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大学生”疏离感浅议

时间:2022-09-30 06:15:36

“留守经历大学生”疏离感浅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疏离感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提出了缓解疏离感的对策,以期帮助留守经历大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疏离感;现状;对策

疏离感是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身等种种关系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无意义感、压力拘束感、自我疏离感、不可控制感、社会孤立感等消极情绪。[1]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全国经济开始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因此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求工作机会。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与户籍制度等原因,大多数进城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抚养和照顾,孩子们被留在农村托付给其他亲戚甚至是年长些的同辈人进行照看,因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2]他们逐渐长大成人,有的孩子成绩优异,步入大学校园进行学习,成为“留守经历大学生”。事实上,在城市也存在这种“留守经历大学生”。根据以往的调查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疏离感,这严重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

当前留守经历大学生对各个群体都有不同的疏离感表现,疏离感严重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随之产生各种不良的行为,对自身或者他人造成伤害,严重的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1、社会疏离感

2015年全国两会上,关于留守儿童问题也成为热点话题再次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各界对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相关政策和关注较少,因此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一群体感受不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将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例如压抑和逆反心理,严重的会使性格上变得冷漠,久而久之,留守经历大学生会对社会感到失望,产生对社会的疏离感。

2、家庭疏离感

家庭是个体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个体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不完整的家庭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来讲会产生许多问题。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己在成长中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导致其对家庭观念淡薄,体会不到亲情的重要意义,容易产生家庭的疏离感。这种状况下,留守经历大学生会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既渴望得到家庭的关爱,又排斥家庭的温暖。他们对于淡漠亲情观念,对于今后他们的婚姻生活中也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埋下许多隐患。

3、学校疏离感

学校是留守经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绝大多数时间都要在学校度过。学校的整体环境和管理方式会影响学生对于学校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尤其是留守经历大学生对于该方面更加敏感。当留守经历大学生犯错误时,高校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放任政策和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等方式。但是对于学生为何会产生此问题,今后要如何解决,如何疏导等问题并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样留守经历大学生容易产生学校的疏离感。

4、自我及他人疏离感

留守经历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刚刚步入新的环境,心理上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心理上的变化会给留守经历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对待自己的心理压力和困扰没有有效的自我缓解的方法,而且大多数的留守经历大学生都较为敏感,不愿意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进行咨询和求助,更不愿意向周围的同学进行倾诉。[3]久而久之,心理压力和困扰更加严重,会导致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我封闭,逃避人群,从而产生自我疏离感及他人疏离感。

二、缓解留守经历大学生疏离感的对策研究

1、社会方面

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出台对于留守经历大学生保护和监管的规章制度,甚至上升为法律的层面去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照顾和监管,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有效的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当前的情况,深入探究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除此之外,在社区中积极建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监护体系,为其健康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留守经历大学生产生疏离感,家庭沟通少是最重要的原因。家长要时刻关心孩子的成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了解孩子的同时,也会让孩子更加的理解和尊重父母,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通过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让留守经历大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温暖,重塑和增强家庭观念。

3、学校方面

在新生入学开展心理健康排查工作的同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着重关注留守经历大学生,建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实行跟踪管理,随时掌握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情况。

高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要鼓励社团开展活动,吸引留守经历大学生参与到其中,展示自己,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与其他同学多多接触和交流,建立友谊,增强他们的归属感,避免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他人疏离感。

针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犯错,学校也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避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避免伤害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尊心。

4、个人方面

留守经历大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到学校丰富多彩的实践和文体活动中去,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极的自我意识培养,包括“六自”,分别是:自知、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制。通过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缓解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客观的对自己进行评价,增强自信心,缓解自我疏离感的产生。

三、小结

学术上对于疏离感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疏离感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这一点是得到大家认可的。留守经历大学生更是一个脆弱敏感的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疏离感更是要进行特别的关注。解决留守经历大学生疏离感的问题现在需要各界人士共同的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春光.青少年疏离感研究概况和对策[J].社会心理学,2007.Z3.187-191.

[2]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3] 李凡繁.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和社交焦虑[D].湖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张 澜(1968-)女,辽宁清原人,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社会心理;

李N彤、蔺娜、秦晔,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高职电子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下一篇:以高端服务为导向的高职助产教育策略分析