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企鹅王朝的社会软件

时间:2022-09-30 11:41:49

微信:企鹅王朝的社会软件

“微信,超过三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这是腾讯微信官网首页上赫然醒目的一句话。确如人们所看到的,彪悍的微信来势凶猛。截止到2013年1月,在其短短的两周年之际,微信就取得了用户数突破3亿的好成绩,而且日均用户数增长超过41万。

微信的奔跑速度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工信部电信研究院2013年3月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指出,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摩尔定律,迭代周期从18个月缩减到6个月,并且还将以这个速度发展3-5年。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即时消息应用已经在替代电信运营商的彩短信业务。

微信,线上分秒不停地开疆拓土,线下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湿漉漉”的微信

这里的“湿漉漉”描述了一种社会组织关系状态和特征。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而过去的农业化是“湿乎乎”的,这种湿,是一种人情味。美国学者克莱·舍基的《人人时代》(《Here Comes Everybody》,中文译名为《未来是湿的》)认为,未来社会的组织方式还将打破“干巴巴”的社会关系,变成“湿乎乎”的人人时代,即人与人可以借由社会软件联结,凭借一种微妙的关系,组建各种群体,发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凭兴趣、缘分、魅力快聚快散,而不是像机关、工厂那样“天长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待在一起。人人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感性的、当下的、多元化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而不是一种长期契约。

在社会软件中,人与人像日常生活那样联系,这种“湿”使得人与人之间的黏性增加,充满了人情味,是一种湿乎乎的存在。

微信就是这样一个依靠社会软件联结的、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湿”关系、营造一个“湿”环境的社交网络。它不仅契合了社会黏性化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在人际之间,形成了一个信任度较高的“湿漉漉”的人际网络。通过微信,能让你走进那一端的内心世界,体会另一边的真实情感。

微信较之微博、短信及其他IM(即时通讯)工具的“湿意”相比,它的强大在于传播信息的方式更便捷化和人性化。简单地说,它作为一种即时网络通讯产品,以近乎免费的方式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而且仅耗少量流量。发送语音短信即是它的“对讲”功能,超越了以往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彩信的单一模式,使手机摇身一变,成为了一部时尚的“对讲机”。在通讯网络环境下,手机或电脑间都可以实现语音对讲,还可以多人实时语音聊天。除此,它可以通过朋友圈和微信开放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也能找到附近的人,还能将朋友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甚至可以将正在听的歌曲也“摇”到手机里……它带给了人们一种新的移动沟通体验。

微信很符合年轻人“偶遇”的精神,在年轻人群体中传播非常迅速,而且大受欢迎。“尽管微博、QQ也有一些诸如漂流瓶、附近的人等功能,但微信的目的更加单纯和直接,那就是——我就在你附近,我就在你眼前;我想遇见你,我要约会你;话要让你听见,照片和视频要让你看见。”

微信主要的特点是社交互动属性,而非新闻属性,它满足了人们自身某些时候显摆的需求,但又避免了无意义的围观。“湿漉漉”的微信不是偶然的,它是“人人时代”发展的一个外延,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必然导致人类感性的释放。

人际传播的拟态和延伸

微信有效结合了点对点与点对面的传播功能。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是人际传播的拟态和延伸。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介无疑是语言,语言又分为声音语言、书写语言和肢体语言。微信传播,更接近于人面对面地交流——想聊就聊,想听就听,想看就看。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补救性媒介”理论和“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认为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补救过去媒介的不足,使媒介人性化。这也许可以看做是大众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另一种表述。

微信的脱颖而出,补救了以往社交媒介所没有的某些实用功能,也代表了媒介发展越来越尊重个体需求的趋势。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丰富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它不仅免去了文字输入的繁琐和不便,更节省了时间,只需按住说话键即可对讲和留言。比如,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内容通过微信的对讲功能,仅仅需要几秒的工夫就能传递出去,而且还能补救某些“词不达意”的问题。尽管有每条语音不能超过1分钟的限制,但这一功能解放了使用者的眼睛和手指,而且这一过程依靠网络传送渠道,只占用流量,不收取额外费用。该功能极大提升了微信的用户使用满意度,是其迅速占领市场的关键功臣。微信的这种从语音、文字、图片到视频的立体化沟通方式,拉近了人们沟通的距离,因为耳朵听见的和眼睛看见的对内心的冲击远胜过屏幕上沉默的文字,这彰显了人际沟通价值。

