文化、规定、习俗等等的制约,我们对生理、物质的欲望往往处于一种被压抑的隐形状态。现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成本极小的宣泄口,人们往往会毫无保留地将本能欲望发泄出来,并容易形成一定的依赖性。在经济学中,这种欲望直接表现为毫无止境的物质要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没有需求就没有经济学。

经济利益是促使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网络以其开放性、低成本性,吸引了无数人,商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近年来,商业越来越强地介入到网络中来,这样一来,本来商业味较淡的网络越来越紧地受到投资商的操纵,从而造成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危害公众利益的社会后果:一方面,这种经济利益的需求刺激了网络的飞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的生活水准日益提高,商家的利润不断增长,科技人员的创造力也日益强大。网络给人一种飞速发展、无所不能的幻象。不可忽视的是另一方面,人们片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走向需求的极端。于是出现了黑客窃取财产、偷盗情报,以及大量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例,还有不顾道德规范,大肆引诱青少年偷看色情资料。为了商业上的巨大利润,各大网站往往掩盖了网络可能造成的危害。网站出于商业目的,在未经信息主体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上网者的个人信息,甚至多手转让,无形中也侵害了信息主体的个人隐私权,这是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规范网络道德的探讨

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物理空间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邻里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网络道德建设要从头开始,事实上,将现实生活中既有道德的运行机制引入网络生活领域的过程正悄然进行。既有道德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的运行机制反映了人们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规范人们行为应该而且必须具有统一性,社会的发展也应该具有连续性。因此,绝不能在社会中形成分立的既有道德和网络道德,应该立足于发展既有道德,利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网络道德的生成和运行机制,使人们在网络活动的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网络社会的道德体系。

1、规范网络道德的必要性。

全面研究网络社会,搞清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的本质联系,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全新的网络道德规范,既有其内在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可行性。

⑴人类生存的需要。网络社会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虚拟实在”世界,这本来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一实一虚,正如一阴一阳,更能全面地向人类展开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存空间,虚拟实在扩展了人类的实践和感知力量,减少了活动的成本,促进了人类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世界。但是,虚拟世界不等于现实世界,它只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或补充。我们应及早制定网络世界的规范准则,使它得以良性运行,不至于因为规范的缺失而使网络成为人类“恶”性肆

虐的垃圾场,成为人们逃避现实世界的避难所。

⑵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网络社会所具有的开放性、多选择性、宽容性等特点,人们容易在网络上过度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发泄自己的本能。在网上的生活,让他们能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烦恼,获得“在线”的与成就感,其中所隐藏的逃避现实生活的危险,会造成一系列的危害,如失业、退学、精神崩溃、家庭陷入危机,焦虑增多、精神抑郁加深、信任丧失……从而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表面看来影响的只是个人,但实际上它影响到与其相关的工作、朋友、家人等多方关系,为了社会的良性运行,有必要进行规范。

⑶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同步发展的需要。这犹如木桶原理,组成木桶的木块必须是一样长短,边缘齐整的木桶才能保证盛更多的水,只要有一块短缺,整个木桶的水平面就会下降到这个缺口的高度。所以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革命必然要求道德的同步发展,这也是以高科技为背景的网络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当今进行网络道德规范必要性之所在。

2、规范网络道德的原则。

那么,应该如何规范网络道德呢?归结起来,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⑴善意无害原则。这个原则作为网络道德的底线,强调人们应该善意地使用电脑网络,而不应该给他人造成伤害或危及网络空间的安全。其实这个原则是将动机和目的统一起来的一个原则,这样说应该是有说服力,是人人可以接受的,是最起码的网络道德要求。

⑵公平正义原则。网络世界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人类 的,是我们与子孙后代共有的世界。所以,当我们享受网络带来的好处时,应关心他人的存在和感受,关心网络的长期发展,要努力为后代创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还要充分关注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问题。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平和正义,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全球生态平衡的意识。

⑶尊重原则。网络主体始终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不是虚拟化了“符号人”,更不是纯粹机器,因此网络的发展和网络道德的建设应符合人的特性。网络世界中越来越多的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我们是丰富而完满的主体人,尊重他人及共有的网络空间也就是尊重自己。拿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规范网络道德的几个范畴。在上述几个原则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就网络伦理道德出现的各种问题,应提出以下几个建设性的范畴:

⑴自律慎行。网络生活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网络成员加强自律性。而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思想对此有一定的启发性,只有具备较强的自控力,能善自独处,才能有较控制和防范对网络技术隐蔽性的滥用。

⑵平等公正、互利互惠。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网络成员应加强协作,互通有无,充分发挥网络有益信息的作用,在沟通中做到像现实生活中那样,互得良好信息内容的益处。

⑶诚实守信、反对欺诈。网络上的信息之所以可信度极低,关键在于大家都在隐去身份后有意无意地说谎,这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主体自由,其实是一种个体无法真正融入到网络社会中去的表现。而这既阻碍人们之间的深入的倾心交往,也不利于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等事业的发展。

⑷关心社会,爱护他人。网络空间并不是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虚幻世界,网络时刻都在同现实世界进行信息交流,同社会紧密联系。每个人都应该为创造一个洁净、高效的网络社会而共同奋斗。

4、规范网络道德的结果要求。网络伦理建设和网络道德规范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应该是:

⑴建设绿色网络。应尽量约束网络主体的行为,以防止制造垃圾邮件、信息谣言、虚假信息等;而各大网站对于色情内容也应采取节制态度、防堵措施,以创造一个洁净、高效的网络世界。

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应尽量克制各种破坏网络生态的短视行为。例如:因信息垄断造成的不公正;网络的全球性对文化多样性的潜在威胁;各种越轨行为的负面影响;等等。

⑶以德治网。通过建设网络道德,强化运行的基本规范。在外部约束较弱、网民主体行为自主性极强的情况下,强调网络主体自身的修养,特别要加强上网者自身的修养,加强自律性,使网络世界真正成为放射着人性光辉的自由空间。

总之,网络道德建设应立足于道德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要摈弃那些泛道德主义的观点,实现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相统一,并从技术手段、法律建设上给道德网络建设以支持,把网络建设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建设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

上一篇:家兔玻璃体液微量取样与一次取样的比较 下一篇:自家主卧出租房屋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