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麦客”黄平

时间:2022-09-30 10:06:00

“现代麦客”黄平

黄平说,他生活的转折点在2003年。

那年8月,黄平在稻田中埋头收割稻谷,炙热的太阳和刺人的稻梗让他十分难受。忽然,一阵“轰隆隆”的声音传来,抬头一看,一台橘红色的铁家伙,缓缓开进稻田,巨大的“嘴巴”吞噬着大片的稻谷,十几分钟,一亩稻谷就收割完了。

被机器神奇的力量惊呆了,黄平扔下镰刀,拔腿追向那台铁家伙,他要看个明白。

黄平没想到,就是他这拔腿一追,让他握镰刀的手,从此开上了机器,让他从一个普通农民,逐渐成长为一名“全国最佳跨区机收作业能手”。

骑着摩托,追回一匹“铁马儿”

黄平今年35岁,家住长寿区葛兰镇天台村。和许多普通的农家子弟一样,黄平种过地、打过工、做过生意,但始终一无所成,眼看已是而立之年,他十分彷徨。

2003年秋收,黄平像往年一样,回家帮父母割稻谷。看着老父老母被繁重的农活压得整日佝偻着腰,他心痛如绞。

“快看,江苏人的收割机来了!”稻田里忽然热闹起来,黄平抬头一看,原来是镇上从江苏引来两台收割机,正在帮村民收割稻谷。

黄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扔下镰刀,租来一辆摩托车,骑上摩托车跟着收割机转悠了一天。当晚,黄平躺在床上兴奋难眠:一台收割机一天收割了30亩稻谷,挣了足足2400元钱。

第二天一早,黄平就跑到区农机部门打听购买收割机的信息。工作人员告诉他,一台收割机大约20万元,市、区两级财政补贴50%,自己只需花10万元左右。

黄平不放心,又独自跑到网吧上网查询。他留意到,在浙江、江苏一带,有一部分农民丢掉锄头,开着收割机到全国各地收割,纷纷走上了康庄大道。“农业机械化,正在慢慢普及……”黄平牢牢记住了这句话,他察觉到,一个创业机会悄悄降临了。

回到家里,黄平翻出存折。“10万元不是小数目!谁知道那机器有用没用!我不同意赔上一个家!”妻子强烈反对。亲戚朋友也纷纷劝说黄平放弃,说那东西成本高,还是自己割稻子实在。

“一台机器顶几十上百个人,看得见摸得着,浙江人靠它致了富,谁说没有用!”黄平坚定地劝说啼哭的妻子,把“请人割稻”和“机器割稻”的对比经济账,算了一遍又一遍。

次年5月,他东拼西借,到成都购买了一台收割机和一辆大卡车。

购好机器后,黄平没有立刻回长寿,而是留在成都,跟着当地师傅,到田间地头边干边学,3天后学成而归。天台村沸腾了,黄平成了长寿第一个购买收割机的农民。

人们笑称,黄平骑着摩托追回一匹“铁马儿”。

算着“割稻账”,跑遍9个省

转眼到了8月,秋收开始了。黄平摩拳擦掌,以为大显身手的时机到了。但没想到的是,秋收开始了5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请他的“铁马儿”割稻谷。

机器不用,岂不是一堆废铁?黄平急成热锅上的蚂蚁,跑到地里和乡亲们吹牛“刺探军情”。很快他明白了,乡亲们对机收农作物还不了解,一是舍不得花钱,二是怕机收会抛洒谷粒,减少收成。当时,区农机部门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长寿区农机化综合水平为10.88%,其中机收仅为0.76%。

解开乡亲们思想上的疙瘩是关键。

黄平再一次拿出买机器时的倔劲,骑上摩托,风风火火地招呼周边的村民到自己家的稻田旁:他要开一个“收割现场会”。在现场,他不仅邀请村民登上收割机,跟他一起感受大片收割的速度和效率,还请村民亲自检查,确信收割机不会抛洒谷粒。