微信是“企鹅王朝”的缔造者腾讯的产品,其产品开发也在层层完善。自从2011年1月21日以来,针对Apple、Android、Windows Phone、Symbian、BlackBerry平台,它不断地在推出更新版本。通过微信广阔的涵盖范围,可以使QQ好友、手机通讯录上的朋友以及附近千米以内的陌生人联系沟通。此外,微信上的“摇一摇”等交友新方式,方便快捷,又不失人情味和生活情趣。通过微信,使得人际交往从个人所熟悉的强联系人群,扩展到原本遥远陌生的弱联系人群。虚拟社交圈与实际社交圈达成交融,人们的传播与交流变得更加现实化、紧密化,其用户群也较之其他产品用户而更富有黏性,同时也拓宽了移动社交的横向和纵向空间。

人际传播中,人的外观形象也是一种自我表达,比如服装和发型等。不知不觉中,微信已是一种时尚符号的象征,它被嵌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流程。微信在人际传播中展现了使用者的风格、气质和品味,也代表着其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甚至显示出人们的财产、能力、爱好、文化资本及声誉等。正如让·鲍德里亚所言,在消费社会里,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意义,又称为符号价值。不能排除的是,这种符号消费方式实际也是一种炫耀式的消费,一旦微信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被消费时,人们通过它建立彼此关系,消费的不再是符号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意义。微信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与智能手机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具有密切的联系,高价位智能手机拥有者自身蕴含种种意义和信号:或具有相当财力,或占据社会精英地位。人类“欲望与攀比”的本性和由此带来的群体压力,势必使微信被更多人追逐。

当然,微信的兴起和流行,也蕴含着很多“正能量”。它是一种自由生活方式的代表,无论是语音对讲,还是寻找附近的人,以及很多人性化设计等,都以用户体验为根本出发点,这极大满足了人们对自由生活态度的追求。

更“微”化的生活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微信带给我们的改变,诚如微信的“文艺范儿”广告宣传语所描述的:“如你所知,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一切从照片开始,你拍了一张照片你就拥有了自己的相册,你可以记录每天的生活瞬间;朋友在给你拍照时,甚至可以同时把照片发到你的相册;在‘朋友圈’你可以了解朋友们的生活。如你所见,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曾经在微博上虚掷光阴,如今又在微信里蹉跎岁月。你以为通过手机就连接了世界,其实只是躲在屏幕后面获取安全感。是时候放下手机,和朋友面对面了!如若不能,试试微信视频通话。少发微信,多和朋友见见面!”

微信已然预见了自己的问题,确实,再进步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山水相融的生活本身。“微”生活的本质是现代性中的短暂、瞬间即逝和偶然。追求便捷和实用的“快”生活,必然不利于个体心灵拓展的空间,也会让思考无法走向深处。

哈罗德·伊尼斯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法国哲学家葛兰格尔也认为,科学技术革命既能促进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同时也能给人类带来种种非人性的社会后果……无论如何,微信还将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市场的竞争下,运营商们不会视腾讯微信“独占鳌头”而不理,他们纷纷加快了各自即时通讯产品“翼信”、“飞信”等改版上线的步伐。可以想见,以微信为代表的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传播特性的即时通讯工具,未来一定还会带来更多更好玩的功能。我们将经历的,是更生活化的“微时代”,以及更“微”化的生活。

链接

过去的2012年,微信携带着燃烧一切的力量横扫整个中国,短短的两年时间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第一大手机应用。在这次的雅安地震中,微博、微信救援成为传统媒体灾情报道的新利器,它改变传统的灾难报道模式,让信息传播变得更为高效、透明和有力。我们可以看到微博利用它实时性强、传播范围广的优势,在救援救灾的信息传播上发挥了作用。而微信呢,利用它的通讯功能在电话、短信无法接通的情况下,成为了亲人好友之间沟通消息的重要工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传递难的问题,起到了稳定人心和局势的作用。这种转变是微信公众平台带来的新启发,这种转变也是一种颠覆性的转变。

上一篇:超现实主义的奇幻与玩味 下一篇:走向世界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