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9-30 11:47:47

论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军队的法治建设依赖于全军官兵法律意识的提高。军校学员是特殊的军人群体,其法律意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军法治的前景,加强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军队法治建设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意义。我们应充分认识军校学员法律意识不容乐观的现状,着重培养学员的法律至上意识、积极维权意识、权力限制意识和条令条例是法的意识等,积极探索以课堂教学改革和营造法治化校园相结合的提高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意识;军校学员;培养

中图分类号:DG4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210-03

军事院校是军队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一大批具有良好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学员不断地充实到部队,是我军实现依法治军、保持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军校学员是我军建设中坚力量的后备军,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养成与提高,有助于广大学员将来能既好又快地适应和融入军营,在推动部队有序发展中贡献力量。军校学员只有在院校就养成自觉尊重法律法规、积极维护法律权威的法律意识,养成严格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才能在将来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正规有序地展开工作,并积极带动部队法律意识的提高,促进部队的法治建设事业。

一、当前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般认为,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现象的内在领悟及领悟到的感觉、知觉、观念、态度和情感等心理观念因素。在法律基础等课程和院校环境等因素的共同教育作用下,军校学员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水平一般高于同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选择逐步增加,在权益受到侵犯时,也越来越多地想到运用法律武器维权。但是,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比如,他们往往对法律的认知缺乏全面系统性,有相当多学员的法律意识与现代法治理念的要求差距还较大,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够强,对法律缺乏深刻的信任和坚定的信念,在某些方面甚至还相当薄弱,一些错误认识在军校学员中仍带有相当突出的普遍性。

1.认为法治固然重要,但在部队还是“人治”更管用

一方面,学员普遍认识到法治的重大意义,几乎没有学员否认法治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很多学员的“人治”观念却依然根深蒂固,认为中国是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部队因其特殊性而不适合或者不完全适合法治,而“人治”在部队更管用,认为在部队是权大于法,权力精英当然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基层的一切行动都听机关的具体指示,官兵的一切行为都听首长的具体命令才是部队的铁律,部队的事情都应该向领导“请示”、“汇报”,领导重视的才真正去贯彻落实,领导不特别关注的走走过场就行了。他们更多地看到领导的作用,而忽视了法律的作用,有的甚至完全否定法律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他们也更愿意等待上级机关或领导的命令或具体指示,学习上级政策和领导指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高于学习法律的热情,在具体行动上表现得“唯上”是从,往往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

2.认为法是部队管理的工具,而不能理解法的权利保护和权力限制的性质

很多学员认为,所谓法治就是用法治理,法律只是管理部队的工具,认识不到法的权利保护和权力限制的性质。认为军事法主要是规定军事义务的法,军事义务在军事权利和军事义务的关系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认为义务是目的,权利是手段,军人个体的“服从”、“奉献”甚至“牺牲”才是应该提倡的,讲“权利”就不是真正的革命军人。有的学员不能积极主动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经常放弃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还有的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民事权利方面的法律与自己无关,甚至个别学员还不知道一旦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认为,“依法治军”是“治理”普通军官和士兵的,对于拥有权力的机关和领导来说,他们主要是制定法律的主体,而不是遵守法律的主体,这部分学员对于“法治必须限权”的说法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3.对军事法的认知水平较低,尤其是对部队条令条例的性质不能正确认识

学员普遍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于法的基本理论和现行法律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他们的认知有很大缺陷,如学员普遍对法律基本理论不感兴趣,对民法、刑法等实体法了解较多,而对诉讼法、国际法、行政法等则比较生疏。尤其对军事法,更是不甚了解。军事法本是调整武装力量内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但有相当多的学员片面地认为军事法就是刑法,认为军事法就是惩罚违法与犯罪的手段和工具,只要自己不违法、不犯罪,军事法就与自己无关,忽视了军事法在军队其他领域的功能,相应地认为部队的条令条例不是法,而仅仅是一般的纪律性规定。

二、军校学员亟待加强四种法律意识

军校学员相当一大批是通过高考进入军校的,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军事法,又因没有在部队当兵的经验,而缺乏对军事法律、法规的感性认知,他们亟需培养法律至上的意识、维护权利意识、限制权力意识,条令条例是法的意识等法律意识。

1.法律至上的意识

依法治军的实现,绝不应仅仅局限于立法层面的制度建设,比这更为重要的是法律至上观念的确立,这是依法治军的灵魂所在。法律至上,就是使法律在军队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得到普遍地遵守和广泛的认同,任何机关或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确立法律、法规是军人生活、训练等一切行为基本准则的观念,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官兵是否具有法律至上的意识,是判断我军是否实现法治的基本尺度之一。

目前,我国军事立法硕果累累,由军事法律、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构成的军事法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这种相对较差的法律实施状况,与法律至上意识的缺失有密切关系。法律至上的意识,要求法律体系中的每一部法律、法规、规章都具有至上权威性,而不仅仅是个别官兵认为的只有刑法才具有权威性,对规范部队日常生活的条令条例的藐视,必然会损害对整个法律体系至上权威意识的确立。

2.维护权利的意识

作为法律意识核心内容的权利意识,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权利意识,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和对他人权利的认同和尊重。军人合法权益保护是军事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军已经出台了大量保护军人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如《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

