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探究式教学浅见

时间:2022-09-30 09:43:02

物理探究式教学浅见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最后练”的传统模式,把问题的提出、模式的建立、猜想的预见、假设的论证、结论的应用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知、情、能三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要在平时课堂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还有很多难点。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策略,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师生角色和让教育回归人性等方面都很值得我们研究。

综观目前的中专物理课堂教学,“满堂灌”、“机械讲授式”的教学形式仍为一些教师所推崇,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仍一定程度地存在强调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的倾向性问题,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阻碍。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影响。从历史上分析,传统的师道尊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师本思想在人们脑子里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扭转过来;从现实情况分析,“高考升学率”仍是当今社会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讲授式”教学及题海战术,在提高学生应试水平上仍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而备受师生推崇。据浙江沈江天老师等人的调研,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按喜欢程度排序的前三位依次是“听老师讲授基础知识”、“听老师分析物理题”、“看老师做演示实验”,喜欢自主学习探索的学生比例极低。因此,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能力,对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运作,是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角度,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突出教师“启发”和学生“探究”关键环节,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具体地说,该模式运作主要有两个流程。

1.从教师主导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境、启发、导拨、调控”四个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启导”要素,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求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尝试与探索之中取得成功。

教师关键要把好四个度。

(1)“境要设得新”。所谓“新”,就是有新意、有吸引力,即要求教师在深研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使呈现出的问题情境和矛盾事件,能激起学生对自己原先的态度、目标及知识的挑战,从而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

(2)“启要启得巧”。所谓“巧”,就是要求教师运用恰当的言语和态势,恰到好处地启发。既要“启而有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又要“开而弗达”,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导要导得法”。所谓“法”,就是要求教师把握时机。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什么学生该用什么导法?等等,都要精心设计。否则,效果就会不好,甚至适得其反。

(4)“控要控得稳”。所谓“稳”,有两个含义,一是调控好学生的探索方向;二是调控好学生的探索进程。因为课堂有时间和任务的限制,既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又要求教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从学生主体看。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质疑、思考、探索、评价”四个学习过程之中。应要求学生以最优化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为终极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不断地思考、尝试、探索与评价,挖掘创造潜能,培养科学素质,提高创造能力。这四个学习过程,既互相交叉,又层层递进;既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指导和调控。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思考与探索中自我建构,完善认知结构。这四个学习过程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三、物理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坚持的原则

物理“双主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有强烈的“为创造性而教”的意识,并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为创造性而学”的热情,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地运用。为增强该模式操作的实效性,我们在运用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情境性原则。要设法在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方面,营造自由、和谐和引人兴奋的课堂环境。教师教学态度须和蔼可亲,笑脸面对学生,保持幽默,使学生如沐春风,敢于表达想法。

2.问题性原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或呈现矛盾事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延缓评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标新立异要及时强化,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就感。

3.启发探究性原则。教师的启发诱导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探索的愿望越强烈,探索越多,探索的结果越好,就表明教师的启发诱导越有成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结合得就越圆满。

4.民主和谐性原则。权威抑制创造,只有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生才能把老师当朋友,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猜测,不断产生新的观念。

5.成功激励性原则。要相信每个学生的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从成功中获得激励,增强创造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从而主动积极地争取新的成功。

6.全体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创造性教学的根本方向。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学业成绩与创造力并不存在绝对的关系,“创造力人皆有之”。在教学上不能“优胜劣汰”,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做到“有教无类”。要正确处理好德与智、知与能、创造性认知因素与创造性个性倾向的关系,坚持全面培养,防止顾此失彼。

总之,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们心灵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长此以往,必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深远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将探究课题实际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可全面提高学生大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科学的愿望。

上一篇:文学中的化学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试论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