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海上钢琴师》的精神拯救

时间:2022-09-30 09:20:10

回归自然:《海上钢琴师》的精神拯救

[摘要]《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1998年编导的第一部英语片,也是其著名的“三部曲”之一。影片描绘了往返于欧美大陆的远洋客轮维吉尼亚号上“1900”这位极具天赋的钢琴师的传奇一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折射现代人精神生活的迷失。透过《海上钢琴师》所描述的社会背景,细致分析影片中主要人物精神迷失的原因,旨在探索现代人的精神拯救之路:回归自然,以期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的创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精神迷失;拯救;自然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1998年完成编导的第一部英语片。电影中男主角1900被遗弃在蒸汽船维吉尼亚号(Virginian)的上等舱,被船上的烧炉工Danny收养,然而Danny在1900八岁时遭遇一次海上风暴而意外死亡,1900再度成为孤儿。过人的音乐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他从出生直至与船葬于海底从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影片以1900这个极具特殊意义的时间铺开整个故事,将背景定位于20世纪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西欧和北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正走向衰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一次经济危机(1920)以及波及全世界的第二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1933)。不难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正经历着历史性的突变,社会人精神寄托遭遇迷失,生活在一片混乱当中,就像主人公1900所描述的:“三月的午后,(浓雾)在街灯下漂浮,万物湮灭……房顶没有了,树木没有了枝叶,教堂的尖塔不复存在。人们擦肩而过却互不相见,脖子以上都消失了,杰克逊广场上,人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闯……”

一、《海上钢琴师》主要人物分析

影片中,Max是叙述者,同烧炉工Danny、法国农民手风琴演奏者、爵士乐鼻祖Jelly和乐器店店主Pops等形形的人物一样,在主人公1900的光环下虽为配角,“却也是作者精心构思出来的,甚至各个都身负重任,只要我们在他们身上多停留一会,你就不难发现他们在作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杜凤英,65)同为维吉尼亚号上的一员,这些人物在广袤的大海上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展示着自己信仰的缺失、追求的迷茫以及灵魂的迷失。

(一)主人公1900

作为整个故事的主人公,1900却是一名弃婴。他没有国籍,没有户籍,也没有任何相关信息,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或许我死了去了上帝那儿,也找不到我的任何相关信息。”所以当Max与陆上人谈到1900的时候,大家只会认为他在讲述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1900,却是不存在的。他虽为音乐天才,但在真正面对生活时,却也有自己的犹豫和怯弱。一生生活在海上,他不是没有想过要离开:Max对陆上美丽生活的描绘曾让他心动;心仪女子的离开曾让他郁郁寡欢,甚至毁掉了自己原本打算送给女孩的唱片;但当他决定到陆上去聆听大海的声音,走下维吉尼亚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时,眼前凌乱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让他感到一阵眩晕。工厂烟囱排出的阵阵浓烟遮住了他的视野,让他看不到尽头。面对繁华的都市,物欲横流的社会,犹豫、迷惘、彷徨油然而生。于是他在船梯上甩开帽子跟他从未到过的陆地道别,重新回到属于他的船上,不再离开。看到这里,我们会想,1900是孤寂的,除了Max能够偶尔聊上几句其余再无朋友;他是空洞乏味的,除了钢琴,一无所长,连爱情表白都是空洞失败的;他更是迷惘的,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最终选择与维吉尼亚号共葬大海。

(二)Max

作为故事的叙述者,Max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配角,更是一名普通的“美国梦”追逐者。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Max独自一人坐在夜色中的台阶上擦拭自己心爱的小号。这一形象正是众多“美国梦”追逐者的缩影。年轻时的他热爱音乐,熟练的小号演奏让24岁的他拿到了踏上维吉尼亚号的通行证,那时的他以音乐为寄托,“我一生中惟一在意的就是吹小号。”但是现实的迷茫,并不允许他一味地追求精神的慰藉。因为受不了海上生活的单调,因为憧憬外面的世界,他离开了维吉尼亚号,上岸去追逐现实中的梦。Max肯定未曾预料,现实的残酷,战争的破坏,世俗的无奈,足以让他身陷贫困潦倒的境地。在现实面前,在经历了种种酸楚之后,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精神寄托,变卖了自己心爱的小号。可以说此时的他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落空了,“骨感”的现实与自己曾经丰满的理想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驰,梦失去了方向。

(三)影片中的其他人物

除了1900和Max,影片中还给了烧炉工Danny、法国农民手风琴演奏者、爵士乐鼻祖Jelly和乐器店店主Pops等许多形象以特殊的镜头。

Danny是一个乐观的黑人,但他对小1900的教育与开导也是错误和缺乏理性的,这使得1900从小便对世界有了错误的认识:“妈妈”是“赛马”;“孤儿院”是“监狱”;“维吉尼亚船下的一切都是坏的”;“陆地上有鲨鱼”……在生活中,小1900耳濡目染学会了粗俗的语言,开口便是“Fuck the regulations”,对这个“该死的世纪”,Danny没有任何的希望与寄托,对生活在陆上的世人,他告诫小1900,“离他们远点!”毫无疑问,他对现实是失望甚至是绝望的。法国农民手风琴演奏者更是典型的农业资本主义衰落的受害者。“几年前,我还只知道我的土地。对我而言那狭小的土地就是整个世界,我从没上过街。”之后某一天,“土地干旱无收”,“妻子跟一个牧师私奔”,“五个孩子死于热病”,这样的他曾一度失去了人生的追求与梦想,漫无目的地游离于世间。Jelly是可悲的,他创造了爵士乐这种本可以带给人欢乐的音乐,但这却成了他炫耀的资本,名誉的象征。利欲熏心的他选择与1900斗琴,最后惨败,漠然离场。Pops本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贩。对Max变卖的Conn牌小号,他只给出“六英镑,十先令”的价格;虽然在倾听了1900故事之后,将小号无偿地还给了Max,但是在他心中,利益仍然是第一位的。

