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中的空间线索与意识形态

时间:2022-04-03 11:37:45

《地心引力》中的空间线索与意识形态

[摘要]空间线索是电影语篇为了体现空间特征并影响观众对空间的感知方式而使用不同成分视觉关系的方式。影片《地心引力》将故事的场景置于浩瀚的太空之中,向观众描绘关于太空世界的科学奇想,并借此体现和表达特定人群的思想意识。为了使观众获得真实的体验,认可影片体现的意识形态,导演需要帮助观众构建一个和现实世界相似的空间体系。研究发现,《地心引力》充分利用丰富的动态线索和体内线索建构了一个三维空间,对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阐释。

[关键词]电影语篇;空间线索;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导演向大众传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渠道。语篇分析理论将意识形态定义为“某个群体、文化、社会所共有的社会认知体系”[1]。《地心引力》是2013年推出的科幻灾难片,讲述了宇航员在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精神。从表层看,电影创造了一个太空历险故事,然而,在深层次上,电影体现了特定的意识形态。由于影片将故事的场景置于浩瀚的太空之中,空间线索成为导演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以Schwartz(1996)对空间线索的解释框架为基础,分析《地心引力》中空间线索在体现电影语篇意识形态上的作用。

一、电影语篇研究中的空间线索理论

影片中发生的故事由一系列的情节组成,而情节是发生在时间和空间内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空间因素在电影叙事中的重要性使不少研究者都试图阐释空间线索的含义。其中,Burch(1969)从拍摄和剪辑的角度探讨了空间的处理方式与空间的作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剪辑方式使空间成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原则,它表达特定的意义。[2]而Bordwell(1987)则认为电影空间具备语篇叙事作用与视角感知功能。[3]

Schwartz (1996) 则对空间线索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形式分类和功能分类。他认为,空间线索体现空间特征,影响观众对空间的感知方式。空间线索包括静态线索、动态线索和体内线索。其中静态线索以静止状态的地面和人物/物体为依据;动态线索以移动中的摄像机、人物或物体,或从背景中推导出的移动事物为线索;体内线索体现为视力线索、视线引导/凝视线索和一致线索。在表现功能上,静态线索和动态线索与建构空间的组织原则有关;而体内线索源于人的视觉感知和认知处理过程,源于它与静态线索和动态线索之间的相互影响。对线索的使用可以是直接法、反向法、矛盾法、和分化―推理法,每种方式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完全不同。直接法意味着空间线索的使用和空间所发挥的功能与它的本质相同,能形成空间最大连续体。所以观众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内感知到空间的连续性;相反,当观众的感知被打扰,而且重构整体空间的事件被延误时,这就意味着最小空间连续体的形成。反向法、矛盾法和变异―推导法的运用是产生最小空间连续体的主要原因,因为反向法意味着对空间线索的使用违背了其基本原理,矛盾法意味着相互矛盾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线索同时使用;而分化―推理法意味着空间线索的使用并不适合人的感知方式。它们加大了观众重建空间的难度,观众很难建立一个类似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

二、《地心引力》的意识形态

美国科幻片的重要主题之一是表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态度。尽管影片依然推崇生命至上和珍惜人生这些传统而永恒的意识形态,但电影也从新的视角体现了其独特的意识形态。具体体现为:

(一)引发观众对高科技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再思考

了解和利用空间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的愿望,而科学技术是人们实现这个愿望的惟一手段。航天飞船作为人类进入太空的途径,代表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未知世界的力量。与其他赞美科技发展的作品不同的是,《地心引力》强调了它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打击。影片中,美国的航天飞机探险者号在受到俄罗斯卫星碎片的打击时显得不堪一击。这表明的是高科技手段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体现了人类的渺小和脆弱,唤醒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全新理解。因此,人类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重新思考高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女性也可以成为英雄

以往的美国影片中,在灾难面前实现自我救赎的人物往往是男性。但在《地心引力》中,女性成了事件中的主角。作为工程师,瑞恩表现出果敢和坚持;作为女性,瑞恩显得冷漠和孤独。当灾难降临之时,瑞恩也有恐惧和软弱。但在强大的求生愿望的支配下,她表现出了理性和勇气。这些细节反映了,在灾难面前,无论男女,只要他/她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怯懦,他/她就能成为英雄。

三、《地心引力》中的空间线索与意识形态建构

科幻片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4],也就是说,《地心引力》要向观众描绘的是关于太空世界的科学奇想,并借此体现和表达特定人群的思想意识。而为了使观众获得真实的体验,认可影片体现的意识形态,导演需要帮助观众构建一个和现实世界相似的空间体系。

从空间线索的理论来看,这种现实效果的获得有赖于通过直接使用空间线索。尽管影片中很多的情节都以太空为背景,但当人物活动的环境限制在飞船内时,封闭的空间弥补了太空给观众带来的方向缺失感,并帮助观众建立了一个虚拟和现实世界的空间连续体。这样做既加强了观众对航天飞机的直观感受,也把观众的注意力暂时从遥远的太空拉回到了现实世界中。同样,为了保持“空间真实”,在拍摄瑞恩在国际空间站内穿行时,镜头始终紧紧跟随着瑞恩轻盈的运动,它将空间站内部的结构逐层展现在观众面前,没有分切、跳跃,观众仿佛与女主角一起亲临其境。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空间因此得到完整的体现。这说明,太空飞船是地球的化身,是人类自如活动的核心区域。

