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结构模型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应用

时间:2022-09-03 09:26:20

解释结构模型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应用

摘要:当今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理清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逻辑框架,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进而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解释结构模型(ISM)

中图分类号:TF276.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53-02

一、解释结构模型方法概况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ISM)是美国华费尔教授1973年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二、解释结构模型应用

1.收集和整理问题的构成要素

通过近几年区域科技创新进程的调研,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支撑环境等方面考虑,归纳出现阶段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21个主要指标,如表1所示。

2. 建立可达矩阵,进行层次化处理

根据要素间二元关系,对意识模型进行处理得到可达矩阵。根据要素极位划分的思想,去除具有强连接关系的要素即得到缩减矩阵,并按矩阵中每行“1”元素的多少加以处理,依次分解出最大阶数的单位矩阵,并加注方框,每个方框表示一个层次,如图1所示(其中将Si简记为i)。

3.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图2的缩减矩阵可得到八级递阶结构模型,由此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三、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21个指标构成了图2所示的八级递阶结构关系,这为制定区域科技创新战略提供了逻辑思路。

第一类因素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较低的国民素质和信息化水平制约了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同时资源短缺、利用率低、生态环境退化和城市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第二类因素反映了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方式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缓解就业矛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采取过硬的综合性措施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类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明了经济发展模式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国民经济部门通过更新固定资产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升级产业结构。

第四类因素则反映了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GDP及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最基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对科技发展方面的支撑力度。

第五类因素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是在科学知识的进展基础上形成的,正在成为各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第六类因素反映了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产出因素:科技活动不仅要在基础理论上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在专利授权、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上也要实现快速发展。

第七类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投入因素:科技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投资,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第八类因素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需要不断拓宽各种科技创新投入的来源,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力及财力支持力度。

四、结语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以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要重视人才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好人才储备,发挥人才优势;其次,要重视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科技项目的财政拨款,制定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同时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沈菊华. 我国区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 经济问题, 2005, (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中国黄土研究的新进展 下一篇:强化公仆意识应着力于基层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