跳下收割机,他顾不得擦汗,给乡亲们挨个递上烟,笑眯眯算起了一笔对比鲜明的“割稻账”:请人收割,每亩地需要150元,并有一些附加支出,地远要加钱,脱粒要加钱;吃饭、抽烟、喝酒都得花钱,三四个人累得半死,一天才割上一亩稻谷。而机器收割,一亩地只要75元钱,从收割到脱粒流水作业,一亩地十几分钟就收割完了,机器不抽烟也不喝酒,又省了一笔开支。

看着乡亲们迟疑的目光慢慢转变为赞许,黄平知道,精确明白的“割稻账”起了作用。渐渐地,上门请他收割的人多起来,收割机的神奇在村民口中一传十,十传百。

半个月后,长寿本地的秋收基本结束。有村民担心地问黄平,看,亏了吧,这大家伙就用得上这么半个月。黄平却胸有成竹地摇摇头。几天后,他开着卡车,载着自己的收割机,跟着一个浙江“麦客”到湖北一带割麦子去了。

黄平走出了长寿,开始他走南闯北的“现代麦客”生活。

第一年,黄平就算着他那笔精确明白的“割稻账”,走遍了9个省。胆大心细的黄平,不仅虚心向浙江师傅请教,还上网查询各地的农作物成熟时间,很快就摸索出了一条收割路线:每年5月开始,到西昌、成都、陕西收割麦子回重庆收割麦子到广东、广西收割早稻回重庆收割稻谷到湖北收割稻谷到浙江、江苏、上海收割稻谷到广西、广东收割晚稻。走了一大圈,回到家里,正好赶上过年。

第二年,黄平就出师了,还鼓励海棠镇农民卓家宇和葛兰镇另一村民分别购买了收割机,3人联合组成“长寿收割团”,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向全国各地。

让机器解放农民兄弟的劳动力

开收割机很苦,餐风露宿、长年奔波,黄平说,他曾经想过放弃。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

2005年夏天,黄平一行到浙江一个村去收割稻谷。村里有一户农家,一家3口人,儿子有精神病,老伴是残疾人,刚摔伤了腰的老汉一把一把地抹着眼泪,请求村里的人帮着收割稻谷――家里3口人,就靠着那两亩地的稻谷糊口呀!

黄平当时眼睛就湿润了,他似乎看到家乡被累弯腰的老父老母。“大爷,我帮你割,一分钱不收。”黄平操着半生的普通话说。老人家的眼睛顿时就亮了。

不到半个小时,黄平麻利地帮老汉割完了稻谷。闻讯而来的乡亲们,七手八脚帮忙收拾、搬运。

“小伙子,你们热心肠,我们村里的稻谷你们包了,不着急,慢慢割!”黄平没想到,质朴的村民被他们感动了,客气地请走了来自其他地方的收割手,把全村的稻谷都留给黄平一行收割,还不压半点价。

“人是有感情的。”黄平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为村民的质朴感动,“我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太清楚农民种地有多苦,有多渴望机器去解放他们的劳动力!”

黄平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在挣钱,也在帮助农家兄弟。他更加重视自己的职业操守,收费公道,凡事尽心尽力。

这一年,黄平被评为了“全国最佳跨区机收作业能手”。

跑遍了大江南北,黄平的眼界日益宽广,经验也更加丰富,帮助农民兄弟的念头更加强烈。2005年,他收下4个来自巴南区石岗镇的年轻人做徒弟。

黄平非常重视第一次带徒弟,他带着4个弟子,下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悉心指导。空闲下来,就把自己外出收割的一些经验、教训讲给徒弟听。不到4天,4个徒弟先后学成归去。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黄平的带动下,长寿区各地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高涨起来,2005年,全区购买收割机的数量达到了11台,比2004年增加了8台。

如今,黄平每年都期待着金灿灿的秋收季节。每到秋收,他又期待着更多的人驾驶着收割机,与他一道开赴全国各地,一同享受收获的喜悦。

上一篇:从茅草房走出来的“功臣” 下一篇:“富叔叔”和他的大学生儿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