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留白创新语文课堂

时间:2022-09-30 11:52:55

文本留白创新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就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的过程;二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文本往往以意义的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的时间结构。只要教师充分地发挥文本的优势,积极地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开掘文本中不确定的意义或意义空白,就为儿童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平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留白,让学生思维与之发生碰撞:碰撞出火花,碰撞出智慧,碰撞出语文的灵性。在思维碰撞中使留白留出精彩,留出智慧,留出激情,留出境界。

一、留白使文本内涵更丰富

解读文本留白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既要整体把握,又要有深度的理解的过程。把握好这一过程,则可以使文本内涵更丰富。对文本的解读要从文本出发,成竹在胸。对文本形式与内容的全面把握,是一种通过体验而达到心灵和人格启迪效应的文本解读过程,这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教师准确挖掘文本中的意义空白,让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文本外延,使文本的内涵更丰富。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的课题是萨沙带着坚强、自信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抓住文本中的留白因势利导:你怎样理解“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你就是最弱小的”和“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这两句话?学生在思考这一意义空白和表达的过程中,就感觉到:爱是人与人之间一条无形的丝带,它把我们每个人的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当风雨来临的时候,只要尽可能保护比我们更弱小的,那我们的生活将充满温暖和阳光。融融的爱意温暖孩子们的心,鼓舞孩子们战胜风雨,孩子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既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又丰富了文本内涵。

二、留白使主观意象更丰满

萨特曾说过:“文学客体是一只奇怪的陀螺,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其本色。为了使文学出现,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行为,它就叫作阅读,而且,文学只能随着这种阅读的延续而延续。除去这一条,纸上就留着黑色的污迹。”文本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两双眼睛去阅读:一双眼睛看文字;另一双眼睛发现文本中的意义留白,然后细细阅读品味、仔细斟酌个中滋味,就会使文本中的主观意象更加丰满,更加耐人寻味。古诗《舟过安仁》浅显易懂,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抓住诗中的留白“创境想象”,感受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在省略作者心中产生疑问的情况下,直接写出了疑窦顿解的愉悦。这疑窦是怎么解开的呢?学生个个争先恐后: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是诗人杨万里靠近小孩询问两个孩子,孩子告诉他的……我因势利导: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对话内容吗?

生:诗人弯下腰笑嘻嘻地问两个孩子:“天没下雨,你们张开伞干嘛呀?”一个小孩斜着眼说:“这个你都不知道,我们这样做可以不动篙棹船自行哪!”另一个小孩抢着说:“亏你这么大年纪,我们小孩都能想到的,你都想不到?”作者忍俊不禁“噗嗤”地笑出了声。“我可以和你们一起来张伞吗?…不!你不会!”这样两个聪明伶俐、充满童稚、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小渔童形象以及心情闲适、童心不泯的诗人形象在学生的延伸中展现在眼前了。

三、留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

教材中的范文多数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内容含蓄的名家名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作者都别具匠心地为学生留下了大量的意义留白。正是这些留白激发了学生思考、联想、想象,孩子的思维就在活动中更加活跃。例如在《鲸》这课的教学中,帮助孩子理解鲸栖居地为什么从陆地转向大海时,生读――“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

读后质疑:鲸栖居地为什么从陆地转向大海?孩子们的思维迅速发散了:气候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无法在陆地上生活;同类数量急剧增加,鲸的祖先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小,栖居地就从陆地转向大海;鲸的祖先食物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所以才跑到水里生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留白,让学生充分感受、品味、体验,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拓展这些留白的空间。学生在思维与文本碰撞、心灵与文本交流中精神达到更高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思维得到发展、提升。

李忠琼,教师,现居浙江温州。

上一篇:让教师举手投足成为阅读课堂催化剂 下一篇:辐射式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