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语言”中

时间:2022-10-19 12:16:30

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语言”中

王菘舟老师曾振聋发聩地指出: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在新课标中,反复出现“语言文字运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发展语言。语文教学作为其他学科之基,教师要充分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以言审美,以言体情,以言育德,最终达到以言立人的目标。

语言,既有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也有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外在言语形式,指文本中的骨架,即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内在言语素材,指关涉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以利迁移运用;积累言语素材,形成运用组块。

一、用好教材“例子”,学好文本语言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凭借载体,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说话、写话等方面的内容大部分是由教材范文提供的。语文学习是范例学习。教师只有充分地研究教材,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语言“例子”学好了,使字词的识写达到一定多的数量,范文语言的积累达到比较丰富的程度,学生才有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教材的内容教好,让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学好。

比如,《北大荒的秋天》的语言如诗般美妙动人,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极好范例。课后第四题有这样一类词:“银灰”“橘黄”“血红”“金黄”,在引导学生明白这是“物体+颜色”的结构后,让学生读读、品品、背背、仿仿,不仅可以丰富其语言积累,还能提高其认识事物的能力。

再比如在《泉城》一课中:“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朗读、背诵这个描写泉水形态的优美语句,与学生的阅读体验、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为以后精彩描述其他事物的形态,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了“久熏幽兰人自香”的效果。

二、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表达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先生曾指出:“指导学生读书感悟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追溯其写作历程,揣摩其写作思路,学习其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咬定语言不放松,把研究文章的表达作为教学重点,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了这些“活水”,如此训练下去,定能让学生的表达“清如许”。

如教学《广玉兰》一文中,作者说:“‘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多奇妙的说法!读读课文,看看各种形态的花朵分别代表的是谁?”学生潜心会文后发现写广玉兰时,具体描写了“含羞待放”“刚刚绽放”“凋谢”的样子;用“碧绿”“洁白”“紫红”呈现出了色彩美;用“蜜蜂钻进去”呈现动态美;用“椭圆”“圆茎”呈现形态美。

学生逐渐明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后,并让其学着写一个片段,注意呈现出色彩美、动态美、形态美。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不经意间水仙已开出了花,笔直的茎上面绽开了一朵朵娇嫩的白色的小花,均匀的花瓣平展如盘,中间还有一圈,黄色的花蕊,那花瓣似白玉雕琢而成,冰清玉洁,一尘不染,花蕊像一个个金色的小酒杯里面斟满了香甜可口的蜂蜜。小小的花蕊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我仿佛聆听到了花开呢喃的声音,玉质冰肌,香风馥雨,我的心自然清爽起来。”“几天后,到了盛花期,一眼便可瞟见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宛若仙女随手泼洒的宝石,镶在椭圆形的绿叶中,绿中透黄,又如无边的绿毯上嵌着的粒粒碎金。微风拂过飘来阵阵花香,没有水仙的浓郁,没有玫瑰的芬芳,更没有蔷薇的醇厚,有的只是普通小花独有的清甜和淡淡的辛辣。”

三、开发语用“材料”,实现读写迁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然包括迁移。阅读课不要忘了表达,写作课不要忘了阅读。学生读了教材,只是储存了语言文字,如果没有运用,这些语言文字就会退化。所以,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模仿,去迁移,化“消极语言文字”(能理解的语言文字)为“积极语言文字”(会运用的语言文字)。

比如在《石榴》一文中,“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个过渡句语言精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很有学习模仿的价值。学生在本课的练笔中模仿道:“桔子虽然很酸,但浑身是宝。”读着学生生动活泼、闪现智慧的语言,你能不惊叹他们内在的潜力吗?

再比如在教《秦兵马俑》一文时,在介绍兵马俑的神态时,作者先观察神态,再写联想,那各异的神态跃然于读者面前。让学生从读中揣摩其写法后,观察图片,仿照例句,先观察、后想象,写写其他的神态。学生一下子热情高涨,各种赞叹不绝于耳:“有的紧皱双眉,似乎正在苦思破敌之策;有的眉毛上扬,好似刚刚在战场上取得战功……”

“站在讲台,我就是语文。”“让课堂多一点语文的味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语文素养,回归语文课堂的本色,直指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内核,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掌握写作的方法,进行模仿、迁移训练,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滨江实验学校)

上一篇:慢性胰腺炎 隐身酒杯中 下一篇:儿童消化性溃疡的药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