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公仆意识应着力于基层领导干部

时间:2022-09-30 10:07:36

强化公仆意识应着力于基层领导干部

摘要:基层领导处于领导的成长期,公仆意识更易于被淡化和丧失;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庞大,与民众联系最为密切,是整个党和领导干部的形象的主要塑造者;基层领导是政策运行的最后把关者,能否忠实执行政策和有效地抵制被上级扭曲异化的政策,是国家方针、政策能否有效贯彻、实施的重要环节,事关民族兴亡,人民福址,他们更需要公仆意识。因此,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着力强化基层领导的公仆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公仆意识;基层领导;强化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55-02

公仆意识就是掌握公共权力的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意识,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意识。它来自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来自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其所内含的权力观。[1]它同国家的公共权力、工人阶级政党的地位、执政职能和执政责任密切相关。基层领导处于领导的成长期,公仆意识更易于被淡化和伤失;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庞大,与民众联系最为密切,是整个党和领导干部的形象的主要塑造者;基层领导是政策运行的最后把关者,能否忠实执行政策和有效地抵制被上级扭曲异化的政策,是国家方针、政策能否有效贯彻、实施的重要环节,事关民族兴亡,人民福址,他们更需要公仆意识。因此,要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着力强化基层领导的公仆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基层领导处于领导的成长期

领导是领导者充分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获得被领导者的自觉追随和服从的前提下,引导率领被领导者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是一门促使其部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来完成他们任务的艺术。从领导者个人角度来说,成为领导者是经过不断学习、锻炼和接受考验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而一般来说,基层领导的权力观、利益观还不够成熟,其心理、情感还处于易变阶段。他们极易抵制不住各种利益的诱惑,易于形成其权力有多大其自由度就有多大,被领导者只是被动服从关系的“权力说”的领导观;易于被组织、控制、指挥等领导的自然属性所左右,借国家的权威凌驾于人民的头上,产生当官作老爷的作风,而忘记我们无产阶级领导为民服务的本质属性,将公仆变为主人。可以说,基层领导处于领导的成长期。

处于成长期的领导更需公仆意识。总书记提出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共产党人的自觉要求、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因此,公仆意识是领导者具有相当高的政治素质和极强的执政理念之后,其思想达到一定的境界,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自觉要求,然后外化为一种行为准则。这种意识不是强加的,更不是仅靠外在压力形成的。而由于基层领导处于领导的成长阶段,有相当多的基层领导干部这种意识淡薄,不深入了解民众疾苦,而是高高在上,搞作风;对上弄虚作假、逢迎拍马,对下以权压人、以势欺人。韦伯认为,“倘若他长久未能取得成就,尤其是倘若他的领导没有带给被统治者以幸福安康,那么他的魅力型权威的机会就消失”[2]。丧失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后,其执行政策时,不是靠自身的影响力和魅力去感召人、说服人,而是靠强制执行,甚或暴力手段,这样更加大了人民的不信任感,结果导致恶性循环,导致许多基层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不协调不和谐,甚或官民对抗。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农村征税和城市拆迁形成的官民矛盾甚或对抗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必须像高层领导一样制定学习型的基层领导制度;必须确实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三个意识等重要政治理论的学习;必须针对基层财力、物力困乏的情况下,制定系统科学的学习计划、考核标准,建立长效、可实施的学习、监督和评估机制,使科学合理的权力观、利益观、价值观、人生观深入到他们的思想深处之后,公仆意识才能自然地涌现出来,才能外化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否则,只能流于形式,挂在口头;往往只是有公仆之心,无公仆之行动。

二、基层领导是党和领导形象的主要塑造者

基层领导是指处于最基层的广大领导干部。他们是基层组织的直接组织者、指挥者、协调者和监控者。他们往往直接从群众中来,是人民意愿的直接表达者。其工作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他们队伍庞大,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其工作绩效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其工作能力、责任心、对人民的态度如何,是否真的做到“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人民是最清楚的。人民心中都有一杆公平的秤,人民自有定论。而公仆意识往往就是人民心中的这杆秤,衡量领导形象的秤。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默默地把他们的形象烙到人民心中,是好大喜功,追名逐利,热衷“作秀”;还是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尽责尽力地工作,人民都会把它称得公公平平。而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又会以自己身边的领导形象不自觉地形成对整个党的干部的印象。因此,基层领导是党和领导者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的主要塑造者。

领导干部的形象是指领导干部的能力、责任心及对民众的态度等在民众心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形象是能否取得民众信任、支持和拥护的关键因素;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合法性的根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为民服务、对民负责的干部,人民就信任、支持、拥护和追随,反之,人民就拒绝、抵制,甚至他。而基层领导干部是党和领导者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的主要塑造者,所以,基层领导者更应取得人民的信任、支持和拥护,更应强化公仆意识。

三、基层领导是政策运行的最后把关者

政策是党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实施管理、增进公共福利、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工具。基层领导是政策运行的最后把关者,能否忠实执行政策和有效地抵制被上级扭曲异化的政策,是国家方针、政策能否有效贯彻、实施的重要环节,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事关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他们更需要公仆意识。从组织理论看,基层领导处于组织的最基层,是具体政策的最后指挥者和执行者。而此时,国家的监控力度渐趋削弱。同时,基层事务琐碎复杂,相关政策配套制度更是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自由裁量权更大,更易滋生腐败与堕落。因此,在基层实施政策时,基层领导必须要有一颗忠于国家与人民的公仆之心,才能有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忧患感,进而激发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将政策的灵活性与原则性最大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使用有限的资源,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任务,甚或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当然,基层领导除了忠实地执行政策,把好自身会变异的关,更困难的是能否有效地抵制被上级扭曲异化的政策。在基层等级体制和严密控制的组织体系中,由于上下级权力的隶属关系,基层领导忠诚选择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基层领导与上级领导之间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难以选择正确的忠诚对象,难以优化、升华其公仆行为。同时,现行考核制度主要是在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体系下设置的,自上而下层层监控,层层管制,层层考核。而自下而上的考核缺失,更多的是形式化。而且基层组织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制度及对监督者的保护措施不力。因此,下级领导的晋升、重用、提拔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的考核结果。而下级很少对上级进行考核,很难对上级产生激励力与威慑力。这就导致下级领导对上级领导产生畏惧心理。面对上级领导扭曲的政策或不法的行为,基层领导要想切实有效地对其抵制,促使上级领导依法、科学、民主执政,就会遇到其上级利益、自我利益和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是牺牲自我与小集体利益,还是牺牲国家与人民利益?是否真的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是否真的一切为了人民?这时才是真正检验有无公仆意识的时候。

参考文献:

[1] 李君如. 论增强公仆意识[N].北京:光明日报,2007-04-02.

[2]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70.

上一篇:解释结构模型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应用 下一篇:经济危机与世界经济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