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支教与评职相得益彰

时间:2022-10-01 12:10:49

众所周知,支教是一种短期行为。从学校层面看,支教学校不愿意牺牲自己学校利益,一般把支教工作当政治任务来完成。在安排支教人员时,尽量从自己学校利益出发,不管受援学校的需要,“能凑合则凑合”,更不要说支教的实际效果。从支教教师层面看,我们虽然不排除个别师德优秀的支教教师主动投入到支教工作,但绝大多数支教教师是奔着职称和评优而来,支教工作不积极、不主动。对不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由于“两头跨”――两个学校都兼课,工作量严重超标,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效果的好坏也就不言而喻。同时,目前支教教师“干与不干一个样,认真干与不认真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缺乏对支教教师的考核、评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支教本应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带到受援学校去,以此激活受援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改变目前支教工作的表面化、实际效果差的现状呢?

1.要在建立支教帮扶学校共同体上做文章

为了充分发挥城镇学校师资优势,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协作帮扶,可建立支教帮扶学校共同体。如,我们所在区把全区学校按类别划分了四类,即单设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单设初中和高完中,城镇学校与农村同类学校“结对子”。在帮扶过程中,我们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学校选派不同的教师。有的农村学校语文学科比较强,选派教师时就尽量不选语文教师;有的农村学校没有音体美教师,城镇学校就尽可能地选派音体美教师,做到优势互补。同时,被帮扶的农村学校要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培训,与城镇学校的教师一起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城镇学校要在“结对子”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其帮扶效果作为教育局对城镇学校和支教教师进行考核的内容。

2.要在探索支教活动体系上下工夫

支教工作应该是个“双向”工作,在安排时既要考虑受援学校的需要,也要兼顾支教学校的现实问题,实现“双赢”。所以,在支教活动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坚持“没有最好,适合就好”的原则。

(1)创建专业引领支教团队

组织骨干教师兼职支教。定期组织省市区三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兼职授课和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

名优教师巡回讲学。定期组织“名优教师讲学团”到农村巡回讲学,送教下乡。名优教师通过示范课、专题报告等形式,指导学科教学和研究,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

双休日专题讲座。学校根据受援单位的需要,在全体教师中进行讲演课题的招标,中标者可以在相关学校开展学科知识的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既可以面向一所学校,也可以在几所学校中巡回进行。专题讲座的内容纳入支教教师的个人业务档案。

(2)开展“基于校本”的支教教学研讨

开展跨校联合研究。在跨校联合体活动中,组织教师上研究课,作专题发言,或作重点准备的点评,联合体负责人对上课、说课和点评作评价。

公开教学。学校根据受援学校的需要,选派相应学科的支教教师。公开教学的课题可以由受援单位指定,也可由支教教师自己确定。

(3)创新支教实践活动课程

开设拓展型课程。城镇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需要开设拓展型课程,将开设的课程提供给农村学校,供其选择,然后到需要开设课程的相关学校执教。

指导学生的兴趣活动。城镇教师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农村学校学生组织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3.要在构建支教评价体系上找突破口

支教的难点在于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调动支教学校的积极性,保障学校支持这项工作;二是调动支教教师的积极性,让支教教师乐于支教。如,我们所在区规定:支教学校必须大力支持此项工作,受援学校的成绩与支教学校实行“捆绑式”考核,对受援学校进步不明显的学校,将视其情况给予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支教教师按学时考核,满一定学时的支教教师可以申请支教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支教证,作为评职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考评时主要从德、能、勤、绩全面考核,重点是工作绩效――支教后,支教学校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教研风气、教学效果、教师观念等。对支教特别优秀者给予特别奖励――评职时另加5分,对不合格者要求继续支教直到合格为止。

(作者单位:四川南充市嘉陵区教育局)

上一篇:支教制度要“实行”但更要“慎行” 下一篇:农村支教经历的四个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