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如何走出心理的“大山”?

时间:2022-09-30 08:46:56

我该如何走出心理的“大山”?

我是库区的一名乡干部。多年来,我尽心尽职地干好本职工作,自认为是一个称职的党员干部。前段时间,我们开会组织学习了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市委书记说,库区干部要冲出心理的“大山”,突破思维的“峡谷”,以开拓的勇气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听到这些话语,我感觉一股热血涌上心头,萌生了一种干事创业的冲动。可是,散会后,当我回到现实生活中,坐在办公室里面对枯燥的工作,却又感觉一筹莫展,不知道该如何冲出心理“大山”,突破思维“峡谷”。

我在一个移民任务十分繁重的乡工作,每天都要面对很多移民,虽然没出什么大问题,但我总感觉工作很被动,总是移民有问题了才想到如何去解决。有一段时间,我曾在会上建议关口前移,主动上门为移民服务,但马上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只要移民不找麻烦就行了,你还要主动上门找麻烦,路费、伙食费哪个出?”一句话呛得我说不出话来。

看到大家红眉绿眼地看着我,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按部就班地工作。尤其是现在,移民工作眼看就要扫尾了,一些同志认为终于大功告成了,可以松口气了,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样努力了。下班后,“烫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成了我们的生活写照。

再说说招商引资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偏僻乡来说,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企业。前些年,有一个浙江商人想来办厂,但在土地价格上一直谈不拢。乡领导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能给财政带来多少收入,能给自己带来多大政绩。然而人家是商人,他们想的是如何赚钱。就在漫长的讨价还价之中,邻县的乡镇知道了,马上展开攻关,很快这位商人就移情别恋了。

外商的离开,我们很多干部并没有感到遗憾,反而私下嘀咕:这些商人精得很,想赚大头,门都没有。这事以后,干部们更热衷于联系对口支援单位,向对口支援单位伸手,因为见效快,实惠,所以大家都乐此不疲。我真不知道,当我们的开支又显得捉襟见肘时,还好不好意思再向对口支援单位“狮子大开口”。

在这个环境里,我只能选择随波逐流,不这样做反而行不通。我也曾经热血沸腾过。针对我县的一些历史文化遗址,我提出了成立文化研究协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构想。那个构想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整合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临到送审时,我又退却了,我认真考虑了这个项目,觉得投资周期长不说,市场也无法预测。要是搞砸了,我承担不起这个责任。最后,我权衡再三,放弃了这个策划。现在,我看到一些兄弟县都大打文化牌,旅游景点做得红红火火,又感到很后悔。

我也曾经到江浙沿海一带考察过人家的经济发展。我认为,他们的经济好,主要是占了天时地利,靠近海岸线,商贸活动本身就很频繁。在那样的环境里,想不发展都难。况且,他们发展经济的起点都很高,俗话说“以钱生钱,赚钱不难”,就是这个道理。他们的好多经验在我们库区根本用不上。

我是一个很矛盾的乡干部,既想大干一番,又瞻前顾后,怕这怕那。乡里传达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后,我们也每天把“思想大解放”的口号吼得震山响,但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跟汪书记提出的始终保持超一流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劲头要求相比,我觉得很汗颜,又很困惑,明知自己身处“大山”中,为何就是走不出去?大环境如此,我个人又能怎么办呢?希望你们能为我指点迷津。

一个困惑中的库区干部秦 源

2006年7月18日

上一篇:换一只眼睛看学习 下一篇:编辑苟小冬: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