除此之外,我们在1900演奏的旋律里还看到了:谋杀亲夫与情人私奔的妇人;沉迷过去的美好回忆无法自拔的迷茫青年;渴望成为修女的失足女士;为了追求名利和富贵而出卖自己灵魂的落魄青年……更多的是甲板上那些表情呆滞,“擦肩而过却互不相见”,看见自由女神像而大呼“America”的芸芸众生。他们不因为1900琴声的美妙而留恋,不因为大海的宽广而心静。他们追逐的是未知世界冥想中的“自由”“机会”“黄金”“名誉”等欲望的满足,精神寄托在他们这完全失去了意义,或许没有了塔尖的教堂就是他们现实的归宿,他们最终也将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是残酷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明下,以Max为代表的“美国梦”追逐者们在现实中希望落空过着潦倒的生活;像Jelly和Pops一样的所谓成功人士得到了物欲的短期满足,但他们膨胀的贪欲仍在继续,没有尽头,没有归宿;而像老Danny一样的善良的人,像1900一样追求精神家园的人却不能被俗世所接受,最终只能葬身大海。

二、启示:现代人的精神拯救――回归自然

1900,从出生到死亡,从未离开过维吉尼亚号。从指间到大脑,他从未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单纯的来自灵魂的音乐让全维吉尼亚号上的旅客梦中惊醒;暴风雨中闲庭信步式的旋律让Max忘记晕船的痛苦,为之开颜;他出神入化的演奏,让来往于欧洲和美国的千千万万的过客为之动容;他指间轻盈的旋律让形形的人为之起舞;他随性的曲调让法国农民手风琴演奏者对他袒露心扉……最后凭着自己意念中的钢琴,他演奏着自己奔向大海怀抱的满足与坦然,“他与弗(维)吉尼亚号船连同他的音乐一起葬身于大海,在大海的灵魂深处,诗意地栖居。”(朱彩娇,50)这正是现实中那些迷失的灵魂所应该追求的:倾听自然的声音,找寻属于自己的归宿。

(一)寄灵魂于音乐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不能否认,音乐可以让人愉悦,从而净化人的灵魂,使人的神经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影片中的音乐,大多属于爵士乐――一种属于精神范畴的音乐,它最能体现音乐家的灵感和创新。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爵士乐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具个性而灵活的音律,直探听者的心底,给人深刻的精神体验。

1900从一出生便被遗弃,在养父撒手人寰后,是音乐不离不弃地伴随着他,给予他生命、力量和睿智。他的音乐能让无数的过客为之痴迷,不仅仅是因为他纯熟的演奏技艺,更是因为一种类似于信仰的东西在他身体里生根发芽,他的音乐就如同大海里桀骜不驯的浪花,随性而激烈,无畏于碰撞礁石或消失于沙滩。(黄若愚,58)不论是感动、惊讶还是狂欢,音乐触及到的是人们的灵魂。可以说,音乐是人的灵魂得以解脱、净化并最终升华的灵丹妙药。

(二)托身于“大海”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给20世纪的贺词:我给你带来这个名为基督教世界的高贵妇人,她邋遢、龌蹉、,刚从胶州、满洲里、菲律宾劫掠而归。她心怀卑鄙,身藏赃物,满嘴假仁假义。”(周慧霞,102)这样肮脏的社会,1900自然不会留恋,正如他自己所说,“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他选择跟自己的养父一样,葬身于大海,这是因为,大海从小便是他的摇篮,大海的怒吼让他理解人生的浩瀚,大海的广袤成就了他精灵般的形象;同时,是大海给了他生活的勇气,也是大海给了他音乐创作的源泉,最后还是大海给了他真正的归宿,让他的灵魂找到了栖居地。

1900不为任何人而活,他一生只为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在音乐中施展自己的才华,释放着自我的心灵。因为陆地让他没有安全感,所以他选择守护维吉尼亚号上的这架钢琴;因为不屑于世间的物欲,所以他选择与音乐为伴,寄身于大海。在音乐中,他表达了内心的自由和快乐,他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在大海上,他聆听着来自大海深处的呼唤,找到了自己灵魂的栖息地。音乐、大海这来自纯自然的恩赐,便是他灵魂不懈的追求与天然的归宿,或许,也正是世人苦苦追寻却在无意中错失的港湾。

[参考文献]

[1] 杜凤英.小配角大用处――电影文学作品中小人物形象[J].电影文学,2007(16).

[2] 黄若愚.探析电影《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孤独内涵[J].青春岁月,2013(08).

[3] 周慧霞.《海上钢琴师》主人公1900的人生观解读[J].电影文学,2011(07).

[作者简介] 黄昊文(1982―),男,湖南蓝山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电影评论。

上一篇:论陈英雄电影的东方艺术 下一篇:网站盈利模式类型分析与现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