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此文中

时间:2022-07-25 05:13:02

现代文阅读一直以来都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试卷中占30分左右),也是中考复习中的一个难点(考生普遍失分较多)。难就难在,对现代文阅读既要有宏观的把握(如思路、结构、主旨等),又要有微观的研读(如重要词语、句子等);既有内容方面的问题(如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等),又有形式方面的问题(如语言、表达技巧等);既要深入理解,又要准确表述。尽管考生平时也做了不少模拟题,但并没有从中摸索出多少规律,答题时只能“跟着感觉走”,对于写出的答案根本没有把握,得分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现代文阅读仍成为学生失分的“重灾区”。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呢?根据多年的备考经验,我认为准确解答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树立“咬定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此文中”的原文意识,要紧紧抓住原文不放,向原文要答案。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加以筛选整合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等。即使是归纳概括整篇文章,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下面我就结合2009年河南中考中的一道现代文阅读试题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前方遭遇塌方

肖复兴

①那一年秋天去九寨沟。路上,大家的情绪非常好,几乎一路都在唱歌,车厢里快成了音乐厅。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大轿子车,开车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成都小伙子,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

②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时间,雨幕和暮色叠加在一起,像蝙蝠的翅膀一样压来。走着走着,车子忽然停了下来。我抬起头望望窗外,发现前面蜿蜒的山路上早已长蛇一般停了好长一串的车子。下车一打听,才知道前面的路因为大雨的缘故塌方了,路面一下子变窄了,而且非常滑。刚才,一辆运木材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滚进了道旁的江里,一眨眼的工夫就淹没在湍急的漩涡中,连影子都找不着了;紧跟着,另一辆卡车也掉了下去,幸好被半山腰的树卡住,人们正在搭救司机。大家都担心起来,今晚还能不能到达九寨沟呀?

③终于,前面的车子一辆辆蜗牛一样移动起来。等我们开到事故发生的地点时,两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天彻底黑了下来,雨却没有停。车窗外,那辆卡车黑乎乎的,还卡在半山腰的树上。前面的路越发显得窄,大概只能够勉强过一辆车,又正好是一个拐弯,无形中增加了行车的难度。可怕的是靠近江边的一侧还有塌方,只要车轮稍稍打偏一点,车子就有可能一下子滑进江中。

④司机停住车,打开车门,回过头说:“大家都下车吧,先走过去,在前面等我。”

⑤满车的人都乖乖地下了车,撑起了雨伞,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只见司机坐在驾驶座上,双手紧紧地握着方向盘,两眼直直地望着前方。雨刷使劲地刷着,车灯明晃晃地照着,前面的雨水、山石和树木,阴森森的,格外渗人。

⑥车子在开动之前,我犹豫了一下,下车还是不下?……咬咬牙,我就一屁股坐了下来。

⑦司机回头叫我:“快下车!太危险!”

⑧我没下车,走到他的旁边坐下来。他看了看我,没再说话,只是伸出了手拉了拉我的手,他的手心里全是冷汗,我的手心也一样。

⑨车子又启动了。我看得很清楚,前面的路窄得像是鸡脖子,方向盘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急剧旋转着,脚不时地踩着刹车闸,车子像受惊的甲壳虫,不是在走,简直是在爬,在蹦,一步步小心谨慎地在蠕动,稍有参差,就有可能出危险。尤其是过江边塌方的地段,司机把车紧紧地靠在山的一侧,车轮紧紧压在路边,整条岷江就在我们的左侧晃悠着,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揽进它的可恶的怀中。我的心都要蹦出嗓子眼儿,连看都不敢看它了,现在再想下车都来不及了,豁出去了吧!

⑩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过这危险一关的,只觉得车子颠簸了一下,然后是一个转弯,就飞快地加速,箭一般蹿出了好长一段路。就听他一连串地按响了喇叭,又听见地上一连串的欢呼声。

{11}我不知道以后我还敢不敢冒险再充这个大尾巴鹰了,当时是一个劲儿地后怕。那一晚大雨中的山道和江水,还有那辆轿子车和司机,实在是让我终生难忘。我不知道他后怕不后怕,在当时他的沉稳果断却是一车人所不具备的,一个人的性格可能会在平常琐碎的日子显现出来,一个人的品格却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危险的时刻更为凸现,那是一个人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12}那天夜里到达九寨沟,半宿没睡安稳,总好像还在颠簸的车上一样。第二天晚上,为了给大家压惊,在诺日朗旁边举办了晚会,大家的歌声又此起彼伏。不知谁看见我们的那个司机坐在角落里默默听大家唱歌,就喊了起来,请他说什么也得唱一个。大家热烈鼓起掌来。他走到台前,倒也没推辞,只是说:“可以,但我得请一个人和我一起唱。”我没有想到,他请的是我。那一晚,我和他一起唱了一首《草原之夜》,同时也没有想到的是,他唱得真是非常好听。

(选自《品悟》,有删改)

1.第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中”……”处省略了“我”的心理描写,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来。

3.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4.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5.请将下面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填写完整。