空间连续体既可以通过简单的空间现象获得,也可以通过更为复杂的空间线索实现。在建构意识形态方面,大量的动态线索和体内线索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由于影片的主题是人们向往的太空世界,影片的叙事范围从空间上来看是宏观的和流动的。这种宏观性和流动性在影片的开始部分表现得很明显。当地球与太空共现的场面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眼前时,在地球缓慢的转动之中,航天飞机无声无息地从宁静深邃的太空出现了,接着,观众看到了围绕着航天飞机漂浮的宇航员。这个从远到近的镜头不但强调了空旷唯美的意境,同时也凸显了太空的神秘感和未知感,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这直接印证了一个事实,即人类在广袤的空间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面前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太空,这是一个有别于观众日常生活环境的地点,其特征只能通过特定的空间线索体现,如动态空间线索。影片中无论是人物还是物体都是在不断的移动中,他们形成了影片中的各种视觉刺激物,体现了太空的动态性。如太空的特性决定了人在太空中无法固定下来。即便男女主人公通过一条绳索连接起来了,他们漂浮的方向仍然无法确定。缺乏固定的点虽然造成了观众在视觉上的混乱,但也正是通过这条绳索加深了空间的深度,丰富了观众的想象。类似视觉刺激物的使用有助于防止屏幕上形成同质性的区域,让观众真正感受空间世界的难以掌控性。它带给人们的心理暗示是消极悲观和压抑的:它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

对于人类在太空中的一切活动而言,飞船发挥的是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主题上持续强调了高科技的非凡功能。飞船能将人类送上太空,是人类在太空一切活动的保障,也是将人类安全送回地球的惟一途径。对于身处太空的人类来说,飞船是地球的化身,是生命安全的保障。可是对瑞恩来说,获得安全感只能靠她那双柔弱的手。她必须拼命紧握舷梯和飞船入舱口的把手才能避免掉进无边无际的太空之中。即便进入了飞船,映入瑞恩和观众眼帘的是四处漂浮的物件。瑞恩周围的一切都是她无法控制的。与此同时,影片中代表安全的飞船也成了灾难的化身:太空中不断落下的飞船碎片击碎了科学家们赖以依靠的飞船,也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随着大量碎片的降落,屏幕中间的图像转变为瑞恩挣扎的图像。它产生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人类在太空中的无助的感觉。类似的移动刺激物有助于观众在脑子里建立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的图像:瑞恩在太空中、在飞船中拼命挣扎,寻求出路,突出了人类面对太空和高科技的无能为力感。瑞恩代表的是受到外力摆布的、无助的人类,而这种外力正是辅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高科技。

作为空间线索的一部分,体内线索是《地心引力》表达意识形态的另一重要手段。影片中体内线索主要体现为目光引导线索的使用。目光引导形成的空间线索对观众感知和空间组织方式有最直接的影响。影片中,视觉空间线索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当瑞恩在舱外处理情况时,她的体内视线和吃惊的脸引导出铺天盖地的卫星碎片;在灾难刚刚降临时,快速下落的瑞恩的体内视线是游离的,没有焦点的;当进入飞船后的瑞恩无法与科沃斯基取得联系,她的体内视线引导出航天飞机外漆黑的太空以及玻璃上反射的自己的形象。基于屏幕中和屏幕外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空间线索创造的特定效果或是有意推迟了重要信息的呈现时间,或是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瑞恩的体内视线和吃惊的脸让观众产生一种期待:下一个镜头会展现让人吃惊的内容。影片通过这种内在线索给观众带来强大视觉冲击后,再通过巧妙的剧情结构塑造,让观众的猜测与电影内容取得了一致:发生的事件足以让瑞恩感到紧张和无助。而当深邃的太空衬托出瑞恩孤独的身影时,观众和瑞恩一样,内心产生的是不安和绝望。只有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当重新回到地球上的瑞恩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后,自下往上移动的空间变化引导观众的视线向上仰望,它凸显的是瑞恩的高大雄伟,而观众心中也不由自主地对人物产生敬仰的心情。这也是直接表达瑞恩的英雄形象的一个手段。

四、结论

《地心引力》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在叙事上的简洁明快,更主要是因为导演能精心设计和使用各种空间线索。通过空间线索的使用,导演将高科技引发的灾难和宇宙的壮观神秘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与人类相比,象征现代高科技的宇宙飞船已经非常强大了,但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宇宙飞船变得不堪一击,并将人类带入了万劫不复之地。观众看到,当人类自己造就的高科技产品脱离了人类的控制时,只有人类的力量才能化解灾难。这部影片又一次证明了人的伟大。

[参考文献]

[1] van Dijk T.A Racism and the Pres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1.

[2] Burch N.Theory of film practice[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3] Bordwell D.Ozu and the poetics of cinema[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4] 张东林.世界科幻电影经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邓庆环(1966―),女,江西宁都人,博士,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篇分析。潘立新(1966―),男,福建莆田人,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试验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理论。

上一篇: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奇观化电影 下一篇:电影《我是传奇》中虚构与真实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