在一些军校的教育和宣传中,仍然存在着忽略或轻视军人个体权利的现象。有的官兵无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甚至不关心、不知道自己究竟拥有哪些权利;有的过于片面地强调义务,处处以义务为重心,注重军人的服务和服从意识的养成,强调军人应履行的各种义务;有的人则对侵权行为极度地忍耐,在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不去积极争取法律的保护和救助。事实上,作为军人,充分了解并积极依法维护个人的权利,与侵害军人利益的行为进行斗争,不仅是军人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是军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军人对于自己的权利漠不关心,听任他人侵害而不积极维护,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放弃,就是对违法行为的纵恿和奖励,那么,受到损害的不仅仅是军人自身的利益,也包括部队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保障权利是法律的重要价值原则。充分重视军人权利意识的提高,充分认识权利意识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军人的政治素质,增强军人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军队建设和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限制权力的意识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因此,对权力进行有效的规范和限制,是很有必要的。限制权力,就是把权力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使权力按法定程序办事,也就是说,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必须来源于法律,都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没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绝对权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限制权力、规范权力,防止权力运行失范,即防止超越职权、、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等权力异化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部队法治的首要任务,就是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类来约束部队的各级干部;部队法治的首要对象是各级机关,各级机关首先要做到用法律、法规、规章对机关的自我管理和约束,然后才是机关用法管理部队。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干部的法律意识,使其一切行动都在宪法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范围内活动,而不能使其权力随意扩张。必须坚决反对和有效防止随意制定“土政策”,随意限制官兵的权利等行为的发生,使部队机关和各级干部权力的权威,置于法律的权威之下。军校学员只有牢固确立了这一观念,才能在将来的部队实践中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管理好部队。

4.条令条例是法的意识

中国古代“法即刑”,法律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没有部门法的划分,往往“刑”、“法”、“律”三字通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统称犯罪,均处以刑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军事法体系也已基本形成。

我军的条令条例,是国家或军队制定的以命令形式颁布的关于某项工作的法规,是由具备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和军事机关,遵循一定的立法原则,按照严格的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发的。我军的条令,主要是指共同条令、战斗条令、军兵种条令等,如《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三大条令等;条例主要是指各项专业条例,如《司令部条例》、《政治工作条例》、《院校工作条例》等。条令条例是军事法的主要部分,在纵向上分为军事法律、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三个层次,是一套门类齐全、层次分明的军事法律体系。我们必须强化条例条规就是法的意识,条例条规是规范全军的行为准则,遵守条令条例是军人的天职,所有军事机关和军人都必须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任何情况下,始终做到坚持条令条例不动摇,落实条令条例不变味,执行条令条例不走样,依据条令条例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三、军校对学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应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多途径方案

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共同努力。军校学员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院校内,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院校的培养和推动,因此,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知行结合,重视实践,营造法治化的营院文化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员法律意识的主渠道

作为公共理论必修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员最主要的法律知识获得渠道,但该课程的课时少,涉及的法律部门较多,内容繁杂,有的教员为赶进度,只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点的罗列和灌输,而不去分析典型案例,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缺乏对法律的深度分析;学员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轻视法律学习的实效。因此,在很多院校,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将法律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尤其是法律教学的全过程,并将军事院校法律教育的重心和根本目标定位为培养学员的法律意识,是培养学员法律意识的最重要途径。

首先,提高教员素质,重视进一步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员的法律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目前,许多军事院校的法律基础课的教员由德育教员兼任,法律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个别法学专业毕业的教员也不重视法律新知识的学习,从而使法律的教学流于形式,因此,院校要重视在职教员的培训,加强专业教员的引进,教员本人也要加强知识更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其次,改革课堂教学。在课时不能随意增加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显得必要。在教学目的上,不局限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而特别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优化大纲内容,以法律意识和综合法律素质的培养为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基本原理、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等为主要内容,而不必过于注重法律条文等具体法律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强化法律意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避免单纯枯燥的讲授,善于利用经典案例,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再次,加强各学科的渗透和结合。积极发挥各相关专业课程的作用,使专业课程与法律课程有机结合,在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法律意识,这也是有效培养学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2.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形成法律意识。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感受法律的魅力,是培育学员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方法。

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时间相对集中的暑期社会实践,“普法教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参加兴趣小组、直接参与制定院校营院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规章制度,听法治讲座报告,参观监狱,旁听法院庭审,包括“诊所式法律教育”和“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既能提高学员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热情,增加法律知识,又能促进学员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法律素养,从而提高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水平。

3.依法管理,营造法治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以无形的力量、潜在的规范性影响着学员的行为,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员法律意识的重要阵地。

院校机关和教员、队干部依法管理的示范作用,是学员法律意识培育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出台制度却不能执行,其害远远大于没有制度本身。院校在一日生活制度等日常管理中严格遵守《纪律条令》、《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等与日常军事生活密切相关的军事法规,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时时处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院校机关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绝不因人而异,教员干部自觉维护部队的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按条例条令办事,以身作则,这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教育作用,对于学员“规则”观念等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任何说教都替代不了的。

有效利用各种文化载体,充分注重法律宣传,建立培养学员法律意识的良好外部环境。积极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报刊、横幅、宣传板、讲座、法律知识演讲比赛等各类学生活动,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学员学习法律的热情,使学员融入到校园浓厚的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之中,通过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环境的作用,养成良好的风气和学员依法办事的习惯,引导学员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依法治军”的治军方略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实现了党对军队领导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为军队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当前,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部队官兵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部队日益呈现出法治治理下的崭新面貌。把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培养放到突出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对促进学员的个人成长进步、促进我军法治进程,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 王晨光,陈建民.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J].法学,2001,(7).

上一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述评 下一篇:伊犁师范学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科专业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