要答好以上这几道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现代文阅读无论何种文体,答题时均须整体感知。所谓“整体感知”就是从总体上对原文有一个明确全面的了解,要做到识文体、明中心、理思路、知特色。这是解答阅读题时关键的一步。有些同学在答题时,总是盯着文后的题目,苦思冥想,根本就没有“原文意识”,更别说整体感知了,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甚至徒劳无益。因此,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能否做到整体感知,把握主旨。那么,如何去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主旨呢?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这时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是何文体?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及各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从而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如例文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某个段落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及对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范围,找出题目指向的段落③;然后仔细阅读,抓住天黑、事故、下雨、路窄、路滑、行车难度大、塌方、危险等主要信息,进行概括;最后根据文段内容描述的恶劣环境和行车的困难、面临的危险,结合下文司机的话语和行动,思考第③段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本题虽然指向第③段落,但答题时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正确作答。该题答案是:环境的恶劣和行车的艰难(意思对即可);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展开情节(描写人物)作铺垫。倘若脱离开原文,无论怎样绞尽脑汁去想,也不可能想出答案的,因为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而在原文中。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整体感知了选文,把握了全篇的主旨,再去解答后面的问题,自然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二、把握题干,定向扫描

题干就是阅读文段后的试题,也叫提示语。它是命题者把自己的命题意图传达给考生的主要途径,往往规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思路、格式、字数,等等。认真地理解题干,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可以有效地提高答题正确率。那么,我们答题时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要多读两遍题干,尽可能做到全面细致。如例文第1题:第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为考生明确了答题范围,还提供了答题角度。把握住了题干,明确了题目要求后,我们拟写的答案才能与要求保持高度统一。这是答题极为关键的一步。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和要求,到原文中去寻找答题的区间,锁定答题区间。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如例文第2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根据题干的提示,我们可以很快找到答题的区域“第⑥段”,然后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我”明知处境危险,考虑安全应下车,但“我”犹豫,最终咬牙留下,是为给司机鼓励,可见“我”作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分析理解了这些内容,再按照题干的要求,补写出“我”的心理描写。因此,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来写,语言简明,合情合理即可。

三、善用规律,巧妙切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篇文章的内容总是顺着一定思路来安排的,总有点规律可循。因此,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从课本中学到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去解读文字材料所包含的语言信息。如记叙这一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在记叙文中通过事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或人物的感情等;在说明文中往往是举例子,说明事物特征;在议论文中是举例论证,阐述事理。比如,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结构方面,二是内容方面。一般说,处在文章开头的句子,常常具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作用;处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间,则具有强调突出、承上启下等作用;处在文章的结尾,则往往有点题、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作用。又如修辞,比喻的使用是为了语言生动形象,排比的使用是为了增强语言的气势,对比的使用往往是为了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同样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在不同文体中,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表述时我们就有必要加以区分,如在记叙文中,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在说明文中,其作用则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而在议论文中,其作用则是“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诸如:找词语指代意义的题目,一般从其上文找答案,而且最好是能够代入原文读一下,如果意思不变,说明是正确的;概括主要内容的题目,一般来说要从总括句、总结句或过渡句中去寻找,等等。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解题时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切入要点,而不至于无从下手,从而作出正确的解答。以上文第3题为例,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题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题的角度和思路,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它所在的位置――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认真品读,不难发现:画线语句的主语是岷江,是无生命的,却用“晃悠”、“肆无忌惮”、“揽”等具有人的个性、行为的词语来描述,运用从课本中学到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可知,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我们还须结合句意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细读前后文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车子像受惊的甲壳虫,不是在走,简直是在爬,在蹦,一步步小心谨慎地在蠕动,稍有参差,就有可能出危险。尤其是过江边塌方的地段,司机把车紧紧地靠在山的一侧,车轮紧紧压在路边”、“我的心都要蹦出嗓子眼儿,连看都不敢看它了”。这样前后一联系,答案自然也就清楚了:这是在写岷江水的凶猛和路段的险要。其答案应该是:拟人(比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岷江江水的凶猛,突出行车的危险。

四、归纳整理,准确表述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准备,答案的轮廓便会凸显出来,这时就要组织恰当的语言来写出答案。很多考生由于语言不到位,在这一步会或多或少地丢分。如例文第3题,答题格式应该是“修辞+作用+理解”,即“拟人;生动形象(作用)地写出了岷江江水的凶猛,突出行车的危险(理解)”。可有些考生并非如此,如有的考生答“拟人,使表达更具生动性形象性”。不难看出,这位考生对“拟人及其作用”这一考点掌握得还是比较熟练的,但由于没有具体结合语境组织语言,结果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又如例文第4题,首先我们要清楚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对考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考查。解答时,我们就得考虑好概括人物形象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述才比较得体,有了这种意识,然后再紧扣文章内容,抓住细节进行归纳概括,就可以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了。该题答案要点示例:①沉稳果断:遭遇塌方时,不慌乱,冷静处理。②有责任感,勇于担当:让大家下车,把危险留给自己。③富有行车经验:路况好时开车“平稳”,路况险时“小心谨慎”,过了危险地带“飞快加速”。④普通但又勇敢:尽管紧张得手心里都是冷汗,但还是勇敢地面对危险的挑战。⑤稳重,不张扬:大家在车上唱歌时,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举办晚会时,他“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听大家唱歌”,其实他唱歌“非常好听”。⑥能记着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主动邀请陪他过险关的“我”一起唱歇。

总之,无论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怎样变化,只要我们牢牢树立“咬定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此文中”的原文意识,做到依托原文去思维、去搜寻、去抽取、去概括、去表达,答题就有了方向性和针对性,答题的正确率就有了保障,突破现代文阅读这一难关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上一篇:中考语文命题的六大趋势 下一篇:为什么中国一直人口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